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2016衛武營童樂節─《深夜裡我們正要醒來》啟售




滾的跑的藏起來的 叮叮噹噹嘰嘰嘎嘎睡著以後 未知的遊戲即將全面展開





乖乖上床睡覺的夜裡,玩具都嘰嘰喳喳地醒來了,牆面上逐漸逼近的大黑影究竟是敵是友?
原本熟悉的房間怎麼忽然都認不得了?

再拒劇團首齣大小朋友可以一起觀賞的作品,2015年於臺北兒童藝術節首演,1250張票於37分鐘內銷售一空,創下國內演出最快完售紀錄。全劇無語言,以日常物件、光影、聲響等元素,在異想與夢境中穿梭,帶領小朋友面對黑暗中的未知,將「恐懼」翻轉為新奇的探索之旅。


創作統籌│曾彥婷
創作群│于明珠、薛美華、蔣韜
演出│于明珠、楊雯涵(vvn)、黃志勇
舞台監督│林岱蓉
服裝設計│彭郁勻
製作行政│王詩琪
排練助理│羅婉瑜



演出場地:衛武營281展演場 (高雄市鳳山區南京路449之1號)


演出場次:7/8(五)19:30;7/9(六)15:30、19:30;7/10(日)15:30
票 價:250元
售票:兩廳院售票系統 http://goo.gl/BKp6PK


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連結:http://www.wac.gov.tw/homestyle.php?styl=02&strlink=ActivityDetail04&act_id=2159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劇評】 試以桌遊推演人生《從心設定》




演出:再拒劇團,第五屆公寓聯展「位移之城」
時間:2016/05/01 19:00
地點:梗劇場

文 傅裕惠(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跨出獨棟空間、擴大展演策劃聯線的第五屆公寓聯展「位移之城」,以「移動」、「城市場域與人之間」為命題,張『居』米創作群所合作編導的《從心設定》,則是該展最後一檔節目。從文宣和所謂Satya導師的心靈課程推薦文,我起初實在難以捉摸《從心設定》的「位移之處」;歷經九十分鐘的「摸索」之後,我發現這是一齣在觀眾心眼發生的表演。究竟演出場地是不是「梗」或有沒有「梗」,不再是以往觀劇演出的重點;《從》劇點出似乎可以從眼、從心、從新的人際媒介,重新界定觀.看和人際之間的關係。

化名張居(或輯/汲/亟/圾/臍)米的編導張文駿(圈內人稱吉米),早在2008年便「真戲假做」地辦過一場《張吉米的喜酒》宴(演出),還曾諧擬「台北藝穗節」,在「第四屆臺北藝穗節」辦了一場動員百人以上民間/山寨版的《第四屆臺北藝穗節》。他的「前科」不只如此;2012年八月還首創劇場先例,改裝了自己的摩托車,做了齣叫《摩托計程車CYH-279》的情境表演,以每場一位觀眾的模式,每天每晚載送不同的觀眾,提供親密互動的交流觀賞體驗。進而在2013年十月延續《摩》劇的經驗,在華山生活節策劃執行了《汽車劇闖》,讓每場一位觀眾體驗獨享的互動演出。張吉米總是樂於「挑釁」體制中某種生活模式──例如坐計程車、辦喜宴和參與藝穗節等,進而翻轉看戲與表演的各種可能。

《從心設定》則是國內首度嘗試結合桌上遊戲模式和智慧手機臉書訊息功能的互動觀演;購票之後訊息通知的設定,相當程度地滿足了觀眾獨享獨一無二的「角色」特權。劇情介紹雖然不過是老掉牙的偵探懸疑:「台北市的某棟大樓發生一起命案,死者陳屍許久才被發現」等等,我們還會被提示自己的社會身分,例如居住於這棟大樓的幾號幾樓,以及在這場演出中我們被擁有的祕密屬性;現場計有如為嫌犯辯護的偵查小組、設法找到兇手的正義聯盟、五位中立民眾和四名由素人演員擔綱的四名嫌疑犯等角色屬性。所有角色屬性、遊戲成功的條件和偵辦案件的須知,都在這一封信的指示內。抵達現場時,除了樓下一位處理觀眾報到的工作人員,一到演出場地的三樓,演員便以角色身分(導師助理)接待觀眾;我們一方面被貼上「九號六樓住戶裕惠」的標籤,也被拍照存檔,接著在現場自由飲食走動,等著心靈導師Satya帶領所有住戶,一同進行心靈洗滌的工作坊。

事實上,在工作坊的演出段落結束前,無論心靈導師、導師助理或是現場觀眾的互動,都顯得相當自然,讓人不易辨識戲內、戲外的差距;或者,能讓觀眾安於這個工作坊的設定裡。然而,在工作坊開始之際,一位突然到訪的陌生人(死者的兒子),開始埋下探查案情線索的懸疑。而被眾人質疑動機的心靈導師Satya索幸中斷工作坊程序,與所有觀眾對質自己與死者之間的關係。最有趣的是,所有觀眾都自然而然地拿著手機,接收策展小組提供臉書的資訊或是臨時交派的任務與資訊,觀眾必須及時反映和消化──如果我很在乎是否能完成任務的話。最後,無論是案件膠著,或是推測嫌疑犯與還原死者究竟如何生活等線索的互動,便繫於不同角色屬性觀眾之間,如何辯證、說服和爭取,據劇組演後討論時表示,有的觀眾甚至將線索內化至深,以致於讓自己變成意外的嫌疑犯。

張吉米透過現場監控觀眾互動,並即時給觀眾發送不同的臉書訊息,像是現場即時的導演直播,更是推動「劇情高潮迭起」的重要影響。這些訊息撩撥了觀眾的日常認知、遊戲競賽的勝利慾望和對現場所有人的觀察、偏見和看法。甚至,張吉米似乎試圖「控訴」人際互動如何讓角色猙獰現出原形;例如號稱能治療心靈的心靈導師,原來是與死者糾纏的外遇,或是鄰居陸續宣稱和目睹的線索,其實也證明了這棟大樓沒有人曾經好好關心過死者,或有能力還原死者的生活真相。這似乎是一個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演出;案情真相不是重點,而是我們如何了解一個人,了解彼此。同時,不同角色屬性的推動,也會影響這個觀演棋局不同的結局和意義。因此,我們既是彼此的「演員」,也是彼此的「觀眾」。就這個角度的設定來說,我認為這個臉書訊息和桌遊設定的互動結構,企圖驚人也相當膽大;原本虛構的劇情資訊,經過臉書訊息傳遞,竟給人幾分真實的刺激,也等於是把日常生活模式中的桌遊和臉書,自然地與劇場表演結合,不與空間扞格。

可惜的是,整個演出結構到了最後,竟還是得倚賴封閉式的第四面牆表演收束。一個燈暗突兀地結束了(告知觀眾)演出段落,我們在黑暗中聆聽這位心靈導師打給住在對面死者的電話留言,且看著死者的兒子猶若儀式般揭開地上鋪著的胚布,現出警方辦案常用粉筆圈勾劃的死者屍體(這應該也是刻板印象)。前後矛盾的不僅是空間邏輯;觀眾看到的結局表演,也不算意外的發現,而是重複揭示現場觀眾早已探知的線索案情。不過,這種突破傳統敘事空間和觀演關係的參與式表演,仍舊呈現了張吉米與編導創作群概念和巧思,希望未來不久,張吉米還能繼續延續這場「從心設定」的嘗試。

(轉載自表演藝術評論台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劇評】 「愛」的日常生活戰術《神遊生活》




演出:再拒劇團
時間:2016/04/17 19:00
地點:酸臭之屋(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二段52巷內)

文 鄒紹凡(政大中文所碩士生)


《神遊生活》是再拒劇團第五屆「公寓聯展」中,其中一件位於永和「酸臭之屋」的作品,由十二位「酸民」共同創作。
映照著虛假與真實的鏡子,一切從金銀童子在巷口抬著這面鏡子展開。「真實是虛假的瞬間」,在步向酸屋的過程中,我們漸漸地得到了這個提示。而這個提醒,在我們穿巷過弄的過程中,在反映著每位參與者的鏡面之中,已經給出了無以言喻的楔子。鏡面晃動,鏡中的我們晃動,跟著路面也晃動,整個視覺晃動,好像自己的身體也開始晃動,這使我們意會到這次演出在真實與虛假間的主題。在這擁擠的永和的巷弄中,跟隨著鏡像的隊伍裡,從視覺到身心,再到意識的根本,進入了第一層的轉變。「來吧!你也注意到了吧?歡迎加入神遊生活,一起進入『真實』中迷人的虛幻世界!」彷彿有個聲音這麼說著。不必再討論真實或虛假,它是一個「通過儀式」,是一個試探,也是一個讓我們完成心理準備、滿足幻想的階段。
「請按三聲門鈴」,在酸屋的入口有著這樣的訊息,從金銀童子開始一一按照這個規則進入了酸屋。有了前面的暗示,我從這裡就開始想要挑戰。訊息並沒有告訴我們,按三下門鈴後一次只有一個人能進入,於是我心裡產生了直接緊跟著前一個人進去的念頭,大概是對互動性、自由性有著過度的期待(包含原本對演出本身的想像:「演出中可以自由行走,但請勿刻意破壞展場物品」,以及鏡子的提示)。雖然最後並沒有這麼做,但也因為有這一段小小插曲,才有了一個對照組。當時有著執著與期待的念頭,離「神遊」似乎還有著很大的差距。
進入酸屋後,我們又被拉回真實與虛假的辯證中。身體(女體?)作為舒適的沙發,作為戰戰兢兢、服務他人、滿足期待和眼光的機器,這樣的異化,是資本主義現代性中再血淋淋不過的事實。我們在這個展演的過程繃緊神經、壓抑自己的能動性,即使金銀童子已經率先輕鬆地臥倒或抽菸,也給出了關於「愛」的提示,我們仍然被「真實」所綑綁(我實際嘗試過讓自己看起來更自在,結果只是多換幾次位置與不斷走動罷了),唯有開始親自神遊之後,才體會這樣的真實,果然只是虛假的瞬間。於是我們開始集體入夢,或者說,終於夢醒了。
結束了大廳的隱喻,我們開始一一探索這棟公寓的每個角落,自由地參與,自由地被各自所吸引的東西吸引。真實與虛假正式開始亂舞、狂歡。聽覺與視覺爆炸,蒙太奇效果與人體伸展交織的房間;水紋與針線、戀物與潔癖、無人聲的水聲空間;雜亂而由螢幕滿足監視與幻想的臥室;舒適嬉皮情調的閣樓;以及戶外的人造星空草皮,等等等等。「你可以選擇,選擇離開,或留下……這城市很髒……」這些空間與當中形象的人物開始漫遊,這樣的訊息也開始四處飄動(可以將任何人物、擺設、氣氛視為他們的乘載物,你感覺得到)。像這則訊息所說,你可以選擇,選擇繼續追逐這些飄動的符號,在這趟旅程中會神地找尋意義;也可以選擇讓放縱的能指就繼續任意地逃逸、飄走,並讓自己也加入他們。對我而言,這次的旅程正是由前者邁向後者的奇遇。就像後來大廳響起國際歌時(其實還有更多聲音,眾聲喧嘩,但我被制約的身體使我專注於國際歌),金童子拿著大聲公展示脫序的身體和講話,而其他人物同樣任由他們的身體與原在結構中形象、意義的位置上逃逸,並在這裡相聚。而我真實地感受到自己參與其中。
在真正進入「神遊」的這個狀態下,新的觀點與感受自由地交錯,身體與意識都只是一個節點,任由他們交會與逃脫。這令人聯想到德勒茲所謂的「heccéité」,以及在逃逸線(lignes de fuite)上永遠處於變化(devenir)中,或在裝配(assemblage)中逃脫的獨居者。在這樣的狀態下,身體脫序的金童子演講與國際歌的互文性或結構性就顯得十分多餘,我在書寫當下,對於「無器官身體」的聯想更加顯得荒謬。只有放縱自己,跟著她他它祂們一起流動才是正解。(雖然我早在金童子出場前就從廚房偷窺到他的模樣,而這全然不同於還在門外時的念頭,是神遊狀態下的自然遊戲)
「愛~~」(演出中不斷重複出現的聲響)。經過在這個公寓中的神遊,偷抽菸、偷吃食物,到處探索,與人、物在不同空間下互動,我們終於學會了「愛」。以致於在這個場次結束之時,還無法順利地離開,成為小房間中的地縛靈,偽裝成演出者,在下一批仍摸索中的訪客們面前,自豪地炫耀,展現自己還未從神遊中回來的身體,展現「愛」。
以上所述,只是眾多觀點的其中一個,如有雷同,那就太令人難過了。這也是我在這次的《號「神遊生活」中發現的一個有趣特色。我在觀察著演出者時同時也觀察著其他的參與者,我看到許多他們視線中不可能看到的景色,正如我的視線中也有我所忽略的寶藏,當中更有很多是絕對不經意的碰撞,稍縱即逝。這樣視線的參與,到身體、意識、全感官的參與,每個人由不同的經驗與感受,交織出各自生命經歷與漫遊體驗中的個性,但不執著於人格的意義或價值,眾聲喧嘩,潑灑出每一次與獨一無二的神遊生活。
真實與虛假?在酸臭之屋中的真實本質的虛假的真實中,怎麼在回到只是展現虛假的瞬間的真實生活的虛假中發酵?離開神遊生活後,感受了能指的亂舞、眾聲喧嘩、自由逃逸,並體會了真實的虛假和虛假的真實後,「唉」如何成為「愛」,我們該如何重新面對那首國際歌?如何重新品味當中的每一則隱喻?不禁還是會思考這樣的問題……。若以日常生活詩學(以下皆為德塞爾托用語)的戰術(tactic)來看,這場發生在創作者生活的公寓中的演出,本身已經是一項有力的反抗與召喚(evocation),從實踐中對抗其對立面、企圖建構理性模式的當權者策略(strategy),以及伴隨著現代性而來、全面入侵日常生活的異化。

(轉載自表演藝術評論台

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2016/05/01 公寓聯展《位移之城》 圓滿落幕,感謝所有的參與

親愛的觀眾:

本屆公寓聯展的最後一檔,最後一場場演出,就在剛剛順利結束。

一年前的2015年4月,我們決定跨出獨棟空間,擴大聯線,邀集劇團內外創作者一起冒險探索,因此五組創作者在「移動」、「城市場域與人之間」的巨幅命題下,各自嘗試了截然不同的作品形式:



〈Re:信〉嘗試辯證言語的效能與無效,以及溝通的理性、無理性

〈日常練習:消失的動作〉聆聽街景四散幽微逸散的碎語

〈神遊生活〉觀賞頹廢步入漫游神遊地

〈孩子〉一同長途旅行踏上沙灘惜別無緣的逝去

〈從心設定〉勾出觀眾參與性,主動偵尋終至決議一項真實


因此,是屆聯展包含了:5檔展演、71個場次、338位觀眾、37名劇組成員、21日演出天對於空間與作品展演的罕見媒合形式,以及製作的多元有機性,我們深深地樂在其中,在每場觀眾介於1-15名之間的微型觀演關係中,每個環節都有著我們對細節不容馬虎的堅持,謝謝你成為公寓聯展的其中一份子,陪伴我們渡過連綿四月的演出期,希望你也如我們一般,盡興地享受其中。


---劇組名單---

〈Re:信〉:黃緣文、李慈湄、張迪皓、黃思農、黃亭瑋、蔣韜
〈日常練習:消失的動作〉:黃思農、陳雅柔、黃亭瑋、陳郁明、蔣韜
〈神遊生活〉:陳考齋、薛姝瑀、郭書豪、杜易昂、宋偉杰、林心詞、許鈺羚、江源祥 、黃萱、李本善、李玟瑤
〈孩子〉:陳仕瑛、周浚鵬、許雅雯、蘇志翔、林孟寰、燒餅
〈從心設定〉:張居米、陳香夷、薛元皓、林家毅、張懿茹
策展:王詩琪 製作:楊凱婷
票務:蔡雅庭 執行製作:陳婕妮 行政:關曉祺
視覺設計:曾彥婷 演出攝、錄影:王玫心
特別感謝:鄭雅文、羅婉瑜、王詩雯、唐健哲、許法、小狼、黃維尼、黃浩瀚、黃懷萱、陶維鈞,woolloomooloo、宓琪旅館、永和路二段小林煎餅、久玖客運、宜蘭五結海岸、台北市健康路9號與9-1號大樓住戶、牯嶺街小劇場,來參與的你

2016的接下來:

7月08-10日,再拒的首部兒童劇《深夜裡我們正要醒來》,是去年台北兒藝節最快售罄的國內演出節目,今年將在高雄衛武營童樂節開心加演

8月20-21日,再拒即將與紀錄片《日曜日的散步者》導演黃亞歷、黃蝶南天舞踏團秦kanoko合作,在蔡瑞月舞蹈社舉辦跨域劇場展演《渾沌辭典:補遺》

請繼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