
世界末日又要到了,那首名叫諾亞方舟的歌,打著追夢的口號囤積過冬材糧。
哈維爾只有已經死掉的那個,還有誰可以唱歌改變世界?
切格瓦拉怎麼辦?他的後世活了好長好長還看不到終點,玻利維亞、剛果早就不是他去過最遠的地方。
那他會憎恨自己的臉嗎?
同樣的,格達費會忌妒反覆播放的、自己被處決的身體嗎?
時間的旅行就是這樣,有人下車、有人上車。
新聞與歷史就是這樣,有的只分到十五分鐘,有的可以一輩子。
這些跟台灣365有什麼關係?
如果試圖改變,
得先承認這世界無動於衷的大部分,
得先承認監獄不止關著莎士比亞的丹麥王國,裡面也塞著虛偽不實的符號,
這些符號是用失憶寫成的和平公平正義還有希望,
如果存在著這樣一個共犯結構,用累積的麻木遲鈍推進生活,
然後在年終歲末除舊佈新等著排洩過去,
那,「改變」不過就是用煙火和老太陽裝飾的騙局。
那,在與世隔絕的黑盒子裡,又有什麼理由期待一齣戲可以改變什麼?
面對改變的欲望,
365是誠實且刻薄的,毫不掩飾地玩弄政治社會議題
重點不是貼上的新標籤叫什麼,荒謬感和玩笑本身才是正經事。
於我而言(另一個正在寫的人),
看著這麼一群人無比正經地演出一場鬧劇的本身就是意義。
這場鬧劇有點危險有點冒犯有點激動有點煽情,
好多的有一點召喚的不是企圖改變的行動而是觀看者自身的立場搖晃,
關於這些被呈現的事件、已經叫的出名號的意識形態和尚未定型的,
這樣的晃動可能微小、可能不會發生,但仍是種改變,
於我而言(還是這個正在寫的人),
這是種指向虛空核心,不想說說「加油」然後彼此取暖的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