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Re:信〉 2016公寓聯展首演倒數10日


「叛逆的形象不討喜了」

「我現在有一種被騙的感覺」

「意義不都是一個假問題嗎?一直去做就會有意義,意義是建構出來的啊」

「共識決是個幌子,你只是想要感覺良好」

「你們可不可以不要再抽煙我的視網膜破了,還有我一直對貓毛過敏」

「反體制的團搞什麼自我審查」

「〈美國夢〉摔電吉他也是有set過的,不是情緒到了」

「他就是私生活有問題,不要一副討論公事的樣子去檢討他」

「他要的到底是什麼正能量啊?」

「你說的真實就是見證我們團的崩潰嗎」

「我們要不要先來討論我們到底在不在意他開不開心這件事情?」

「我們要不要先來討論哪些事情我們不要討論?」



#僵直性組織血汗史 #﹍持﹍久﹍戰 #團結的人民被自己擊潰
#我可能不記得什麼時候說過我愛你,但是絕對不是要用我的情感來羞辱你。






〈Re:信〉
演出時間:2016/04/08-10 19:30、04/09-10 14:30
演出地點:再拒公寓(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共同創作者:李慈湄、張迪皓、黃思農、黃亭瑋、蔣韜
公寓售票: https://solda.io/against_again_troupe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公寓聯展《位移之城》作品介紹 ─〈日常練習:消失的動作〉




a. 旅店A1號房/另一個世界的入口
b. 咖啡室/待解的牌局
c. 大厦/大火發生之地,所有聲音的墳場
d. 消失的路徑

   占卜師攤開排陣,收納日常當作故事販賣
   被神揀選的遊民,任憑世間雜音環佈周身
   巷口,記憶失焦的偵探疾行著,著急追蹤消亡多時的線索⋯⋯
   整個城市集體失憶如此潔淨,單留下探聽的耳朵,於此時空,於彼時空。 


黃思農〈日常練習:消失的動作〉 

時間:2016.04.11-2016.04.14 14:00-19:00
地點:福星公園(昆明街、漢口街二段路口)
售票連結:http://solda.io/against_again_troupe

。本劇為為個人式參與體驗
。建議著輕便衣褲、易走的鞋與輕便物品
。如遇雨,請自備慣用雨具
。過程中若發生意外狀況,請播打0955-592-123(楊小姐)
。遲到觀眾需配合調動觀賞場次,或僅能觀賞部分內容

其他檔演出,仍可於手打頁面購票

  透過行走與聆聽,〈日常練習:消失的動作〉是一場觀眾單獨參與的感知體驗。透過地圖及音軌引導,事件將從一本筆記開始,逐步勾勒出事件的輪廓,進行一段段現代神話的追尋。趁城市還活著,獨自步行的參與者們,請將你的聽覺放大、將洞察力聚焦,在這趟路程中讓故事與現實交織成一場無法複製的體驗。

  本演出聲音文本將與眼前所見風景的錯置與對話,就像兩個平行時空——記憶試著去「標記」、「銘刻」,而現代化城市快速變換的街景與招牌,讓記憶成為一種徒勞(Futility)。我們是時間的夢遊者,重複著一個又一個「消逝中」的動作。


劇組成員


概念、作曲、音效:黃思農
聲音演出:黃亭瑋、陳郁明、蔣韜
文本:黃思農、陳雅 


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公寓聯展《位移之城》作品介紹 ─〈從心設定〉偽推薦文


公寓聯展最後一檔節目介紹〈從心設定〉,等等,怎麼會在公寓聯展裡面看到一個彷若成長課程的介紹呢?這究竟是什麼?實在讓人有理說不清啊!製作團隊特別邀請遊走於吉、集、輯等的張ㄐㄧˊ米專文助陣! 

文 / 張輯米

再拒策展團隊找我討論之後,就一直思考公寓聯展到了這一站可以是什麼?戲劇演出?觀眾參與介入?密室逃脫?還是劇場遊戲??然而,除了這些外在的演出形式外,最重要的內容又應該是什麼?這些一切的一切,都讓我越想越深,甚至進入了我真正想看的「表演」究竟是什麼?而這竟然進入了近乎哲學的範疇,究竟我們想看什麼故事,而這些我們所看見的所謂劇場故事又真的是「故事」嗎?於是我想和各位推薦這次的課程⋯⋯

《從心設定》其實是 Satya 導師一直以來所上的體驗課程名稱,相信在一個「公寓戲劇聯展」中,有一個「課程?」對於觀眾來說,的確是一個莫名其妙的事情。一般所上的課程都是跳脫時空,進而觀看或建構我們的未來,但是我們依然知道自己在現實時空。而 Satya 導師上的卻是藉由課程的引導,帶領我們回到過去,而那個過去可能是久遠的。這與我近來所經驗的觀演倒轉、自動創作竟然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這樣的體驗也就在我苦思聯展的內容時,著實有很大的震撼與觸動。因為劇場中舞台距離的緣故,我們所見的劇情演出,都是藉由距離進而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進而看見故事劇情中的人性。但是在公寓,人與人如此靠近的時候,連時空都如此貼近現實時,我們又可以如何觀看過去甚至討論過去?以及又如何看見那些原本在人們面前無法看見的人性細節?《從心設定》這樣的課程讓我打破劇場固定的思維,也直接與我常探討的「觀演關係」做出對話。在這裡,「觀眾」的視角終於可以真正的解放,而不受限「劇情」所影響。

而且,當 Satya 在台上時,她就像是個演員啊!只不過她扮演的是「課程導師」,但是下了「戲」之後,她還有她的人生角色需要扮演,以及有她背後的故事要說;然而我們這些扮演「觀眾」的何嘗不是?如此貼近我想像中的公寓「演出」,怎麼能不直接邀請到一個戲劇聯展的其中一間公寓裡?而我又再次成為了一個在展節中的展節策劃人(搜尋:第四屆臺北藝穗節)。

當然,也許有些觀眾可能不喜歡這類課程,畢竟有些課程是會影響信仰價值觀的,而且可能初次體驗不理想而擔心,就像許多觀眾第一次看到不喜歡的戲之後,從此就不再接觸。但是作為一個這樣「演出」的籌劃人,我鼓勵各位除了帶著一份「學員」的狀態之外,也可以依舊以一種「觀眾」的狀態來參與課程。因為「學員」也只是一個角色的介面,如果僅僅只是「上課」,那麼就可惜了這次我們想像中的樣貌。

張居米〈從心設定〉

時間:2016.04.26-2016.05.01 19:00
地點:梗劇場(台北市健康路9號3樓)
課程原價$12000
現時體驗$免費(500元教材費)

公寓售票:http://solda.io/against_again_troupe

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公寓聯展《位移之城》作品介紹─〈孩子〉陳仕瑛



意外接收到再拒公寓聯展的創作邀請,對仕瑛的劇場生涯來說,她決定做一次很大的挑戰跟嘗試,聽聽她怎麼談這次特別的經驗:

關於「公寓聯展」,我想的是⋯⋯

接到再拒邀請的時候其實非常意外,雖然跟一些常在再拒活動的朋友算熟,但都沒有機會合作,也許因為它是一個比較特別的劇團,意思是說敢做不同嘗試、較為小眾像公寓一場觀眾只有十五到二十個人,不會被票房、商業利益所影響,除了新社員這個作品外,再拒一直讓人感覺有這樣的氛圍。仕瑛直言是因為看了上一屆公寓聯展,非常喜歡那樣參與演出的方式,當觀眾看到熟識的朋友很靠近地演出,在身旁走來走去,甚至伸手就可以觸及,這種經驗很難得,因為離開學校以後,總是坐在觀眾席遠遠看著台上的表演者。因此策展人(也是《孩子》劇本的寫作者)邀請參與公寓聯展時,一方面覺得特別,另一方面覺得公寓聯展的可能性跟自由度高,不像平常做戲壓力大,可以天馬行空不需要太規矩,有很多創作空間,因此幾乎是一口答應了。

關於「無緣死」,我想的是⋯⋯

《孩子》是以「無緣死」為題的作品,該詞出現於2010年,起因於由日本NHK製作一系列關於相關主題的報導紀錄,意指「一個人孤獨死去,無人送終的狀況」。關於「無緣死」,創作者們在開排後看法有很大不同的轉變。讀完劇本當下覺得像異國風味的日本翻譯劇本,離自己的生活有些距離,因為日本社會這樣的現象已經龐大到發明新的專有名詞去形容,在台灣卻沒有聽過這個詞,但這並不代表無緣死沒有在周遭生活上發生。創作前期在討論劇本時,發現生活上無緣死比原先想像的都還稀鬆平常,比方說演員的親戚就有人是無緣死過世的,才意識到很有可能近到在自己親人身上發生,甚至是包含自己與許多劇場朋友,甚至是離鄉到台北打拼租房子的的人很多都長期處在獨居、獨處的狀態中。
在討論的過程中,慢慢將生冷的關鍵詞彙與自我的生活狀態連結在一起。如何拿捏議題的輕重程度?如何融入演出空間的既有格局,同時顧全劇本的畫面、語言?在公寓聯展以「獨特空間」為創作前提,與文本間的多方權衡,就是這次演出的首要難題。

關於神秘的「北車東三門」集合地,我想的是⋯⋯

提起這次僅公佈集合地點,還加註預留5-6小時參與時間,完全不透露確切的演出訊息,究竟這檔演出會發生什麼事?又是哪來的點子想到這樣的形式?陳仕瑛提起以前大學上課時,曾經聽過老師介紹寺山修司的一檔演出,票券上頭只寫了集合地點,觀眾直到了集合現場才知道到底演出會發生什麼事情,那時候就對這樣的演出形式深深著迷,假想自己如果是觀眾,會對如此神秘未知的演出有什麼想法?剛好有這次機會,就想試試看這樣的方式。
當然這樣的演出要克服許多以往從未遇過的難題,比如說移動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要不要發生事情?如何移動?如何引導觀眾察覺移動的意義?等等問題都持續在嘗試中。

想對參與觀眾說⋯⋯

除了對特殊演出形式的著迷,更多部分,則是陳仕瑛對「公寓聯展」的想像:就像是一群人到好朋友家聚會,要做什麼都沒有不可以,然後在聚會中經歷一些事情。在這邊也小小透露一下會有很特別的結尾,觀眾會被帶到一個獨特之處,搞不好會有茫茫然的感覺,進而去思考「為什麼在這裡」的一個結局。


至於觀眾要到持著什麼樣的期待來參與呢?不如說《孩子》既是一檔演出,更是一趟小小的出遊,何樂而不為呢?


〈孩子〉劇組成員介紹

導演:陳仕瑛
共同創作/表演者:周浚鵬、陳仕瑛、許雅雯、蘇志翔(按姓氏筆劃排列)
屋主/協同創作/技術支援:林孟寰
特別演出:燒餅
戲劇顧問:姜睿明

*演出發想自公寓聯展「位移之城」策展王詩琪的劇本《孩子》

導演/共同創作/表演者:陳仕瑛
比較常做導演爾偶也做演員,已經邁入中年但收入還是少得可憐,喜歡獨居,目前沒有打算生小孩。


共同創作/表演者:周浚鵬

有時唱歌、有時跳舞、有時踢踢踏踏的劇場演員,近期在凌鵰與浚鵬的身分間游移,長不大的孩子長不大。

共同創作/表演者:許雅雯 

不擅長的事情都可以一秒精通。比方說:煉金術(有金匠大學的高等研究文憑)。你可以叫我曼慾,但其實真正的身分是「表演孩子王」。

共同創作/表演者:蘇志翔

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二年級 ,因為學校疏失所以必須要三年級上學期才可以畢業 。
喜歡吃東西,不喜歡小孩。

協同創作:林孟寰 

據說本行是個編劇,其實是個屋主。以前是個老派的少年郎,現在還是。誠徵代理孕母,但小孩要等我有錢的時候才准生。

特別演出:燒餅 

在2013年被蘇志翔領養,開始一段不會再受苦受寒的日子(應該是)。
演出過四個作品,曾經說過要睡覺的戲不要找她。



〈孩子〉

演出時間:2016.04.20-22 16:00、04.23-24 13:00
集合地點:台北車站東三門
公寓售票:
https://solda.io/against_again_troupe


注意事項:

1.演出含遠距移動,建議預留五小時(周末六小時),恕劇組不負擔參與觀眾後續行程延宕之責。
2.本節目將為參與觀眾保旅遊平安險,購買後請收取「簡訊」並上網詳細填寫「購票觀眾資訊」並詳填「保險資料」
3.因涉及個人保險,票券請勿自行轉讓,如需退票請與劇組聯繫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公寓聯展《位移之城》作品介紹 ─〈神遊生活〉酸臭之屋



  當代都市人的生活,雖然大多並是非無家可歸,但在整體社會環境不穩固的情況下,即使是擁有居所,仍然處於一種類似於「精神遊蕩者」的狀態。在此種狀態下,精神是消極逃避的也是積極追尋的。我們為了各種慾望經常性的在城市裡遷徙遊蕩,不斷的更替身分,與不同的人產生關聯;傳統家庭概念逐漸轉變成四海為家的「城市游牧」景象,往往在今日的居所之中,只有暫時性安置身體休憩,並無法於定點長久安居。
 
  此種精神遊蕩之感受,聯想到班雅明在《巴黎,十九世紀的都城》中提及:「波特萊爾的天才是寓言性的,憂鬱是他天才的營養源泉。由於波特萊爾的緣故,巴黎第一次成為抒情詩的題材。他的詩不是地方民謠;與其說這位寓言詩人的目光凝視著巴黎城,不如說他凝視著異化的人。這是漫遊者的凝視,他的生活方式依然為大城市的人們與日俱增的貧窮灑上一抹撫慰的光彩。漫遊者仍站在大城市的邊緣,猶如站在資產階級隊伍的邊緣一樣,但是兩者都還沒有壓倒他。他在兩者中間都感到不自在。他在人群中尋找自己的避難所。」

 
  在這段文字之中,更進一步的想著墨於「避難所」的空間概念,企圖探問:如果臨時避難空間是有生命的,那「他(她)」又會如何看待在其中生活與漫遊的人們?空間相對來看,是否也在大環境下漫遊?

 
  透過這兩個問題的探索,期盼能站在城市(空間)的視角裡看著自身游蕩,找尋到人們在「漫遊者」狀態裡更深刻的意義,並透過表演在這樣人與空間共時感應的連結下,找到漫遊者彼此間生存的默契,創造出大環境下所缺乏之集體浪漫的氛圍。

 
  展演形式從參與式、臨場藝術的概念出發,結合文字、攝影、戲劇、行為、裝置、聲音、影像……作品,以永和巷弄內的老住宅(酸臭之屋)為主軸,擴散於屋內外各處呈現。表演者與觀眾皆是同屬於「精神遊蕩者」的身分,透過作品發生時間的流程安排,與觀者在現場的參與碰撞、互動、共感,提供多個焦點與訊息,讓區域空間產生莫名之戲劇氛圍,並由觀者自行接收解讀,拼湊出開放解讀的故事歷程。

創作團隊介紹




薛姝瑀
1994年生。目前就讀於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創作媒材大都以攝影為主。從生活的各個面向關注社會,從中探討自我意識。

郭書豪
1990年生於台北,大學時期始接觸藝術領域,並開啟了創作的人生。利用影像將個性留存與傳遞,同時亦將攝影結合其他領域,生產出更多元的作品。

杜易昂
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繼承前人的故事、而後重新創造,在這文化拼貼的時代,找尋屬於末代七年級生的台灣文化。

陳考齋

本名陳孝齊,生於1990年台灣,臺灣藝術大學戲劇所碩士生。創作形式受到各類次文化藝術啟發,研究於戲劇編導、雜耍、街頭舞蹈、行動藝術、臨場藝術。近年在永和巷弄內,與夥伴經營一個複合式藝文空間「Acid House酸臭之屋」。

宋偉杰
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20歲,主業舞者,副職劇場燈光,文學愛好,悲觀主義。

林心詞
1987年生,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主修視覺傳達,輔修美術系。創作題材常從自身生活出發,昆蟲、液態、人體(特別是自己的身體)、慾望、時間,是常出現於創作中的元素。

許鈺羚
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

江源祥
1991年出生于台灣苗栗。現就讀于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領域藝術團體『破空間』負責人。創作以劇場導演、行為藝術表演及現場藝術創作為主。 於非正式劇場空間創作,探索環境與身體對應于不同空間表演的可能性,挑戰觀眾和表演之間的界限,嘗試發展出與當代對話的現場表演。

黃萱
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1995年出生。

李本善
1991生,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表演組。專長劇場表演、脫口秀。

李玟瑤
畢業於台藝大戲劇系,現為身聲劇場團員及破空間成員。


〈神遊生活〉

演出時間:2016/04/15-17 15:30 16:30 19:00 20:00 21:00
集合地點: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二段52巷
僅剩微量票券,請上臉書活動專頁購票: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1961297506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