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

黃蝶南天十周年紀念公演<惡之華>2010/1/1.1/2@樂生


只能一步一步地下降,在主觀上飛越是無法產生的。往下、再往下,下降到根部的根部,朝向花不開的地方,朝向被暗黑充滿的所在,在那裡,有萬物之母,有存在的原點,有原初創發的能量。即使對於梅菲斯特而言,都是「異端之民」,那裡是無法一次抵達的「另一個地獄」。
­­­ —­­­—­­­—谷川雁­­­—­­­—­­­—
舞者:秦Kanoko、李薇、許雅紅、林宜蓉、曾筱光
現場音樂:黃思農
製作:黃蝶南天舞踏團
製作助理:張芳綺、黃雅慧
舞台監督:瓦旦塢瑪
舞台製作:許宗仁、遠藤弘貴、櫻井大造
舞台助理:段惠民
舞台美術/道具:柯德峰、吳啟新、黃馨玉、羅淵德
燈光:鄒雅荃
燈光助理:林君亭
音效執行:李昀
服裝:黃蝶南天服裝部
前台:曾令秀、陳惠善
公炊總管:吳啟新
宣傳:球球
票務:黃雅慧
海報設計:朱家聖
影像紀錄:陳芯宜、廖敬堯、蘇美玉、倪武宏
平面攝影:陳又維
翻譯:林于竝、宗田昌人

-------------------------------------------------------------------------
• 演出時間:
2010年1月1日 (五) 晚間 7:00
2010年1月2日 (六) 晚間 7:00
從公車站牌至演出場地步行約需30分鐘,請於六點半到場

• 院區導覽:
2010年1月1日、1月2日下午4:30樂生門口集合

• 演出地點:
樂生療養院 納骨堂旁 特設帳蓬(台北縣新莊市中正路794號)

• 入場說明:
本演出由『黃蝶南天舞踏團』獨立製作,請觀眾準備400元的紅包贊助演出。
演出前30分鐘開放入場。

訂票方式:12/1-12/30註明姓名/電話/場次/張數,E-mail至
asiabaroque2009@gmail.com 洽詢電話:0980-432-319

每場座位有限,請提早預訂
傍晚山區溫差大,敬請多添衣服。
----------------------------------------------------------------
• 交通指南:
無車族:捷運西門線至西門町站6號出口出站轉635公車、捷運淡水線至中山站出口出站轉 636公車;或板橋-新莊-楊梅的臺北、三重、首都、新竹和桃園客運;桃園-新莊的桃園客運、基隆-中壢的國光號、在樂生療養院站下車(站牌就在院門口,門口有指標以及志工引導。)

有車族:機車、汽車-由省道台一甲往南過輔大後約3公里由中正路746巷(橡木桶旁)進入。 (進入樂生院後,請配合志工的引導停車)

更多情資請見:惡之華網站http://asiabaroque2009.blogspot.com/
-------------------------------------------------------------------------
協力:王墨林、鍾喬、鴻鴻、賴澤君、胡仰中、張馨文、王思靚、黃云起、李佩綺、陳憶玲 、姚立群、德永真紀子、段喻、微羽、羽衣 、羽生、安妤

特別感謝:樂生保留自救會、IDEA Taiwan、青年樂生聯盟、小李飛櫻、樂生博物館、樂生社區學校、差事劇團、身體氣象館、榮峰畫室、野草莓資源管理組、水田部落、野戰之月海筆子、北京帳篷小組、有夠亮有限公司、福麟布行、永勝帆布公司、龍伸舞台、 辛苦之王出版社、Sour Time腳踏車廚娘的店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12/11 榆鈞女巫店的演出


王榆鈞,1982。
榆鈞的音樂暖暖如和煦的春陽,也是秋夜的點點星光,
靜靜地等待你的抬頭觀望,那睡夢中遙遠的旅程。
有時和許多其他不同的樂手一起合作,
這次,則回到自己。
但有特別嘉賓蔡佾玲∼

在這個晚上,讓音樂與聲音
連同我們奔跑過一幕幕的場景
在2009的尾聲,
準備著新的願望。

2009/12/11 Fri. pm9:30
台北女巫店
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56巷 7號
電話: 02-23625494
門票300元, 附飲料一杯
須年滿18歲, 並攜帶證件方可入場

p.s. 12/11當日的special


 

恭喜afra 新作品"二十九頁書"即將出版
(afra同時也是凹概念EP的平面設計)
當日有special 的限量合體
凹概念EP + 二十九頁書 + 神祕幽默小禮 /


120%的誠摯邀請
12/11 在台北女巫店,waiting for you.



Sincerely
榆鈞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聽見身體與聲音工作坊學員紀錄

文/周又方
攝影/吳翠

今天是11/11日,十天過去了,很奇異地,隔得越久,有些東西越沈澱、越激發出感受。

有些就忘了,當時沒有記下,就忘了。有些卻很鮮明,在黑沈沈的腦海中像珍珠一樣,提醒你它在。

就記那些還存在的吧!那表示它對我有意義。

第一天的「肉蒲團」

沒料到瑋廉的見面禮就是這麼刺激的活動。說它刺激也有點奇怪,它一點也不劇烈,反而非常緩慢、甚至沒有太大的肢體擺動幅度,可是其實觸及了非常深層的身體感受,平常正常狀態下絕不會與這些尚稱陌生的人碰觸的動作,可是在那樣的情境下又發生得那麼自然,就算對有些人來說實在不能說「自在」,至少也無法抗拒。
我懷疑是不是有催眠的效果?因為開始時每次我都覺得已經、終於、最後找到了最舒服、放鬆的姿勢了,可是當瑋廉一說:「等一下我說:『換』的時候,你就會換到一個更舒服、更放鬆的姿勢。」就突然覺得當下這個姿勢不是終極版,果然是有些地方不太放鬆、可以修正。很明顯有暗示功能。可是我並不是一個容易被催眠的人呢!

休息時間,還很雞婆跑去跟瑋廉說,一開始要不要安排沒那麼刺激的活動吧?瑋廉說,他是故意要下猛藥的。我心裡嘀咕:可不要毒死了。

現在回想,它卻是第一顆珍珠。

第二週的「石頭記」

天色向晚,瑋廉要大家休息一下,去找一個石頭,「不能太輕,要能夠感受到它的重量。」他這麼說。回來時,每個人的石頭都差不多大小,除了宇哲,他選了一個明顯可以感受到重量的石頭,用眼睛都感受得到。

我的石頭是一個灰色的、平凡的鵝卵石,約莫兩個拳頭大小,橢圓,一邊比較突起,卻仍然圓潤。你看,那麼多天之後,我還可以這麼精確描述這顆平淡無奇的石頭,因為它歷歷在目。

燈熄了,小米酒劇場裡陰涼沈寂,捧著各自的石頭,我們開始「和身體工作」(套句瑋廉的話)。

「持續移動你的身體」、「看看你和你的石頭發生了什麼?」、「聽聽身體的聲音,看它想怎麼動」、「找一個適當的地方,在適當的時機,放下你的石頭」、「雖然放下石頭,但是帶著剛剛的感覺、和石頭的關係,繼續移動」……瑋廉用平穩、緩慢的語調,發出一個個指令,彷彿具有催眠效果,有時又矛盾令人困惑。

在逐漸黯淡的天光中,進行著一場對話,和空間、和石頭、和地板、和身體、和聲音、和光線……,因為慢,才有發生的可能。

不知道過了多久,「工作」結束,圍坐分享,一時大家都講不出話來,好像剛從禪定的出神中回來。對我來說,這是一場完全的「靜心」活動,充滿了覺知,處在一種「無念」的狀態中,澄思滌慮。

可惜萬丈紅塵中有責任在等著我:要去接小孩啦!沒有聽到所有人的分享。





今天是十一月十四日,剛剛看完「黑潮樂舞」回來,有很多感觸。
我想起了四月才剛去世的好友,我的初戀情人。他曾經說過一句話,和思農說的很像,他說喜歡鋼琴曲,是喜歡聽那音符和音符之間的安靜空白。

當時和死亡那麼近地打了個照面,哀痛那麼巨大卻又若有似無,只有狂看吉本芭娜娜的書,狂聽George Winston 的音樂,覺得那樣雲淡風清、輕柔哀傷的風格可以療癒自己。

今天才知道,原來黑暗沈重,也可以撫慰痛苦。看到面對死亡的諸般心境,有人可以演出,覺得終於不用說話,也可以有人理解我的慟了。

謝謝。



詩也可以這樣玩

思農發了一首詩給大家,「我從海上來」,今天要讀詩,是真正的「讀」,發出聲音的讀。

選自己喜歡的句子、用自己的語調、節奏,在空間中自在遊走,不斷重複那詩句,一次、一次、再一次。小米酒劇場迴盪著「我從海上來」的句子,不斷被解構、肢離,又在不經意間重組、結合、重疊。

嘗試著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語調、不同的音量,和不同的人交會,一邊聆聽所有在空氣中飄盪的詩句,男聲、女聲、高亢、低沈、清亮、喃喃自語、台灣國語……突然奇異地覺察到小米酒劇場中,空間、聲音、身體、光線、風、人……種種元素,微妙的互動。

「全然覺知」、「完全的臨在」,大師們這麼說。

暫時的結語

還有很多記得的事:live band伴奏的舞蹈、詩的個人獨幕劇、解來解去解不開的結、和衛生紙的新關係、每個人和衣物之間獨特的故事……,來不及寫,趕著要交報告,也許以後再寫。(其實如果不是要交作業,大概就不寫了!)

這三週的工作坊,對我個人來說,是一場非常非常「靜心」的系列活動,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一種「臨在」(being)的狀態,充分覺察當下所有一切的發生,完整地活在當下。

瑋廉說:「舞踏有非常物質的一面。」然後用他的示範演出,說明了這句話。我把這句話在心裡放了好多天,和他的表演「釀」在一起,好像想通了些什麼,卻也說不太清:我們總習慣把物質和心靈對立,可是為什麼在非常專注地面對「物質」:肉體、石頭、地板、牆壁、披肩、甚至風、聲音的時候,卻可以和內在的心靈產生那麼深刻的連結?

我也還在追尋答案。

謝謝兩位老師,謝謝同學們,謝謝小米酒劇場,謝謝天、地、人,因緣聚合,成就這三週的工作坊。

又方2009.11.15


2009年11月28日 星期六

﹝迴響﹞秋意正濃,何不舞踏而行

文:巫師
部落格:當陽之境



Sad Lisa的音樂響起(齊豫演唱的版本),微暗的燈光下,一位頂著十二分頭的男子(一個禮拜前才理短的頭髮),赤著腳,緩緩的從劇場左側的門走進場中,黑色 的圓領T-shirt也成了背景的一部份,因為他颤抖舞動的雙手與前臂 套掛 著一件風味特殊的衣衫,於是男子舞動的雙袖,像是兩隻不時掙扎活著的布偶,男子的眼神透露出一種專注的渙散,步履蹣跚的游移中,有些已經沉浸在音樂之中的 觀眾,彷彿看到了那受困了的Lisa……….一位巫師正企圖拯救受困的Lisa…..

2009年十一月一日,西方的萬聖日,那ㄧ晚,白日的喧鬧已經沉寂,在花蓮文化創意園區(老一輩人記憶中的舊酒廠)的小米酒劇場裡,我與另外九位三個週末以來一起學習的夥伴們一起完成了一場呈現工作坊成果的演出!瑋廉與思農是這次【聽見身體】工作坊的兩位主要帶領者。

《緣起》


炎黃子民比世界各族的人要更相信緣分。說起我與這場工作坊的緣分,近的,可以從璞石咖啡屋說起,自從兩年前帶著大女兒一起參加了由璞石主辦的手工繪本工作坊之後,就會不定時的接到璞石或是O-rip的電子訊息。

不確定是去年還是前年的一個週五夜晚,我在璞石聽了謝杰廷以顧爾德為主題的音樂會,一場愉快的音樂宴饗。

今年九月的時候,由O-rip的通訊中得知剛當兵退伍的謝杰廷十月份在璞石有三場連續的音樂講座。

我去聽了第一場,主題是古琴與南管音樂,音樂介紹與欣賞的過程依舊讓我覺得悅耳舒適,末尾,杰廷與思農默契十足的表演了兩首鋼琴與南胡的即興演奏(我高中時學過南胡,對南胡有一種特殊的情感)。

演奏完畢,杰廷請從國小就開始學二胡的思農也說幾句話時,我才知道了關於「聽見身體」工作坊的相關訊息。

順手拿了份關於工作坊的簡章回家,看了一下上面訊息,聽見身體、舞踏、聲音訓練….等,思農是【再拒劇團】的團長,另一位工作坊的帶領者瑋廉則曾到日本學習舞踏(2004年由雲門贊助的流浪計劃)。

我一向喜歡以結合音樂、聲音與舞蹈或動作的方式來舒展身體與心靈(請參考我那篇有關禪舞的文章)

但舞踏是什麼,我一無所悉,於是上網查了「舞踏」,並在you-tube上點閱覽了多部關於舞踏的表演,有好幾部是日本老者的演出,演員的臉孔雖然都塗白 了,但演出的內容卻幾乎都是陰暗灰沉的色調,傾向傳遞著悲苦與詭異的氛圍。(後來上課時發現,我居然是十位學員中唯一在報名前先上網去瞭解過舞踏的人, 哈,他們怎麼就來參加了!)

我雖然對於人性的幽微與孤苦面並不陌生,也不至於感到驚惶不安,但是樣的表演型態是我要的嗎?我大大的打了個問號,但又看到瑋廉的學習經歷中,還有跟隨西 方的一些身體表演藝術工作者的經歷,那應該不是一個侷限於傳統舞踏的工作坊吧,再加上拉了一手好琴(二胡)又兼劇團團長身分的思農(那天,杰廷的音會結束 後,我跟思農小聊了一下,發現是一位隨和而誠懇的年輕人)的共同帶領,這工作坊還是勾引了我這中年男子的興趣。

平常,我在外面受邀演講的時候,總是會強調休閒生活的重要性,其中除了欣賞的、娛樂的、運動的….等等的休閒型態,我也會鼓勵人們,如果能讓「表演性的活動」也在自己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對生命也是一件美好的事。

因為我認為適度的參與表演,偶爾有登台演出的機會,這種自我呈現的型態,可以為自己帶來一種滿足的感覺。

這幾年來,我也多次跟Jenny坐在台下,看著女兒在台上的演出,包括了音樂性或舞蹈性的表演等,也分享了她們不論是在表演前的練習過程中或是表演後所經驗到的愉快與歡喜。

然而我自己呢,雖然也常在家裡自彈自唱,或有時跳幾節禪舞來放鬆身心,但是過去的人生倒沒有培養發展出什麼可以在舞台與眾人面前表演的技能與才藝。然而自 己內心其實有時會想像一種結合了音樂、禪舞、唱歌與戲劇等元素的表演形式…..儘管我知道那並不是基於一種強烈的表現慾望,也沒有非要實現不可的驅動力。

或許是機緣成熟了吧,在做了一番瞭解之後(畢竟自己已非年少,平常假日也頗重視珍惜與孩子互動的時光),我「感覺」這個意外蹦出來的工作坊裡面可能蘊含了我想要的一段經驗。我並不想要去參加那一種要記很多台詞的戲劇表演形式,也不可能成為一位專業舞者或音樂人…..

再加上,還在考慮與猶豫,而上工作坊網頁想多瞭解一些上課內容時,赫然看到兩位認識的朋友已經報了名。

於是,我決定不給自己退路,報名了。(不過,後來工作坊第一天報到時,我才發現那兩位友人後來都因故未能來參加這個工作坊。)

其實,不論在報名前後,我多多少少還受制於一種與演出性焦慮相關的不安,尤其是看到課程說明中提到最後一天要「公開表演」作為工作坊的呈現時,更讓人有些忐忑了。

表演,於我,自己在家玩一玩可以,在眾人面前,我只會做我熟悉的演講啊,跳舞或演戲式的公開表演,離我遠了些吧。

不過,這時我就想到,以前女兒在表演前夕,若是有怯場的情緒在發酵時,我是如何循循善誘地引導與幫助她們來面挑戰與減少焦慮的。這時候的我,當然只有硬著頭皮去以身作則,迎接挑戰了(女兒們都等著看我表演呢)。


《上表演藝術課了》

課程安排是從 2009年10月17日至2009年11月1日之間的三個週末,共計八堂課,每堂約四個小時。

接下來,連著三個週末的課程內容,有時像個大拼盤,菜色各自獨立,卻在逐一品嚐後,才逐漸嚐出了整體的滋味。


第一個週末
第一天,下午(2009/10/17)
思農要大家輪流帶暖身動作,一方面拉拉筋,一方面可以對每位學員的肢體狀態有更多的瞭解。

團員彼此的自我介紹,以及參與此次工作坊的緣起與動機。

瑋廉帶領大家去察覺、感受與經驗身體與地板的關係,身體與牆壁或柱子關係,以及或躺或立,或移動時,對於身體流動能量的察覺。

當瑋廉引導大家要讓彼此的身體結合成一塊肉塊時,由於彼此都還陌生,並不全然讓人感到自在。


第二天,下午(2009/10/18)
暖身後,瑋廉帶了一個【解結】的遊戲,這些遊戲,要把這群原本陌生疏離的人,逐漸熟絡起來。不過,這個結,我們還解得真久。

接著,思農帶領大家做了一個關於聲音的練習,把詩拆成一個一個句子,每個人選擇其中的一個句子,眾人在劇場的空間裡各自行走,游移,並依照自己的節奏吟誦 詩句,於是,文字成了交響詩,此起彼落的迴盪在這黑底白牆的空間裡,每一個魂魄幻化成了一波接著一波,時輕時重,或快或慢的文字意象,彼此交織繚繞。

詩名是「我從海上來」
我選擇了那句「…..在城樓的一隅,我不期然與你相遇….」

演練完畢,帶領者問我們有什麼感想,我說那場景與氛圍,讓人想起電影【色戒】裡的畫面,我指的當然不是床戲,而是那復古與充滿藝文氣息的場景……

為了要讓大伙早一點有演出的經驗,第二天的課程後段,在思農的引領下,一人發了一首詩,要大夥在十分鐘的準備之後,輪流上台,以肢體動作與聲音來表現出那首詩的內涵(十個人的詩各自不同,沒有重複)。

這次我拿到的詩是【二月】,一首訴說二二八之失落與吶喊的詩,巧的是,我最近手邊看的是龍應台寫的【1949大江大海】……..

於是,第一個週末結束時,每個人已經擁有了上台表演一首詩的演出經驗了(just do it);從伙伴各自的表演中,可以觀察到每一個人對一首詩的詮釋方式竟可以是如此的不同。



第二個週末
第三天,下午(2009/10/24)
香港女孩圈圈受邀來客串指導,圈圈是表演藝術科班畢業的,多年的表演經歷,涵蓋了舞台劇、兒童劇、商業廣告劇…等等,後來嫁來了台灣。

她帶了一連串的肢體動作,有個人的、雙人組的、四人一組的。

後來圈圈要我們四人一組,來表演一件電器用品,還要有頭有尾的呈現其功能與使用過程。四個成人來演一件電器用品,我雖然一開始就決定要抱著開放的心胸來上課,並認真學習,但這段演出練習,卻讓我不禁感到幼稚好笑。

表演完後的團體分享時,我提出了這個當自己有「幼稚感」時的問題,其實只是想要真誠的表達自己當下的想法與感受,沒有期待什麼標準答案,但圈圈顯然是位敬 業的表演工作者,她認真的、可愛的、一口廣東國語的用專業的態度回應了我的疑惑,謝謝了,圈圈(一個禮拜之後的星期六夜晚,團員們都去看了圈圈的獨角戲, 更看到了圈圈一路在表演藝術方面的歡喜成就與沉沉浮浮,是一段真誠而幽默的分享)


接下來,瑋廉讓大家躺在地板上,練習各種姿態的轉化,並引導成員在轉換的過程去察覺身體能量的流動。

成員們在劇場的一方排成一排,在古琴的音樂中,順著身體的流,緩緩的走向另一方,並要我們不斷在移動與靜止的過程中“聽見身體”….. “聽見身體”….不間斷的聽見身體~~~


第四天,下午(2009/10/25)

思農與瑋廉邀請了杰廷來客串指導。杰廷剛結束了在璞石舉辦的三場音樂賞析會,他似乎對各民族的音樂都專研有得,自己則擅長演奏鋼琴與手風琴。他從拍子開始談起,帶著我們從南管的三拍屬到印尼的十一拍音樂。

接著,思農與杰廷開始即興演奏,學員們輪流走進場內~~在音樂中行走~~


之後,思農以二胡與杰廷的手風琴展開了即興式的對話,我們則兩人一組的上台,一人踩著二胡的節奏與旋律,後者則踩著手風琴的,演舞一段關於相遇的情節。

瑋廉說,這樣的live演奏,機會難得,又將眾人分在兩邊,朝著彼此的方向~~舞踏~~而去。

繼之,瑋廉邀眾人各取來一塊石頭,引導我們去感受與手中那石頭的關係,去接觸著石頭的起源與生命,並與石頭~~踏舞~~而行,旅途中,輕輕將石頭放下,旋離去,繼續獨自踽踽而行。

哈,我彷彿又體悟了些舞踏的內涵了!



第三個週末
第五天,晚上(2009/10/30)
每次上課一開始都要輪流帶暖身的動作,大部分的學員帶的動作都是拉筋的不同形式,試圖去活絡與延展全身各個關節的筋骨,平常我算是個喜歡運動的人,但卻不常做拉筋的動作,結果發現拉拉筋的感覺也不錯。


上週是石頭,這週瑋廉則讓我們手中拿著一張紙來進行類似的過程。

或許是這紙,輕了許多,少了歲月,少了生命,許多學員的感覺「大不如前」
我則感覺到一種輕飄飄的存在,不沉重,不感傷,連那關係也是輕飄飄的,靠近的時候,合諧相處,離開了,也無需傷懷。

瑋廉說,他以前練習時,老師曾叫他們舉一桶水,我說謝謝瑋廉沒要我們去跟一桶水發生什麼關係。

結束前,瑋廉要每個人明天帶一件有特別意義的衣服或飾品來。


第六天,下午(2009/10/31)

熱身之後,眾人圍坐,開始依序秀出帶來的衣飾,並述說故事。

被點到第一個發表,我秀出一件黑色的T-shirt,前面是一幅印地安的圖畫:一位巫師(我在這次工作坊中也介紹自己的暱稱是巫師,我說因為我的工作在比較原始古老的時代,便是由巫師在做的)站立著,雙手高舉,仰頭向天。

天空中透著雲朵,浮現一印地安長者與一隻老鷹的圖像,顯然巫師與靈在溝通著….

這T-shirt是我於1998在美國進修心理治療時,在尼加拉瓜大瀑布附近的商店買了。

當時在美國學習催眠治療與靈性治療時,我還經驗過一些印地安靈性焠鍊的儀式。


錦慧的絲巾則透露著悠然閒適的巴里情。

吟薇秀出了一頂黑白的帽子,她是麥可傑克森的歌迷,本來還與男友計畫要去倫敦聽演唱會的。

麗雲拿著白色的日本絲巾,說了對媽媽的懷念。

奕君帶了一頂帽子與兩件漂亮的長方形絲巾,帽子有與妹妹的深情,絲巾則各藏著故事,一個與往日玩劇場時的心情有關,一個則記載著風起時一段穿越距離的關心與默契。

又方則秀出了一件輕薄華麗的披衫,買來至今,卻不曾有機會穿出去(眾人皆曰,明晚的演出就是機會)

Apple提著弟弟送的背包,她曾背著它,流浪一地到一地。

慧敏秀出豔麗的方形薄毯,那是她趁百貨公司的限時搶購時得到的戰利品。

秀春帶來了她的高中外套,曾經是南台灣的一所女校,後來也收了男生。

宇哲的亮面禮服黑色背心,則牽連了一段對國標舞的熱愛,與一位老師,一棟房子的故事。



瑋廉帶來的是一件日本的女性和服,那是他赴日學習舞踏時所收藏的珍品。

眾人皆說了一段故事後,接著,我們輪流帶著帶來的衣物走進舞台,以肢體與動作來演出一段故事或意境。

課程最後,禁不住眾人的期待,瑋廉披著那件日本和服上場,來了一段舞踏獨秀,一次精采的示範演出,讓我speechless !



那一晚,我們一起去看了圈圈的表演,我喝了鴛鴦配啤酒。



散場前,他們說,關於明天晚上的演出,也可以帶自己想帶的音樂來。

明天就要演出了!?

接連的課程之中,接受了肢體、聲音、節奏、舞踏表演訓練、表演藝術….等等課程內容,有幾次下課回家的路上,我感覺自己好像一位正在讀表演藝術相關科系的大學生,是另一種風情的人生。


第七天,下午(2009/11/01)& 晚上的呈現(2009/11/01)

十一月一日是緊湊的一天,下午上課時,開始排演晚上的演出。思農負責全場的調度引導與指揮。

前後兩段是全體的表演,中間的重頭戲則是一個接著一個上場的個人solo。

奕君、宇哲與我都帶來了自己的音樂,這是我的一個重要體悟,要選擇一段自己很有感覺的音樂,是精采演出的重要因素之ㄧ。

我前一天晚上,在家裡選擇音樂時,最後選了Sad Lisa這首歌,我想要這著這段音樂來呈現一個靈魂醫者所背負的任務。

為了安排這幾段自選音樂,著實讓思農傷了些腦筋,也考驗了他在劇場音樂處理上的功力!

瑋廉則在一一指導每位演出者的表演時,展現了一個舞踏研究者的導演功力,我自己也初體驗了一位表演者在排練時與導演之間互動的有趣過程。



《聽見身體工作坊之呈現演出片段》





十一月一日那ㄧ晚的演出之後,大夥們的壓力終於釋放了,心情似乎都很興奮。

當天晚上回到家後,我把Jenny幫忙錄下的表演畫面,尤其是自己solo的那一段,反覆看了好幾遍,大兒女頻頻笑我真是自戀。

我的確對自己的表現感到滿意,雖然也看到了許多在表演技巧上可以改進的空間,但內心還是不禁為自己的演出感動驕傲,那果然是一種高度滿足的經驗。



《父女之情:外一章》

還有,當我演出時,Jenny與三個女兒就坐在台下觀看,尤其當我演出完畢,站在劇場的窗口外朝裡看時(站在窗外當觀眾也是導演安排的演出場景之一),我 遠遠的看到三個女兒望著我時神情中夾雜著新奇、興奮又覺得好好笑的模樣,我想,對女兒們來說,這回換她們坐在觀眾席來觀賞爸爸在舞台上演出,必然也是一份 愉快可貴的經驗吧。



《那麼,請告訴我什麼是舞踏呢》

那麼,到底什麼是舞踏呢?當朋友問起時,我是這樣回答的:

我覺得舞踏跟我所倡導的禪舞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著重在精神的層次,而非專業的舞蹈技巧,而禪舞強調的是專注與放鬆,舞踏則屬於一種表演藝術,但不同於西 方舞蹈如芭蕾或現代舞蹈對於舞蹈技巧的專研與重視,舞踏表演者的主要任務則是要去表現出一種蘊含在一段音樂,一個故事,一種意境,一段關係或是萬物之中的 一種「精神」!!

而為了要能夠去表現出一段音樂,一個故事,一種意境,一段關係或是萬物之中的那種「精神」,表演者必須要先能夠深刻的去接觸、體驗,去融入那段音樂、故事、關係或某種純粹的意境或物質之中,與之產生深切的連結,或是合而唯一!

也因此,表演者在演出時,常常是處在一種高度專注與情感投入的狀態,雖然演出的型態常常是靜默無語的,神入的程度恐怕要更勝於一般的戲劇型態。


如果說,每一個人最好都能夠去找到與擁有一種最適合自己的表演形式,那麼,由舞踏的內涵所延展出來的這一類表演風格,顯然是我比較喜歡適合的,甚至我覺得 自己與這種表演的風格有一種渾然天成的契合(我指的不僅僅是傳統的舞踏,而是以舞踏以及禪舞的精神觀注為出發,並結合音樂、聲音,與其他表演藝術的種種可 能),哈!這麼說,可能要讓人做噁了。


現在回想,我很高興自己當初下定決心報了名(當時我就知道,沒來走這一遭,心中必然會感到遺憾),並在接連三個週末的工作坊中,帶著一顆開放的心,認真學習。



我想,當一個人站在舞台上,認真而專注投入的做了一場表演之後,體內的血液之中就已經添加了表演的因子,只是這種子將再度沉睡,或是將不斷地興風作浪,搖撼靈魂,自然也是因人而異。

我呢,或許就讓她成為生命長河的一部份,既不過於喧囂,也不至於遺忘………

謝謝瑋廉與思農兩位藝術工作者的帶領與指導,他們年輕友善而對於表演工作富有熱情;謝謝一起學習的九位來自不同領域的伙伴,我們一起暖過了身子,結合成肉 塊,一起擱下旁鶩開放心胸認真學習,也一起經歷了不知道要演出什麼的不安與焦慮,最後又一起完成了值得一再回味的表演(雖然應該是各自咀嚼與回味各自 的);謝謝文建會,讓我們的生命旅程有這樣的機會不期然的加注了一段表演藝術的美好經驗。

或許,我們將繼續聽見身體,聽見呼吸,聽見表演,聽見世界,聽見生命…….,以相似或不同的形式!

2009年11月21日 星期六

再拒劇團【黑潮樂舞計畫】─《黑暗 潮》演出結束

各位台北、花蓮的朋友,再拒劇團09年度東海岸創作巡演:【黑潮樂舞計畫】 已順利結束,除了之前兩篇將晴及薛西的文章,我們也將陸續在部落格放上工作坊、演出的相關的圖文記錄。

再次感謝你們的幫忙或參與,讓整個演出過程得以圓滿。
以下是演出當天的部分紀錄連結。

拍攝者:陳顥
站台:HC影像工作室
演出日期:2009年11/13, 11/14日
演出地點:紅酒A廠B1 in 花蓮文化創意園區

演出部落格:黑潮樂舞計劃

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迴響﹞渡,虹橋;淨,生苦。…致【黑暗 潮】

文/將晴

十一月八日,下午五時許,到松園太平洋詩歌節,聽詩。

表演未起,雨,落,風,吹松針,為前奏。


身旁朋友問坐在簷下前排角落的我,移否?

搖首,不動,而後伸出手,仰首,

雨點,若思農的弦音,輕吮著,血。

劃破暗紫的,是他吐出的語句,那刀

揮向空,破碎了雨聲、風聲。



不住顫抖,盯著眼前松樹的隙

左側陌生人輕點我肩,回神,瑋廉

手持姑婆葉從身後穿越人群走來

戲謔,嘲諷的一切,在光下,反而未明


直至雨中,輕解羅衫

語,方啟,卻未竟…


有東西在樹隙,窺視

是受召而來的,淚。



雨,樹影,風,身體,在霧裡

堅強的、表現的

都應用刀斬去。


曲畢,繞園半周,髮上、臉上,都是血。


想洗去那乾涸的紅。


九十八年十一月十三日,向晚

微雨,濕冷,不出所料的天氣



先到七星潭,再到倉庫

聽那未完的曲



本只想聽或看些什麼

卻忍不住跟著那情緒

抽動著手指



曲中,語中,連同扭動的身體

混著風聲、雨聲、浪聲、鋼琴聲

在房間,也在街頭

還有那

撲鼻而來的,臭



欲嘔

一地的激昂與悲切



走,無語



火車上,教堂裡

男人,女人

還有那些不是人的東西

該如何稱呼?



敘說,留



花香,飄在光裡

搭起虹橋,生苦



散戲,又返

虹還在牆上


門外,瓶存


入,承雨

淨,渡生


※ 記於九十八年十一月十三日,晚間七點半【黑暗 潮】會期結束後,家中。

※ 盼,九十八年十一月十四日晚間七點半,花蓮創意文化園區紅酒半製品倉庫B1,

二期二會,再渡。

(本文轉載自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

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劇評﹞《PAR表演藝術》No.202:以家之名,以小搏大《居+ 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文/薛西
站台/我們

場次:2009‧7‧12‧2030
地點:再拒劇團公寓
團體:再一次拒絕長大(再拒)劇團




展演空間是家,展演主題是家。在這部以家之名,融匯七支小品(嚴格來說應為六支)的作品裡,我們看見的卻是與這顯明無比的家的意象彼端的,故事在家的內涵上的不對稱,無論是<子seed>、<暫住>、<你好的時候我就愛你>,皆未能深拓家之為何的意義與功能,流於俗常的刻畫,間接削弱策展之力道。

反而是藍貝芝迂迴進擊,使用我們尚不熟悉的移工身分述說的<無枝nostalgia>,將在場的我們,這群「目睹者」,引入移工Anna的房間(也是這家的儲藏室);門是左右拉敞的簾(意味著毫無隱私),床則位於必需抬頭方能望得的櫥櫃裡(與哆啦A夢完全背反的隔離/封閉象徵),<無枝 nostalgia>從身分切入,側擊家做為一種主題的探索可能,甚而展示如何在狹小空間勾引觀眾感知的能力。

若以空間論,《居+》所主導的視線牽引,勢必是另一重點。和電影不一樣的,乃是觀眾的視線和作品的鏡頭都具有相當的主動性,不若電影鏡頭終究是選擇過的,電影的觀眾難以從鏡頭給予的畫面看見之外的,戲劇可以。亦是在這個層次上,我們更像一群目睹者,囁嚅地走入他人的家,瞧見一些事,近距交戰,謊言對決。目睹不僅於看見,而是感知被放大,無可迴避的視線介入。於這樣的時刻,我們發現自己無可迴避的感知的反身性,較之目睹了什麼,皆是同等重要。

唯一未被演出的<經緯交織的家冊>,乃是彭郁勻所製的家常織品,如抱枕、地毯、坐墊等,安置於表演的舞台內部,自然地像是「原本就在那裡」。它和策展人劉柏欣致力於使用日光燈而非劇場燈,盡力削減虛構意味的努力皆有了令人信服的成果。

於《居+》的部落格上,有一份關於「微型巨場(微劇場)」(微型巨場計畫--公寓聯展)的文件,說道「……我們試著在公寓,一個比小劇場更小的空間中,和觀眾一起尋找我們自己的答案……」,以此回應90年代以降的小劇場論述。當眾人言必稱小劇場的時候,小,似乎不再足以表示劇場中的實驗、批判性?而當社會變得細碎瑣雜、眾聲喧嘩,停頓,回尋微的可能,歸返人存在的基本單位,反能與原本身形巨大的社會、國家迭有呼應?如此的提問,從再拒仿兩廳院格式製作的縮小版票券,或能窺得抵抗一二。另亦使人想起凹凸之外劇團曾經提出的「微型劇場宣言」,但該團是以比例縮小的物件與真人演員的並置、對比為主要手法,而他們實踐的空間多為書店,嘗試藉由這樣的小,喚起觀者原初的感知,想像力的充實,以及存在感的辯證。

然而,卻是在演出之後那自由交談場合的畫面,忽然喚起一幅意在言外的家的意象:再拒的這群人固定聚會,說話,一起做戲,甚至以此地為家,形構一種共同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若能長久維持,想必會是再拒劇團永續經營的重要心脈,亦是他們立足於台灣當代劇場的一大優勢。

刊於《PAR表演藝術》雜誌202期「新銳藝評」(2009.10)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暗風暴,寫在《黑暗 潮》演出之前


文/薛西
站台/在你說喂之前

王瑋廉有種特質令我嫉妒。他一旦自沉默破浪,述說起一件事時,在場的人便會全神貫注地聽著他所說的。那不是禮貌,而 是一種全神貫注的說話與全神貫注的傾聽的交換行為,並且全屬自然無意。瑋廉敏感,凡事叩問為什麼的思考潔癖,使他在做任何事之前往往意欲確立動機(其實就 算第一關通過了,整副過程中他仍然一再而再地自我詰問,或許,提問就是他的動力基礎),這給他帶來光芒,也給他帶來麻煩。


和思農認識晚得多了,這一兩年他搞以外籍移工為題的環境戲劇,出入樂生療養院、左翼帳篷劇場的同時也存在於台北國際詩歌節、太平洋詩歌節、東海岸音樂季。 二胡與吉他、效果器是他的武器,他用經過思考的音樂與現場性的舖陳以擾動現場、逆襲人群。有別於瑋廉,我通常是在思農沉默的時候感受到他的力量,就像在他 的音樂裡,是那些顫音殘響的片刻勾芡了意義。思農並非不擅表達,而是相較於說話,他更習慣選擇沉默應對。那裡面其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沉默,而是一種大規模 的,潛蘊喧囂風暴的沉默。

我還記得八月的火車上,瑋廉問我,花蓮是什麼樣子的?我知道,我不能用對待觀光客的方式對待他的問題。他要問的,是在風和日麗表面之下的暗風暴,就像美麗需 要醜陋的支撐,世故需要率直的襯托。暗風暴,我猜度著,會是他們這一次《黑潮樂舞》計畫的關鍵詞,就像信念需要在追尋的過程中一次次底質疑與確認。

暗風暴,意即瑋廉和思農都是勇於邁向光明的人,可他們亦明白,在光明之前,是一座彷彿永無止盡的陰森林,他們必須堅強、勇敢,以信念與行動接近閃爍的盡頭。這是他們的承受之重,必要之惡。而身為同代人的我,彷彿亦於此刻,被他們敲醒了。


我猜度著,這將不會是一場好或不好看的演出,它將不會是這樣被觀看且評斷的。《黑暗 潮》將是一場感覺與想像的旅程,在起點與終點之間,有各種可供低嗅、諦聽、彎拾的。你們必須留意,敞開感官,迎接那即將行經的。當然,這只會是我的猜測,終究比不上你們真真正正底走入。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報導﹞左岸電子報:聆聽東海岸的潮聲 再拒劇團首次花蓮展演—「黑暗 潮」




(原文刊載於左岸電子報)

【記者莊淳閔/採訪報導】再拒劇團二○○九年推出的「黑潮樂舞計畫」,歷經田野調查與「聽見身體」工作坊兩階段的活動後,即將在十一月十三、十四日,於花蓮創意文化園區發表最後展演「黑暗  潮」,以「聆聽」為主題,討論死亡與信仰,藉由音樂、身體與空間的互動,呈現對東海岸的探索與詮釋。

「黑潮樂舞計畫」緣起於導演黃思農與製作人魏念祖,在年初一趟花蓮的旅程中,「相當大程度的被花蓮的人文風景所感動,進而思考在這個地方發展一個創作的可能。」黃思農表示,「黑潮」是流經東海岸的重要洋流,這股餵養沿海生命群體的潮水,在創作過程中被轉化為一種隱喻,象徵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泉」。並以「黑暗潮」作為最終戲劇展演的命名,帶出「死亡/重生」的雙重意涵,不僅處理劇中關於死亡的命題,同時也扣緊了「舞踏」這種表演形式。這個興起於六零年代戰後的日本,由土方巽所創立的舞蹈方式,正是藉由緩慢而強烈的肢體表情,來展現「腐朽與死亡」的姿態。

這是再拒劇團繼零七年的搖滾音樂劇「沈默的左手」後,再一次與表演者王瑋廉合作,選擇以「舞踏」詮釋花蓮緩慢的城市特性,並由黃思農主導環境聲音的呈現,利用音樂建構畫面,組合外在空間與內在空間的雙向共鳴,試圖完成一種新型態的「音樂劇場」。

「黑暗潮」描述一個前往東海岸尋找鐘聲的年輕人,探索人與信仰、自然的關係,「聆聽」與「信仰」在其中成為重要的元素。黃思農說道:「『聆聽』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個是『物質上』的聲音,一個是『內在』的聲音,後者也對應了人的信仰(神的聲音)。」透過劇場的表現手法,將物質上的聲音,對應於角色內在的追尋,進一步放大觀眾的感知能力,「聽見」自己。

而關於信仰,黃思農分享了田野調查旅程中的啟發,由於戲劇本身是從東海岸發想,因此跨幅橫貫花東,黃思農藉此次演出的機緣,安排了許多東部的音樂表演。「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台東都蘭部落,東海岸音樂祭的時候。我聽到了胡德夫和泰雅族的雲力思現場的歌聲,那時正是八月八日颱風過境,整個都蘭糖廠窗外都是風雨,音樂祭也轉變為募款音樂會。而我在聆聽的過程中深深意識到,颱風和原住民如此密切的關係,他們的很多親人都在面臨生命和財產的威脅,這是一個台北長大的都市人無法想像的。對於原住民來說,他們的音樂,和他們的生活是無法分割的,正如這片土地與他們的信仰也是無法分割的。來到花蓮市的過程,更發現一件有趣的事:這裡的教堂比民間廟宇還多。我開始思考『信仰』和這齣戲的關係,並試著用另外一種角度看待死亡:所有生者,皆是背負著許多死者而存活。」黑潮計畫中的田野調查,很大程度地影響了戲劇最後的呈現,這是一種劇場工作者與在地文化的雙向交流,同時也是人與土地間的相互辯證。

製作一個跨地域的表演計畫,所需費用相當龐大,在經費與資源不足的情形下,再拒劇團除了以文建會的駐團辦法支持計畫,也同時向花蓮地方藝文團體尋求協力合作,並與東海岸文教基金會、O’rip旅人工作室等單位進行串連,以「從秋到冬的音樂戲劇小團圓」為主題共同宣傳,企圖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由民間團體合作發聲,喚起當地民眾的關注。

然而龐大的旅費、人力技術,與軟硬體的缺乏以及對花蓮藝文生態的生疏,仍舊對演出造成一定的壓力。黃思農認為,花蓮民眾較習慣免費的藝文活動,售票性質的演出難有好的票房成績,仍須一段時間建立付費欣賞演出的習慣與觀念。同時也發現,在花蓮,面對面式的表演宣傳,遠比網路行銷來的有效。

「這的確不是一齣娛樂大眾的戲,也不是賺人熱淚的戲。正如張愛玲所言,一個好的作品所帶給人的,不是悲壯,而是啟示,而我希望這齣戲帶給觀眾的是後者。」黃思農如是說。十一月十三、十四日,再拒劇團在花蓮文化創意園獻上「黑暗 潮」,將帶你聆聽東海岸生命的湧動,感受一段現實與想像交錯的旅程。


黑潮樂舞計畫部落格http://aatkuroshio.pixnet.net/blog

【黑暗 潮】東部創作展演場次
演出日期:2009年11/13、11/14日 晚上7:30開演
演出地點:花蓮文化創意園區 紅酒 B1廠

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再拒劇團09年度東海岸創作巡演:【黑潮樂舞計畫】



這是一段想像的旅程
鬼魂依舊緊追
前景是它與現實的交界





繼07年於台北信義公民會館演出,黑暗、顛狂且發人深省
創造獨樹一格風格的搖滾歌舞劇【沉默的左手】

09年夏天,舉行第二屆公寓劇展【居+ 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再創劇場新興演出模式—微型劇場,連演28場一票難求

接續的秋冬,再拒將盡情擁抱東部的海洋、土地與天空
透過環境音樂與舞踏身體的跨界對話
再次推出聲光魔幻鉅獻,
由聲音/思農,身體/瑋廉,光線/雷諾,空間/佳慧

攜手打造【黑潮樂舞計畫】

---------------------------------

一個前往東海岸尋找鐘聲的年輕人,探索人與信仰、自然的關係
他在這趟旅程中,思索一個古老的提問:
何謂一個自由的人?

這將是一段想像的旅程。
背景,是波瀾壯闊的太平洋,一面廣闊無邊的鏡
而旅程的終點,則是想像與現實的交界

----------------------------------
09/10/17~11/1 【聽見身體】工作坊

日期:2009年10/17、18,10/24、25,10/30、31日,11/1
   共連續三個週末,八堂課(包含一堂呈現)
時間:每周(六)(日)下午1:30~5:30(10/30(五)於6:30~9:30)
地點:小米酒劇場 in 花蓮文化創意園區(花蓮市中華路144號 03-832-7105)
工作坊呈現:2009年11/1,晚上7:30~9:30,小米酒劇場,,花蓮文化創意園區
報名費用:學費800元,保證金800元 (全勤者保證金全數退還)
報名辦法:ATM轉帳 (詳情請見[聽見身體]工作坊報名文章)

09/11/13.14 【黑暗 潮】東部創作展演場次

演出日期:2009年11/13, 11/14日晚上7:30開演
演出地點:紅酒A廠B1 in 花蓮文化創意園區(花蓮市中華路144號 03-832-7105)

創作群

導演/音樂設計 黃思農
演員 王瑋廉
舞台監督 劉永菱
製作人 魏念祖
公關 黃泊毅
網路宣傳 邱怡禎
平面設計 sara(吳翠)

燈光設計 雷諾
燈光執行 魏芳韻
舞台設計 陳佳慧
服化執行 彭郁勻
在地顧問 吳思鋒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本週五六10/23-24 鄭尹真&魏雋展【廁所在這裡】



劇本/別役實
演出/鄭尹真、魏雋展
導演/林人中

時間/10.23五-10.24六 晚上8:00
地點/信義誠品6F視聽室
票價/400兩廳院售票

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從秋到冬的音樂戲劇小團圓




記者會時間:2009 / 10 / 8(四)pm2:00
記者會地點:聲子藝棧(花蓮市博愛街199號 )
記者會流程:

2:00 ~ 2:05 活動緣起/心關係工坊
2:05 ~ 2:25 活動介紹/再拒劇團、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心關係工坊、聲子藝棧(聲子樂集)
2:25 ~ 2:35 音樂演出/黃思農+謝杰廷
2:35 ~             自由採訪

花蓮藝文據點第一次嘗試音樂戲劇活動的串聯合作
需要各位媒體朋友的報導支持
這次串聯的特色是:花蓮藝文團體策畫、外地團體演出
期待與花蓮產生有趣、活潑、並可以持續的藝文花火
從10月10日一直到11月29日,歡迎你來與我們一起「音樂戲劇小團圓」

來自外縣市的一群年輕創作者聚集在花蓮,這項名為「從秋到冬的音樂戲劇小團圓」的聯合展演活動,是由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再拒劇團、聲子藝棧共同發起,以共同宣傳,共同售票的方式進行合作。

節目內容包含《第一屆東岸故事劇場節:秋天有戲》、《雷光夏‧巴歌浪Pakelang》─月光音樂PartyⅡ在項鍊、「時間在:聽音作樂」音樂分享會、《黑潮樂舞》,囊括音樂、戲劇、舞蹈等多元面向,希望透過訊息的集中以及彼此參與的精神,讓花蓮民眾感受到文化的活力,體驗不同演出形式帶來的歡樂。

Part1「時間在:聽音作樂」音樂分享會

首先開跑的是由謝杰廷主講「時間在:聽音作樂」音樂分享會從中國、印度及西方音樂各角度切入,配合舞蹈影片播放及現場示範,帶你悠遊音樂天地。

Part2《黑潮樂舞》

接著是再拒劇團《黑潮樂舞》計畫的啟動,新生代劇場工作者王瑋廉和黃思農專長肢體與音樂,自10月17日起連續三週舉辦「[聽見身體]身體及聲音工作坊」,接著11月13、14日演出「黑暗 潮」,靈感得自東部的海洋、天空與土地,探索人與信仰、自然的關係。

Part3《雷光夏‧巴歌浪Pakelang》月光音樂Party

同樣是10月17日晚上,一場混著海聲與星光的《雷光夏‧巴歌浪Pakelang》月光音樂Party,也將在港口部落的項鍊海岸劇場上演,購票另加贈送一張「旅行地圖&商家優惠」、一條「手工項鍊」、一本「O`rip19 港口部落專輯」、一顆「部落風味飯糰」。喜歡的話,你還可以自由延伸成2到3天的小旅行,盡情享受花蓮風光。

Part4《第一屆東岸故事劇場節:秋天有戲》

聲子藝棧向來以舉辦古典音樂會及推廣藝文活動為人所知,更是花蓮第一個兩廳院售票系統的端點,五樓的展演廳業已成為各式表演經常發生的地方。10月30日到11月29日在聲子藝棧,則有《第一屆東岸故事劇場節:秋天有戲》壓軸,由香港的禤思敏、周力德、蕭紫菡三位年輕創作者接力演出,用戲劇和舞蹈挑動你渴望卻不敢觸碰的內在靈魂。



即日起以上活動可以在這三個地點購票:

1.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花蓮市林森路210-2號)
2.璞石咖啡館(花蓮市明禮路8號)
3.聲子藝棧(花蓮市博愛街199號)

票價100~250元不等
詳情請洽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03-8334545
或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03-8332429詢問。
活動網址:http://space-east.blogspot.com/


「從秋到冬的音樂戲劇小團圓」活動列表:

@以下活動,均可在以下地點購票(或得到活動訊息)
購票地點:東海岸文教基金會(花蓮市林森路210-2號)、璞石咖啡館(花蓮市明禮路8號)、聲子藝棧(花蓮市博愛街199號)

合作單位: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再拒劇團、璞石咖啡館、聲子樂集、聲子藝棧

Part1第一屆東岸故事劇場節:秋天有戲

在秋天,潛入劇場,
在劇場,滑入渴望,
成長的,追尋的,喧囂的,安靜的。
宛如儀式,宛如行旅,
觸碰你造夢的靈魂,
挑動你流浪的基因。


A、 梗劇場《香港出品》
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女孩圈圈,從一杯港式鴛鴦開始。她見證了六四文運,見證了八十年代香港移民潮,見證了九七回歸,○三年的SARS,以及金融海嘯。最後,她又怎麼會跑到台灣?邀請你來見證圈圈的勇敢、幽默,又帶點小小憂傷的倒帶人生。
場次:10‧30(五)pm7:30、10‧31(六)pm7:30
地點:璞石咖啡館(花蓮市明禮路8號)

B、周力德《行動前夕的暖身》
透過三名青年的故事接力,思索在這個經濟不景氣時代下的社會種種,像是一則則的寓言,充滿簡單而沉穩的力量。
場次:11‧7(六)pm2:30、11‧8(日)pm2:30
地點:聲子藝棧展演廳(花蓮市博愛街199號)

C、蕭紫菡和她的流浪樂手們《流浪記》
「我相信每種藝術最初都是從一個小房間的距離開始的。」初次見面的吉他手南瓜這麼告訴蕭紫菡。於是,一群相信這樣短小卻不輕薄的力量的樂手,與她組成流浪團。她要用那些體內蟄伏多年的現代、爵士、佛朗明哥……,在流浪樂手的聲音包覆之中,跳出你渴望卻不敢觸碰的內在靈魂。向世界宣告:無論旅程還要走多久,哪裡能跳舞,哪裡就是家!
場次:11‧28(六)pm7:30、11‧29(日)pm2:30
地點:聲子藝棧展演廳(花蓮市博愛街199號)
 
Part2《雷光夏‧巴歌浪Pakelang》- 月光音樂PartyⅡ在項鍊


就在這一晚,與雷光夏一起「巴歌浪」

一場混著海聲與星光的音樂party
一張「旅行地圖&商家優惠」、一條「手工項鍊」、一本「O`rip19 港口部落專輯」、一顆「部落風味飯糰」
不停鼓吹你,將這晚自由延伸成2-3天的小旅行~


時間:10/17(六)6:30-8:00pm
費用:1200元(演唱會、手工項鍊、部落風味飯糰、保險)
優惠訊息:民宿餐飲等相關優惠商家的訊息,均陸續登錄在「生活旅人工作室」的BLOG:http://orip.wordpress.com/
當天帶《通往花蓮的祕徑》一書,現場可折抵100元。有購買《通往花蓮的祕徑》的朋友,可享書內提供的近三十家慢城商家的餐飲住宿等優惠。

購票方法:
1、匯款/詳情請上生活旅人工作室BLOG:http://orip.wordpress.com/
2、親繳/至生活旅人工作室(花蓮市明禮路8號 璞石咖啡2F。03-833-2429。周一至五1:00-5:00pm)
主辦: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
協辦:項鍊工作室、鹹豬肉樂團、陶甕百合春天餐廳、鍾薰麗馬賽克工作室

Part3「時間在:聽音作樂」

我們期待喜歡音樂的人可以來參加這三場的音樂分享,這系列講座「談音樂&示範演奏」的主題,是沒有人嘗試過的,所以你會擔心內容太深嗎?其實不需要會演奏音樂、不需要有很多音樂常識,只要愛音樂。

愛音樂的璞石楊老闆,他要我與大家說,每一場優惠為100元,並附贈德國有機花草茶。他只希望你不要擔心聽不懂,就來吧!多一些人分享,就是辦這系列音樂活動的目的啊!


講師:謝杰廷
日期:10/10(六)、18(日)、24(六)7:00-9:30pm
費用:單場100元(附贈德國有機花草茶)
報名:03-8345968 璞石咖啡館(花蓮市明禮路8號)
進行方式:
1、聽音樂/介紹音樂裡的文化與時間
2、看舞蹈/從舞者的動作看見音樂
3、音樂即興演奏與對話/就當次介紹的音樂時間感受以鋼琴即興演奏,對話討論

活動介紹:
@part1  10 / 10(日)放慢 身邊的傳統
音樂:南管  慢,古琴  放
音樂的身體影像:漢唐樂府,《韓熙載夜宴圖》
@part2  10 / 18(日)恆律 東方的日晷
音樂:印度音樂 恆。印尼甘美朗(Gamelan) 律
音樂的身體影像:Akram Khan, Zero Degrees
@part3  10 / 24(六) 空動 西方的鐘錶與現代
音樂:巴哈(J.S. Bach)動。萊克(Steve Reich)、凱吉(John Cage)空
音樂的身體影像:Heinz Spoerli, In the Wind, In the Void;Jiri Kylian, Falling Angels

Part4「再拒劇團《黑潮樂舞計畫》」

●[聽見身體]身體及聲音工作坊

由劇場音樂表演創作者黃思農,以及劇場身體表演創作者王瑋廉帶領。創作者以自身的表演藝術背景,捕捉東海岸特有的風貌,分別以劇場聲音、身體的方式做創作。

工作坊主要著力於聲音與空間的對話,我們將從聆聽開始,利用聲音製造不同空間的氛圍。透過吟唱分析語言的韻律,並且帶領學員利用自己的聲音,結合現場簡單的軟硬體設備,構組成一個完整的創作呈現。

日期:2009 / 10 / 17、18、24、25、30、31、11/1八堂課(包含一堂呈現)
時間:每周六日下午1:30~5:30(10/30星期五為6:30~9:30)
地點:花蓮創意文化園區小米酒劇場
人數:15人
工作坊呈現:2009 / 11 / 1,晚上7:30~9:30,小米酒劇場
報名費用:學費800元,保證金800元 (全勤者保證金全數退還)
轉帳報名流程:http://aatkuroshio.pixnet.net/blog/post/474197
 
●[黑暗 潮] 演出簡介


這齣戲是關於「聆聽」。

你聽見,然後意識到自己聽見,並且覺得美好。

也許是石梯坪的海邊、太魯閣的山洞或都蘭的古道;也許是蟬鳴、風聲或海浪:這齣戲是獻給以上所述及和沒有述及的一切。
角色是一個在台灣東海岸旅程中的年輕人、一個廢棄教堂裏服事的女人,以及一個死去和缺位的,連結這一切。
一如所有的宗教所告訴我們的,我們在生命的追尋過程中所拋下和遺忘的,才是我們真正所求。 
除非我們真的學會聆聽;或者沉睡依舊。



於是,一個陽光燦爛的11月天,我們搭上了東行的列車,往花蓮。
黑暗的潮水向我們湧來。

演出日期: 11 / 13, 11 / 14晚上7:30開演
演出地點:花蓮創意文化園區紅酒倉庫B1
票價:250元
提早購票優惠:凡於10 / 16前購買,每張150元
團體票優惠:180元(限一次購買五張以上方可折扣)
學生票:200元

【黑潮樂舞田調筆記】2009.0810-13

文:王瑋廉
連結:黑潮樂舞計畫

2009.8.10
【年輕人在火車上】

為什麼會是在一次強颱後前往花蓮?接著他問自己:「什麼是花蓮在地的黑暗面?」

他閱讀過《海岸山脈的瑞士人》這本書,書中紀錄五六十年前來台灣東部傳教的神父、修士。如今他帶著這本書。他在想:「一個外國教士來到這裡傳教,面對了怎麼樣的黑暗?」

「我如今面對著怎麼樣的黑暗?」

「人與自然的界線,便是黑暗之處。」

「那有著深刻陰影的地方……」

青年將一些他想到的關鍵詞寫下,試著想要拼湊出些什麼輪廓。他翻見書裡前言,作者寫到:《上主是我的牧者》,我真想親自唱給你聽。

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
祂使我憩息在翠綠草地,又領我走近幽靜水畔,
祂使我精神振奮、體力恢復。

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
為了光榮祂的名,領我踏上了正途,
縱然我要走過陰森幽谷,我也不凶險,
因為有祢與我同在,祢的牧杖使我心慰舒暢。

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
在我敵人面前,祢為我擺設宴席。
在我頭上覆油,使我的杯爵滿溢。

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
在我一生歲月裡,祢的仁愛常與我相伴。
在我有生之年,我要常住在上主的殿裡。


年輕人換到了一節較空且安靜的車廂,從較大的車窗望出去,是海岸山脈。他想:「這個地球就是一個生態池,就像一滴水可以創作出的生命景觀。」他想到了「起初」這個詞,他想到了「醉生夢死」這個詞。第一次,他如此深刻地同意這個詞。

2009.08.11
【年輕人的筆記】

這是來到花蓮的第二天。

昨日上午8:15的莒光號觀光列車出發,一路上已無風雨。車上思想了許多事,尤其是在海岸線上。看煙塵大海,雲霧高山。聖靈的光閃耀,好像時不時折射在眼前某處的日光片段。不可捕捉,無可捕捉。

11點到了車站,花蓮天氣悶熱。直接到了SF的辦公室,出外騎了兩次單車,在街邊翻看Sarah Kane的《渴求》(Crave)。

花蓮市教堂的密度高,廟宇相對的少。睡眠不足,昏昏的。中午吃了大碗的、又油的肉燥麵。晚上到SF家,在上樓梯時輕笑了一聲說:「這時候還看棒球!」SF回說「不能看喔!」這讓我立刻感到曾經夢過這一景。

下午收信,看M姐寄來的信,她對《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很有感覺,SF媽媽床頭放著單國璽樞機主教的書,睡前翻了翻。

雖然禱告了要將神作為此行的題目,雖然思想著神但不知該如何著手,雖然一切都來自於主。

SF說有人研究花蓮,說這是個情慾流動的地方。

這和我想做的想法一致!

2009.08.12
古稱:奇萊。
清朝:崇爻。
一般:後山。

金人——海上難民——飄來此地。有如吉普賽人。
漢人稱的「四客」是:颱風、地震、蕃亂、瘟疫。

阿美族:自然眾神靈的信仰。有七日的「美利新節」,日本人稱「月見祭」,即「豐年祭」。
泰雅族:農祭,祖祭。
布農族:祖祭。

大水柴:颱風過後的漂流木。

資料來自《花蓮講古》,林炬璧著,姚誠、張政勝編,花蓮縣花蓮市公所出版,民國九十年十一月。

【年輕人發給M姐的一封簡訊】

在花蓮市,每個轉角都能看到十字架,民間廟宇極少,像是個神所復興的國度。思及是神將我帶到這來,要我好好做手中的工作,不禁鼻酸起來。

2009.08.12
【年輕人在吉安鄉的慶修院】

早上醒來,昨天剛到的SN還在睡。SN的手和腳不時地在動,好像想醒卻無法醒來的人那樣,在半明半昧中掙扎。他坐在床上看了一下,然後決定獨自到SF家附近的慶修院。

這兩天他一直在問:
「哪裡適合看海岸山脈?」
「海岸山脈!?」被問的人都有點不太能確定,海岸山脈指的是什麼。
「嗯,海岸山脈。」他也猶豫了。

在走往慶修院的路上,他發現吉安這裡就是適合看海岸山脈的地方,儘管他不確定海岸山脈究竟是否專指著某一處的山。

右手邊就是「海岸山脈」。這山說明了什麼是「高」,就像高鐵說明了什麼是「快」。
他想:「所以書裡面寫,『於是他們化為海岸山脈的一部分』,指的就是眼前所看到的這些高山吧!?」太陽很大。

【年輕人在慶修院裡的筆記】

慶修院

佛號在廣播
世界在光與影中
可悲的文字

世界是一明一滅的景象
在持續唱誦的佛號中
如影在風中
綠在光中

耶穌基督此刻又在哪裡呢?
他果真是成為神子的窄門?
無法突破的迷思與意識

我只教這佛號唱得好聽
比過去都好聽
如此平靜而動人
我已不禁地想向那神佛塑像拜一拜
拜一拜也是好的吧!
在如此多的迷失裡
拜一拜也是好的了吧!

黃衣小孩手撐著大傘
那也是我
一個隨著一個的畫面
一個立著一個的佛像

我該向誰祈禱呢?

(他還在這些句子的左邊空白處,寫了「隨生隨滅」四個字,像是一種註解,好像門上匾額那樣的功能。)

2009.08.12
他和SN在花蓮相見,是為了做田野調查的,但我想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該調查些什麼,怎麼調查。

這一天上午,他們去了位在美崙的一個傳統市場,見了一個筆名為紀海珍的女詩人。這位女詩人在市場裡有個攤位,賣著一些雜亂的商品:老照片,科學麵,填充玩偶(非賣品),一個方形的透明小盒子什麼的,依據拍攝下的幾張照片看來,這個攤位本身就會是一首現代詩。她的女兒也在市場擺攤,賣些女子飾品。是SF介紹他們認識的。

女詩人在這一天上午給他們看了許多過去的詩集,他記下了其中一首。

紅珊瑚
——給查莎

愛情呀
你跟著海神
繞過黑色的暗礁

我的心律啊
跟著你呼吸
流動,到最後一息

森.哈達
《秋水詩刊》141期


下午,這個兩個年輕人有了一番對談,筆記本上零零散散地寫著些關鍵詞,諸如:儀式流程,音樂的文本,title,image content,胡德夫,沐羲,告別式……,還有些隨意的塗鴉,以及看起來像是在思考講者、死者、與觀眾之間的關係箭頭。

「我們不是來代表你們說話,我們是來跟你們說話。」筆記裡有這兩行。

【年輕人的筆記】

晚上,在市場口唱卡拉OK,喝酒,吃炸魚下巴。下午和SN看了酒廠場地。喝咖啡聽他說都蘭的種種。傍晚騎到鹽寮,我說我想裸泳。

幾個想法:
 一個年輕人追尋信仰的故事
 神話與年輕人的故事
 空間的設置與轉換
 排除獨腳戲或是獨奏的演出型態
 儀式的流程

2009.08.13
【關於音樂效果器的一場談論】

2009.08.14
【年輕人的筆記】

昨晚和SN搭車回台北,結束了我4天的花蓮之旅。

昨日下午,和SN到七星潭,脫了衣服就下海游泳。礫石的海灘,幾腳便踏不見底。浪不大,抬頭游在海面上,有點昏。若將頭仰著朝天,將耳浸在海中,能聽見海潮沖滾小礫石的聲音。

回台北的觀光號列車上,我看完Sarah Kane的《驚爆》後,SN說換到隔壁一節車廂,一節無人的車廂,SN拿出二胡。

入夜之際,咿咿呀呀,撥楞撥楞的聲音,與窗外流動的風景同時行進。有時我覺得,如果沒了列車的行進與流逝的風景,這些彈奏出來的聲音就全喪失了意義。我知道我是在和演出的想像爭戰!撒但總知道我的弱點在哪!

走來的列車長說:
「別太開心,忘了下車!」
我說:
「那麼我們就環島演奏。」
列車長說:
「原本是這樣(他用手指畫了一個逆時針)一圈的,但現在不行。」
我意識到了這一點便很快地改變態度,做出「嗯,嗯」的回應聲。
「南迴斷了。」
他說。

兩個年輕人再度回到台北,身上還附著太平洋的鹹味。背著背包,穿著短褲,SN肩上有個樂器匣子,我頂著花蓮剪的呆髮型。兩個流浪型的日本年輕人,你可以這麼說。未刮的鬍疵。

這兩個人無法就此單獨面對這件事——台北——或者出於某種不捨(?)的情懷,但我認為,他們在進台北的第一時間就犯了罪。
「魔鬼在起初的時候就犯了罪。」

在228公園喝啤酒,城市中心的小角落。情慾、寂寞、空虛都在一起的城市與角落。從一開始,我便將這次演出獻給神,要做與神同在的演出。就算我並不明白神究竟是個什麼鬼東西,但有神同在是多麼好的一件事情。

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
若感謝著領受,
就沒有一樣可棄的,
都因神的道和人的祈求
成為聖潔了。
《提前4:4-5》


附記:
8月12日晚上我和SN去電影院看了《天使與魔鬼》,之後SF帶我們去毛媽的店裡喝酒唱歌,唱到12點,原本想去南濱公園繼續唱,但SF騎腳踏車不便,所以便去遊戲場玩了100塊,再到廟口紅茶吃喝,便回到住處。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漫歌山野 2009 赤柯山音樂節

最近的演出,在開滿金針花的赤柯山上歌唱,想到就很開心,除了要背一堆器材從台北到玉里讓人心煩以外。像高雄的音樂會一樣,我找了message的Gilra.Gilrao來吹鼻笛,還有上次都蘭認識的 Sakenge一起演出。

sno


節目流程

9/26(六) 午後陽光音樂會 14:30~16:30
15:00~15:20 阿洛.卡力亭.巴奇辣
15:20~15:30 高寮部落婦女
15:30~16:00 巴奈.庫穗 + 那布 Nabu
16:00~16:30 莫言 + 法拉斯

9/26(六) 小型月光談唱會 19:00~20:00
巴奈.庫穗 / 那布 Nabu / 十三彎農民劇團
「土地與人.生命流轉」

9/27 (日) 山野的移動演出 14:30~15:00

Estrella (甫由西班牙sevilla歸國的三人組合帶來佛朗明哥音樂演唱)

10/03(六) 午後陽光音樂會 14:30~16:30


14:40~15:00 璞石閤客家歌謠班
15:00~15:20 哈尼Hani
15:20~15:50 鄭捷任 + 李昀
15:50~16:10 潘麗麗
16:10~16:30 Nicolas Juillard (聲音雕塑)

10/03(六) 月光談奏會 19:00~19:40
黎美光獨舞 《野花閑花逢春生》
黃思農 + Gilra.Gilrao + Sakenge (二胡、鼻笛與人聲吟唱)

10/04(日) 山野的移動演出 14:30~15:00
土地裡的蘋果(吉他創作演唱)

音樂節期間地景創作計畫:

「流動與遷徙」沈秀玲裝置行動

聯絡電話: 0933-487122 03-8852073 潘小姐

EMAIL:u7519@ms67.hinet.net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劇評]《PAR表演藝術》No.200:看戲,正襟危坐?規則,約定俗成?


文/傅裕惠
演出/《2012》莫比斯圓環公社 6月25~28日景美人權文化園區
演出/2009再拒劇團公寓聯展 7月4~19日《居+ 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就算有人骨子裡有叛逆的因子,蠢蠢欲動著/過,然而一直以來,所有觀賞戲劇表演的劇場觀眾,幾乎完美扮演著消極、被動的角色。於是,激情的亞陶執意突破「第四面牆」的界限,探究人類內心彼此最黑暗而遙遠的距離;神聖的葛羅托夫斯基在輾轉變化之後,選擇最寧靜自在的方式,讓演員回歸當下,拋卻面具;又或是尋思古老古老之前,希臘人前往醫神阿斯克烈皮翁(Asklepio)的聖地埃帕道勒斯(Epidaurus),獻祭求癒,並且透過戲劇表演觀賞洗滌心靈,醫治病體等等。極其微妙地,觀眾和劇場空間似乎形成了多種/重曖昧的關係,幕後的主事者/製作單位,像祭司那般度測觀眾怎麼期待、怎麼反應,以及怎麼參與。最枯燥乏味的動機莫過於如同西元前六世紀專制的雅典君主佩西斯特拉托(Peisistratos)所成功謀劃的政治性操作了!


請容許我在「一言難盡」的篇幅裡,直接結論:「在觀眾與台上表演者的地位臻於平等之前,劇場表演空間永遠有政治性的嫌疑。

這其中總牽涉著權力與階級的辯證與爭議。我在莫比斯圓環公社與再拒劇團公寓聯展製作的這兩齣戲,體會了上述種種的曖昧滋味。

《2012》幾乎成功且意外地為觀眾呈現了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的夜涼藝境;所謂瑪雅文明之說與印度瑜珈脈輪修行的「包裝」,似是執行了一場身心靈的洗滌。在前台嚴謹的轉場控制下(堪稱前台人員與演出完美配合的範例),觀眾移動在七場表演之間,切換不同的觀賞模式,演員也在刻意的氣氛營造下,被賦予「神化」的能量,執行「神聖」的儀式。我在其間相當疏離,不斷聯想「情境直銷」,並抗拒「被迫參與這場儀式」的感覺,幾乎快要「走火入魔」;在所謂「提升意識最高境界」的紫色頂輪呈現時,六芒星的演員陣式,搭配鼓奏的變換(其實更多是重複),讓我眼前出現「優人」的幻象。很遺憾地,《2012》形式如此美好,並沒有令我的肉體獲得放鬆,也不能使我的精神得到滿足,所以,在這個過程裡,我因為「不信」,以致「無藥可救」。

倒是在第一輪觀賞表演者杜啟造(另一位輪值的表演者是李為仁)裸著上半身、戴著鳳冠展現身體時,我的「優人印象」映照了更叛逆的陰陽對比,幾近「妖魅」。

相形之下,再拒劇團五齣小戲的聯演,像是理想主義者以微弱的聲音竭力批判愛情、家庭關係與社會現象;因侷限於團長自家數坪大的格局裡,台前幕後的所有轉換,都在創作群的設計下,顯得合情合理。身為現場僅僅十位觀眾之一,我被賦予「偷窺」的權力,被獲得賓至如歸的款待;家的環境設計,與劇場同僚交誼的氣氛,讓這次的觀賞過程從頭至尾,亦幾近完美。

我要讚賞的不是全體演職員精彩的呈現,而是這批人誠心誠意所推動的一系列議題探討,甚至可以稱作一次戲劇性呈現事件(theatrical event),更可能可以成為一場令人膽戰心驚的行為藝術表演;他們對於表演空間的選擇,有著革命性的思考,當然,這更免不了有改變觀眾觀賞與互動的嘗試與企圖。

不過,我要挑剃的也不是全體演職員不夠精彩的呈現,而是這批人何苦全力維持一個「第四面牆」始終存在的刻板觀念;在不到卅公分的距離內,演員無法合理觀眾的存在,觀眾也被迫拘泥於板凳周遭的空氣,一切變成「點到為止」而已。韓國Shim劇團那齣《柔光照耀的房間裡》不就適切地拿捏了觀眾和演員的互動扮演嗎?!

倒是演員藍貝芝「下海」呈現的《無枝Nostalgia》,便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家庭外勞Anna的角色,讓觀眾在一坪不到、密不透風的儲藏室裡,全然體會她的處境。

2009年9月17日 星期四

9/30 鄭宜農 X 來吧!焙焙 X 王榆鈞




八月從韓國回來之後,這是第一場完整的演出。
當天還會有大提琴翡翠與手風琴手杰廷,
敬請期待!!

時間:9/30 ( Wed.) pm8:00
地點:TheWall 這牆音樂藝文展演空間
票價:300

預售票250,想購票的朋友們可以來信至yujun710929@gmail.com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香港出品觀後感

這應該是我第一次寫跟劇評有那麼點關係的文章
因為事實上也沒有要評論些什麼,祇是看完演出的感觸而已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從米倉匆匆地溜了出來。
不曉得如何去面對一個那樣類似社交的場合,
特別是在一個演員/人公開地剖白之後,那社交讓我覺得太不真實
我寧可像再拒那樣,眾人沉默,就只是沉默。


下著雨。一天斷斷續續地下著。
在捷運車廂裡,去時想著人與人之間的聯結之類的東西,
回來時,思考著什麼是戲,還有,這段時間密集感受到的,所有熟識與陌生的朋友都面臨到的,面對未來,以及如何繼續走下去的問題。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先談一下戲吧。
圈圈在演出(/非演出)的當下提到,在去年的藝穗節辦完那場喜酒的時候,她驚訝地發現「這樣也可以啊!?」。如果我說我和思農都給那場很高的評價,也許她會更加驚訝。

我不知道思農最初的看戲經驗是什麼,但我想有很多人應該跟我一樣--那會是家裡面老人家盯著電視看的歌仔戲或黃梅調;更直接的則是,時不時伴隨著鞭炮聲來到的七爺八爺和八家將。

這些對年幼的我來說,完完全全是根本看不懂的東西哪。但它就是常態性地在發生--和生活/生命的其他許多事相同--在懂/理解之前,我們就得先學會接受。我想,這會是在OO口中說的「這樣都可以?」的原因罷。還有,不得不提的,也是接受「演出=儀式」這個算式的原因。

是儀式呀。婚喪喜慶祭典都是。我(們)以為那是演出的原型,而不只是娛樂/消費而已。(雖然舞龍舞獅大家都看得很樂),我不清楚香港的狀況(只有醒獅團是肯定有的:P),至少我認知的台灣,是這樣。

總之,在這樣的狀況(至少是「我的」)之下,讓我從米倉匆促地逃離。因為這次這個儀式,OO召喚而來的,不是什麼別的東西,就是「現實」。

我想她打死都想不到會有這樣的效果(至少我有),如果知道的話多半就做不出來了。它只是很誠實地表述自己--表述自己的過去、迷惑與困境;表述自己對未來的茫然,對不知路往何處的無力。

於是,不是有誰做了什麼,純粹(竟然還有這個字,真令人感動)是因為劇場的魔力,觀者自然地對演員投射--那問題,就從OO的「要不要繼續演戲/接下來會如何」變成了觀者自身同質的問題。而演出的開始和結束,都讓它直接和現實聯結(根本沒有劇場化的開始和結束哪)。

《香港出品》並不是一個「專業的扮演」,因為那是一個真誠的自我面對(當然,面對的其中也包含「逃避」),這種情況下,連是不是能稱作「『扮演』自己」都有待商榷--但是,這絕對是100%的戲劇。就算「導」的部分不存在,沒有劇本,排練不足--它還是。因為戲劇從來就是活生生地潛藏在生命裡,各個角落。

糟糕,酒精作祟開始語無倫次了,要快點。

--所以,要用很「專業」地角度去講的話,今天的《香港出品》根本就不成立--沒有導,沒有本,演出時而中斷,結構不良...這樣的缺點要挑多少就有多少。但是,在我眼裡,這些東西完全是狗屁(那不是構成戲劇的要件!)今天9/02的這場演出最要緊的就在於它誠懇,而這已足夠。至於OO/觀者對於自身的問題;是否繼續下去/是否有所謂的意義或解答,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接下來的東西是很個人的(還是說前面的也是?),看劇評的人(雖然我沒有在寫劇評)可以把視窗關掉了。請你關掉。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今天的演出,我在OO身上看到了身為一個演員的「影子」。

那似乎是一種再怎麼樣都無法洗去的刻痕,一種像是皺紋一樣的東西。在我現在的理解裡,這樣的東西幾乎可以等同於「真實」。那是「過去」在我們深上留下的痕跡。

因為降臨在我/我們身上的課題,才會讓我想起這許多吧。那就像是,無論我轉換到什麼跑道,什麼路途上,我身上終究會有平面設計師/攝影師/紀錄片工作者的痕跡。只有這些事事無論如何隱藏都無法改變的。任何人身上都會有屬於它自己的痕跡--喜歡也好,討厭也好,就是存在在那裡。

而終究會有迷惑--又有幾個人能像職棒選手投出的快速球一樣,咻--碰地一聲就毫不遲疑地砸進捕手手套呢?

我不知道我究竟想說什麼,但是,坐捷運回家的路上,我就一直想著這些投射到自己身上的有的沒的問題......並且,在耳機裡撥出薩替(SATIE)的音樂時,看見月台的人們,強烈感受到無一不是戲劇。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寫到這裡已經想要結束了。

但有兩個酒醉之下匆匆記下,後來卻放不進文章裡的筆記無論如何還是想要說出來:

「我們不會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面對這些問題的人」
「儘管迷惑到無以復加,混亂到極致,但這卻是我見過最誠懇的一場演出,一個演員/非演員」


PS可能還是要說明一下的幾件事:

1.這不是劇評,只是想寫點感想/分享給我的朋友們。剛好有編輯跟我提起每週看戲,就放在心上一邊寫,並且之後會讓他放上去罷了。

2.說的這些絕對是私人而且主觀的,如果你因此跑去看,可能會覺得碼的我到底在說什麼屁話。

3.沒有任何原因就覺得我在講屁話的話,那絕對是正常(而且健康)的。

4.喝了酒寫的這些。我戒酒一兩週了。 希望過幾天看不會覺得很窘。 如果會也就算了

2009年8月31日 星期一

《玻璃動物園》--緣文、景翔、榆丹、豆子主演



來看戲吧

《老派玻璃動物園總叫人家淚漣漣》----演出全本《玻璃動物園》,並追究失落的舞台指示!


票房奇差
所以現在購票「買一送一」這樣


==========節目介紹============

有一個boy叫做湯姆,
他心裡有個什麼很沉重的東西,
叫做「回憶」、叫做「罪惡感」。

這個湯姆是「實體的」,而「意識」是「虛的」。

有一天,
這個罪惡感的意識被具體化的投射出來,
變成了一個劇本,然後實體化變成一個演出;
「它」對坐在劇場裡的觀眾說話,
然而,更重要的,這群觀眾一定也包含了湯姆自己。

終究,再也回不去,
已經到月亮上去了的湯姆,
翻閱這些回憶就像翻閱老照片般的反覆反芻,
一張張都成為經典。

流動的畫面就像電影,
由於記憶的斑駁跟時間久遠,
已經褪色成老電影了,
也可能他反覆思索,
這齣經典老片早已在老湯姆心裏播放一百萬次。

導演:朱芳儀
製作人:高仰凡
演員:陳培廣、王榆丹、廖梨伶、楊景翔、黃緣文
舞台設計:龔育暐、黃博音、康子嫣
影像設計:張暉明
燈光設計:王志仁

演出時間:2009/09/02~2009/09/04 只有下午場只有下午場只有下午場

演出地點:倉庫藝文空間

就在華山對面彩虹3C資訊廣場三樓

台北市八德路一段34號3F 館方電話 (02) 2396-9092

即日起,只要購買350票券一張,立即享有「買一送一」的「優惠」!!!!

學生九折 與《漫遊者》合購,可享優惠價545元(補上差額依然適用「買一送一」)

票務相關疑問,請洽高小姐(0982331327)
(可mail至:kodance2...@hotmail.com)

官方blog
http://gm2009.pixnet.net/blog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帳篷戲【無路可退】移動到高雄!/ 黃思農音樂會

當我們的故鄉成為廢墟,只能從別人的廢墟中尋找新故鄉時;當我們的前途註定是新興的無產者,只有新興的無產者能否定自己的將來時;該是時候,我們要來重估一切價值!

-重估一切價值(文/編導 段惠民)


【售票洽詢】
演出場次:8月27日(四)、28日(五)、29日(六) 每晚七點半開演
演出地點:高雄市中都唐榮磚窯廠 特設帳篷(高雄市三民區中華橫路220號)


◎「我把刀給你們」── 黃思農獨奏音樂會◎

此場音樂獨奏會,黃思農將使用各種世界音樂與環境音樂的元素,將傳統樂器二胡與木吉它結合,在聲帶串流的實驗裡以弦樂器構築即興樂句。本次會表演,除了黃思農詞曲彈唱的創作外,亦包括其過去之劇場音樂作品。

時間:2009年8月28日(五)、29日(六)晚上九點半開始

地點:高雄市中都唐榮磚窯廠帳篷劇場內

票價:100元(現場購票)







【售票洽詢】

◎演出場次:8月27日(四)、28日(五)、29日(六) 每晚七點半開演

◎演出地點:高雄市中都唐榮磚窯廠 特設帳篷(高雄市三民區中華橫路220號)
◎票價:

◎預訂票250元(8/20之前註明姓名/電話/場次/張數,E-mail至

haibizi2006@yahoo.com.tw ,或傳真02-22140443)

◎8/1~8/23期間,可於豆皮文藝咖啡館購買250元預售票。

◎現場票300元(每場座位有限,請提早預訂,洽詢電話0980-432319)

* 演出當天如遇颱風宣布停班則順延一天。

【交通方式】

【汽車】中正交流道→五福路→河東路→中華橫路

【公車】168路(環狀幹線)、紅27路(高雄火車站←→中都)→中都磚窯廠站下車

【捷運】捷運凹子底站、捷運市議會站出站轉乘168路公車→中都磚窯廠站下車
(請按此參見位置地圖)

【工作人員表】

企 畫─台灣【海筆子】

製作演出─【流民寨】

合 辦─【自由劇場】

劇 本─段惠民

導 演─段惠民、林欣怡

製 作─許雅紅、郭孟寬

舞台監督─吳啟新

演 員─朱正明、許雅紅、李薇、段惠民、李昀、林欣怡

燈 光─櫻井大造、林君亭、孫毓宏

舞 台─許宗仁、瓜啟史、張芳綺、張耕哲、許釋允、王凱莉、顏宏庭

舞台美術─柯德峰、林宜蓉、吳啟新

音 樂─鄭捷任、黃思農、李昀、謝勝龍

服 裝─林秀美、曾令秀

道 具─朱家聖

宣 傳─陳宜君、黃馨玉、鄒雅荃

音樂執行─黃馨玉

執行製作─郭樺錚

平面設計暨攝影─陳又維

影音記錄─陳芯宜、倪武宏

公炊總管─李薇、曾令秀

前 台─楊子瑄、李珮綺、方姿懿、蕭后汶、徐敏思

協 力─鍾喬、藍博洲、王墨林、卓明、澤田利香、遠藤弘貴、村重勇史、渡邊薰、武內理惠、鴻鴻、梅丁衍、林于竝、孫柏、胡冬竹、林光輝、鍾秀梅、楊美英、秦嘉嫄、厲復平、余國信、凱西、秋兒、張馨文、王思靚、宗田昌人、湯福強、黃云起、陳小樺、陳惠善、孫銘德、蔡宜玶、曾卓光、鄭師丹、黃德茂廟公、楊水和、葉蓓苓、郭舒、黃昭雪、顏宏庭、顏妙純、王冠人、李雅婷、陳冠宏、玉萍、段喻、微羽、羽衣、羽生、安妤、台灣牛

特別感謝─野戰之月海筆子、北京帳篷小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豆皮文藝咖啡館、北安殿、差事劇團、有夠亮有限公司、凹凸之外、角落劇團、黃蝶南天舞踏團、樂生保留自救會、樂生活文化聚落、野草莓資源管理組、福麟布行、永勝帆布公司、龍伸舞台、佑祥瓷器、辛苦之王出版社、Sour Time腳踏車廚娘的店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報導]以劇場為家?不!以家為劇場

原文刊於8月號香港 a.m.post 雜誌

文/鴻鴻
滿身酒氣的父親進門,跑了一趟廁所,然後進廚房,聽不清在和妻子壓低聲音爭執些什麼。然後兩人穿過客廳正在寫功課的小孩,一起進了臥室,透過毛玻璃,這次可聽見兩人清楚的大吵。母親衝回廚房,父親也跟過去,把門拉上,緊接著傳來的是一陣杯碗摔碎的聲音。小孩在作業簿上開始畫變形金剛。片刻安靜之後,父母平和地走出來,溫柔地問小孩要不要一起出去吃宵夜。小孩不答。父母於是顧自出了門。

如果這是發生在舞台上的一齣戲,面對多數發生在場外的風暴,可能會嫌等待有點漫長。然而我們就和小孩一起坐在狹小的客廳當中。我們就像家裡的小孩,聽著大人的隱瞞與爆發,爭吵與和解,無由參與,卻備感壓力。再拒劇團這場在公寓裡的演出,一開始便將觀眾投置在「家」的主題上,拉入每個人都曾經歷的漩渦當中。

《居+ 北新路二段80號4樓》連演14天28場,每場卻只能容十名觀眾,如同「活體互動裝置展覽」。就像六、七0年代的美國、八0年代的台灣,在某人的公寓裡演戲,這是「環境劇場」的積極實踐。在劇場日益走向商業的時代,這樣不敷成本效益的演出,已經難得一見。然而,正是這樣的演出,讓我們得以重溫生活空間與演員的真實感。

從《奧瑞斯泰亞》、《哈姆雷特》到《玩偶之家》,從《竇娥冤》到《雷雨》,古今名劇每多聚焦於家庭問題。《居+》格局雖小、企圖不小,打穿第四面牆,領觀眾穿梭在狹小公寓的不同角落,六位創作者端出了五道家庭習題。不同的人物關係──親情、愛情、主僕、前後屋主,甚至連房子本身亦開口說話,梳理記憶。難免受到德國當代劇作玻透‧史特勞斯《時間與房間》的影響,《居+》卻訴諸這一代台灣更生動的情感經驗。

我最激賞藍貝芝編導演出的那段《無枝Nostalgia》,在公寓最狹小的一個儲藏室內,精簡呈現一名外籍佣人Anna的起居注。她操著東南亞口音,在角落用餐,爬進儲物櫃睡覺。櫃中用燈泡點綴得像一所教堂,上頭貼著家人的照片。藍貝芝巧妙地以「吃飯」破題──外佣無法與家人一道吃飯,但自己吃飯反而可以擺脫佣人身份,得享片刻自由。

雖然在真實空間演出,演員仍然瞬間轉換角色,化身綜藝節目主持人,要觀眾回答問題,好幫Anna完成去動物園看熊貓的心願。那些益智問答圍繞著外佣的生存權益與尊嚴問題,然而誰能答得出那些與切身無關的問題?例如基本工資為多少?佣人逃跑誰應受懲?外佣、同志、罪犯,何者不能捐血?等等。顯示多數觀眾對身邊外佣的生存處境,一無所知。

由於和佣人共處燠熱的窄室,觀眾更能感受到封閉空間的侷促,以及隨時被侵犯的心理暴力。例如門隨時可能無預警地被主人拉開。後來當Anna到隔壁房間照顧生病的「阿公」時,透過閃著紅燈的傳聲話筒,我們模糊感知到她在隔壁遭到性騷擾的情況,卻無能為力。如同父母爭吵的那一段,觀眾不只是旁觀者,更身歷其境地成了無助的小孩或佣人。比起有距離的劇場表演,更像電影鏡頭的近距窺伺,卻又比電影立體。以個體表達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處境,一間公寓實比大型劇場更有說服力得多。

另外幾段戲,包括男女情感的三段論法,有跨越兩個年代的親子關係,也有不同時空人物同時接到親人死訊的死亡奏鳴曲。這些段落都採取時間跳躍或並置策略,試圖將單一空間的表現幅度拓展到極致。還有一位創作者呈現的是家中的織品,包括地毯、椅墊、演員的服裝等,用靜態的物件呈現對於這群角色居家生活的詮釋。而燈光,沒有任何外加劇場燈,全都是現成的實物燈:日光燈、立燈、桌燈、冰箱內的燈光……等等,完全由演員在生活中自行操控,卻錯落營造出不同的氛圍。

這間公寓乃是劇團團長的家。他們其實是在遍尋適合的演出場地不果之後,才起意以劇團成員共築一個「家」。這臨時的家匯聚了每位成員不同的家庭背景與個人經歷,成了一個新家。演出的意義,也在於團員對「劇場」此一共同志業的重新定義。難怪整個作品的安靜與喧囂,是這麼不疾不徐地進行,有一種回顧的從容和儀式的靜定。

我發現策展人也在戲裡演出母親的角色。原來,飾演母親的演員在演出兩天後,因用藥過量,在睡眠中意外過世。緊接而來的演出,只好由對戲熟悉的唯一旁觀者──也就是策展人披掛上陣。劇組在這意外變故造成的強烈情感衝擊中,力持鎮定地演出了結尾的死亡主題。而我發現,節目單上當初那位演員的感言,寫的竟是「Home…a long Silence」。那大寫的Silence深深攫住了我。我以為,這麼動人的劇場,或許正是對殘酷現實的最好回應。

《居+公寓聯展》
演出時間:2009年7月12日
演出地點:台北縣新店市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劇評] 「居﹢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觀後感

本文轉載自每週看戲俱樂部
文/張輯米 糊調的肉骨茶

去年曾經看過再拒劇團的公寓聯展,一個晚上3部戲,看完之後還可以吃吃東西聊聊天,充分地得到身為觀眾不只是一個"看戲人偶"的紓解,今年一次多了兩倍的創作者,而且一演就是快一個月!這不看怎行?

維持去年的風格,他們的節目單還是作成小垃圾桶的形式,可以放在家裡用來裝小紙屑,很實用。不過今年多了一個巧思,哈!竟然是兩廳院的迷你版票券,當然沒有寫兩廳院,但是一看就知道。這很棒!這就是不要長大的再拒劇團所獨有的票券!

進了4樓,WOW~場地變得很寬敞簡潔,完全沒有去年的劇場感,很單純的就是沙發、冰箱這樣的家具,真真正正地成為了「居+」。而幾乎每段戲也變得很"不劇場"!

第一段《子Seed》

場景是很簡單的一個小六學生寫功課,媽媽在廚房,爸回家後到廚房跟媽吵架。劇中三個角色什麼都沒有做,只有小孩寫功課、父母吵架。劇情其實也就如此,我們能看到、感受到這個小六學生心情的起伏。對我來說,這樣近的場地,就是要有真實,它得比寫實還近,劇中一切的時間都和我們手錶的秒針一樣。也正是如此,所以我們也真實收到那個沈重的壓力以及孩子的苦痛,鉛筆都寫斷了。
我個人是最喜歡這個片段,演員非常專注,特別是小四,沒想到小四不但作燈做的漂亮,連演戲都一把罩!如果沒有她的狀態,小孩的苦悶便無法對比,若說小孩與母親是互為裡外也非常符合。一切設定也相當清楚直白。不過父親則緊張多了,13歲的小孩,最少就要有35歲的父親,但是父親的年齡看起來卻只有25出頭,若沒有表示自己是父親,我會以為他是小孩的大學哥哥。不過題外話,小學六年級小朋友用的手機是Apple的耶~~比老爸的老moto還高級~~

第二段《暫住I》

由於時間有點久了,僅憑片段的記憶來拼湊《暫住》的整個故事。
北新路二段80號4樓是一棟有生命的房子,所以故事的一開始,這棟房子便自己說介紹自己,也開始這個未知時間的故事。故事從一個借住親戚家的年輕少女要離家開始,像是要跟人私奔地,就出門了。這個片段非常短,短到「嗯?就這樣?」但是接下來的暫住II、III少了這一個片段卻又少了時間感。


第三段《無枝 Nostalgia》

這是唯一沒有冷氣的一部戲,而沒有冷氣也正是這部戲要讓我們看到的溫度。人們住在冷而且乾燥的冷氣房裡面,人性也變得乾燥而冷漠,這個無枝的外籍幫傭用她的溫度介紹我們她的世界。

故事從這個外傭熨主人的衣服開始,一邊歡迎我們一邊介紹她自己。中間突然還變成了有獎徵答主持人,直接就問觀眾關於外勞的問題,這問題還真的要如貧民百萬富翁的親歷才可能答出來呢!

我個人也相當喜愛這一部戲,除了她善用了小房間裡面所有的東西之外,還有觸碰到外勞的社會議題,讓每天身在冷氣房的我們切身感受這一個我們不曾在意的人。當我們口中喊著人權自由時,還有這麼一群被忽略的"外國人"。特別在最後一段,讓觀眾聽到無線電傳來與阿公之間的對話,最後殺了他,都讓我們身歷其境,精彩萬分。不過在觀看的過程中,我一度有種奇怪的距離感,明明已經很近了,卻覺得這個演員很遠。不知道是因為演員眼神距離,還是演員的表演形式所造成。

第四段《你好的時候我就愛你》

這段老實說比較適合放在距離比較遠的舞台了,兩位男女演員可能都演慣了40人以上的劇場空間,所以碰到這種10人以下的表演場地產生了困難,就像是演劇場的人要去演電影一般,那些眼球的移動、嘴角的抽動,一切都會被放大而且清楚。這裡也是,一切都被放大也更即時,演員光是一個笑,就會被看出整個"演"的過程,這時台下的觀眾就已經脫離這部戲了。不過劇本的語言就已經和現場氣味不符了,所以演員演起來勢必也困難重重。對我來說,這部戲的問題比較在於時間感。以戲劇手段濃縮的時間放在這裡,如果沒有處理好,就會像是辦家家酒男生女生說「我們做完愛了」「過了三天之後」。可以感覺此劇組很努力,但如果可以和環境、氣味對話,就可以有開展的空間,而不會鬼打牆。

第五段《暫住II、III》

經歷了上面兩段小片段的時間之後,之前的少女回來了,但是她多了一分成熟感,原來,她已經嫁作人婦,正擔心著自己的懷孕能不能被丈夫接受。出乎她意料地,丈夫接受了,女人很開心地進房準備她未來小寶寶的房間。

女人出了那未來的房間之後,竟然變年輕了。原來,時光已經過去二十多年,小寶寶都長大了,但是父母都不在台灣的她得要搬離這個相處多年的房子,似乎像是與愛人分開似的不捨。影像播放著整個劇組在這個房子做的事情,懷舊感穿過了之前的每一部戲,讓我們相信這個房子真的有生命。

很驚訝這樣溫馨的演出,巧妙地運用了片段的特性來製造時間感。表演也非常親切,對,親切。女演員的表演讓我有一種歡迎各位觀眾來到我家的親切感,很舒服,好像已經跟她很熟了。當然,她的表演自然也沒有一般劇場的距離才能如此,而編劇導演則是讓我感到有溫柔體貼的氣味,才能做出這樣的戲。

第六段《如題,以上》

連結上面的每個角色,由某個未知的人死去,讓整個房子的每個故事都看似有所關聯。不過對我來說,有點失望的是,如果我沒記錯,其中有一個說出了爺爺死去。雖然還是可以被連結,但是那個朦朧感就消逝了,我們只會知道是爺爺死了,而不是每個角色心裡的某個他者死了(創作者有在節目單寫爺爺跟阿公不是同一個),使得這最後的連結開放性變得更狹窄。事實上如果在《暫住III》的片段就結束全部的戲,感覺似乎是比較好的。多了這一段,像是在結尾後面多了一個結尾一樣突兀。

在這個日趨無聊的表演空間以及形式來看,「居﹢北新路二段80號4樓」整個展演是相當成功的,因為它的"不那麼劇場",造就了它的歷史性以及革命性。而它的表演方式也因此產生了變化,一個比小劇場更小的,比寫實更真實的,不能再用傳統的長距離劇場表演方式。我們期待再拒劇團能繼續朝這個方向前進,發展出更多這樣觀戲角度的演出,甚至成為一個在這個場地固定演出的劇團。如果成本效益可以滿足,表演者以及創作者也可因此固定演出自給自足。當然,也期待未來有更多這樣的表演場所以及表演內容,因為這是一個貼近觀眾生活的時代。

演出時間:2006年7月7日晚間8點
演出地點: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迴響]09公寓聯展:公寓聯展



轉載自「抓不到走向的網誌-公寓聯展

文/ Mings0723  2009/07/06
上星期六看了一齣戲,劇名是「居+:北新路二段80 號4 樓」,由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演出,地點就是北新路二段80 號4 樓。


以前我並不曉得有這種方式的小劇場演出,這個地址看就知道不是什麼舞台的所在,它就只是間公寓(而且是租來的),只有少少十個觀眾,坐在他們的客廳裡,看著演員在眼前穿梭。

共有七段,各有風格,好像可以想成是七組不同的人馬在不同的時間點,租下同一層公寓的各自故事。

演員的眼裡無視觀眾,我有種潛進別人家中窺視他人生活的錯覺,也很像闖進了片場,目睹一場場精心安排的電影片段在眼前展開。

房子本身紀錄著每一任房客留下的痕跡,彷彿居住的氣息都揉進了牆裡,在房客離開、轉手很久之後,還騖自保留著。

真棒的表演,很新鮮很特別,又恰好能帶來一點淡淡的感傷。

很可以激起共鳴,我想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不停搬著家,我總會忍不住提醒自己,要特別記住那些最後一次下樓的片段。

節目單的設計也很有趣,本來文字方向不一,難以閱讀。

但是折成紙盒後,每一小格的字都是正的了。

這樣的主題讓我想起,林憶蓮翻唱自蓮恩瑪蓮"sittin' down here"的「我坐在這裡」。

忍不住要找來聽聽。

林憶蓮:我坐在這裡

我坐在這裡看著時間溜過
我怕我會愛上了這個角落
是它看著我的日子到底怎麼樣過
人來人往的出沒
有甚麼樣的輪廓
老房子若有話說它說甚麼
有誰和誰的身影影響我過甚麼
有誰含情脈脈讓我驚心動魄
窗口長了眼睛說不定拍下來拿去廣播
我坐在這裡看著時間溜過
我的心會不會在這裡停泊
站在這裡會不會立地成佛
躺在這裡會否夜長夢多
我坐在這裡會否開花結果
其實我討厭水龍頭的回音
滴滴答答的挑撥告訴我有多寂寞
有誰和誰走過燈火一下下閃爍
有老房子記得這些人的承諾
聽過誰和誰的呼吸像潮起潮落
有某某的聲音一句句的隱沒
窗簾長了耳朵說不定錄下來拿去廣播
在我和某某之前這裡是誰的窩
有誰比誰快活誰為誰而難過
留下多少指紋說不定做過一樣的動作

[迴響]09公寓聯展:我又再次回到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轉載自玉門春風部落格
文/Jysnow  2009/07/18

之前沒看過「再拒」,也沒看過公寓戲,為了捧朋友的場,給出了我對公寓戲的第一次。

到公寓看戲是個特別的體驗,感覺像是到別人家作客。而且觀眾和演員根本沒有距離,演出中演員還會穿過觀眾去按開關。我們彷彿像是透過儲思盆闖入別人的記憶,窺看他們的私隱。雖然知道眼前看到的一切,都是不斷排演後所呈現出來的劇碼,但因為自己就坐在演出的場地當中,而且劇情的走向和公寓空間有相互配合,使我可以輕易、迅速進入劇中的情節。


在這一百分鐘的戲裡,可以分做幾個各自獨立,卻又可互相串連的小故事。令我感到驚喜的,是其中表演外籍看護的一段,雖說表演形式的差異也是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但肯藉由演出接觸「移工問題」(「移工」是我在戲中學到的新名詞),本身即亟富意義。我覺得這種藉由演出點出社會問題的積極面,可以盡量多一點。讓我們在看完演出之後,不僅可以反思內容本身,還能想到內容背後的社會問題。台灣的觀戲人口很少,我覺得其中一個原因是台灣的戲劇品質不好。我講的是廣泛的層面,包含電影電視,鄉土劇偶像劇之類。台灣人可能天生在情感認知上比較單純,沒有辦法接受比較多層次的性格或心態上的詮釋。比如我媽,每次看連續劇都一定要找到一位壞人和一位好人,以便掌握「好人有好報」跟「壞人遭報應」的固定公式。像《大長今》裡的反派角色,如崔尚宮有一段因為家族使命不得不狠下心來陷害自己好友的設定,對我媽沒有意義,因為壞人就是壞人,就算「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他還是壞人。這種過度簡化的二分法讓台灣的連續劇,特別是長壽劇,都變得很難看,大家壞來壞去,互撂狠話,好像台灣人都只會大聲嚷嚷而已。台灣人看這種戲變得更刻板,而製作單位寫這種戲來迎合觀眾,兩者兩惡性循環,難以終息。

所以,碰到這種演出,應該要給予支持鼓勵,雖然劇場界一直非常小眾,但當中辛苦結出來的果實,我總認為,比起電視電影來得精緻得多了。

[劇評]09公寓聯展:我在北新路有一個家

轉載自天生浪骨部落格

文/Jesuismort  2009/07/05

這句話用我的方式說、是「我想要一個空間」。

這句話用我爸媽的方式說、是「我想要一個家」。

我的空間無法存在在家裡,這是我跟我媽說了七千八百遍,她永遠聽不的國語,所以我搬出我爸媽的家、自己找了一個空間,我也叫它「家」。


【居﹢北新路二段80號四樓․家是舞台。】
再拒是第二次在家演戲,但是我是第一次在家看戲,很多人把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當俗話在講,但是再拒是真的將劇場生活上演在我們所存在的場域。

不知道你注意過自己的家裡有多少死角嗎?當你坐在客廳你就看不見廚房,當你在房間你就看不見晒衣場,不管你關不關門,看不見的地方還是存在著,裡面存放一些家庭被遺忘的味道,然後將演員放進去醃製,你聞著家裡熟悉的溫度,恭喜你進入了這齣戲,這是舞台給我的感覺,如此靠近卻又遠離,眼見每一件事情都在你眼前發生,然而演員的出場、音樂的聲響、燈光的明暗都被這舞台的死角中流轉到我們的眼前,我喜歡這個劇場的空間,非常的․「喜歡」。

【居﹢北新路二段80號四樓․敲門之後的子seed。】

對我來說這是親密又疏離的一段,整個劇場也充滿這樣的氛圍,很「家」。我沒有會在我面前吵架的爸媽,不是說他們感情很好,是說他們都直接到我面前哭給我看,所以我沒有偷聽過父母吵架、而在北新路的家故事在一開始,就在我們面前綿密的吵了起來,六年級的作業簿還有著一格格的格子,所有的教育都告訴我們要規矩,還有那一條條的綠色的線告訴我們要和平,所以我們都要安靜的聽著那一段段的爭吵,他們不會很大聲的、因為他們都怕別人知道自己的需求,於是小孩最大聲的害怕就是鉛筆沙沙的聲音,沒人聽見,也不會被看見,就如同父親說的「就算我知道這一切,我也都不會接受」,於是母親哭了,小孩沉默了,這是我見過最寂寞的歌舞劇,爭吵的聲音壓在人心底下、寂寞如影隨形的散佈在家中,規模九級以上的沉默地震……淹沒、摧毀、等待然後再失望一次和下一次。

還有、我見過那個小孩,那個叫「阿超」的小孩,再每一次我試著我跟爸媽講話的時候,有一次我一直舉著我的手跟我媽媽說「牽牽」的時候,她點頭說好然後繼續往前走,那時候我發現我跟阿超的臉是一樣的,我不知道是我說錯話了,還是他們根本沒聽到,這樣的疑問我到現在都在問。

【居﹢北新路二段80號四樓․第一次住在別人家。】

住在別人的家叫「客人」,住在旅館叫做「大爺」,這兩個的差別一個是十二點前要回去、一個是十二點前要離開,所以我喜歡當的是大爺不是客人。我需要在洗好澡的時候也將衣服穿好,因為男主人可能就坐在客廳,如果不是太老大概也就是那個隨時會勃起的痘痘高中生,我需要在阿姨走進廚房的那一刻,假裝不經意的走過去問:「需要幫忙嗎?」幾番客氣後開始幫忙洗菜,就算我已經餓到不餓了,不是每一個住在別人家的人都這麼可憐,可憐的是我們那種「作客的心情」,無法將自己淺淺的、輕輕的放在這個家,總是感受自己淺薄的卑微,一種不被看重/見的感受,從我離開自己的家就已經帶著的氣息,也許我自己也沒發現。

【居﹢北新路二段80號四樓․家裡不會有鄉愁。】

郁達夫恨自己的家,因為他離家後充滿了鄉愁,我一直覺得這句話很是納悶,離開是為了自由或是更好的生活,為什麼那個更好的地方總不是讓我們喜歡的,「陌生」對我們而言到底是什麼呢?一種想念的好藉口嗎?一種對於生活厭倦的理由嗎?還是如同身體一樣只是容器、放進去、拿出來,都不見的是自己的。
這段說的是外勞的故事,看著那個被壓迫還自我娛樂的身影,我們有什麼不同嗎?為什麼它可以比較可憐呢?為什麼我們就是壓迫者呢?這是很單向的提問,因為我總覺得這些不公平的產生是因為我們本來就沒有享受過公平的待遇,所以我們也不太懂得分享幸福,如果是這樣……你為什麼不回鄉、而我又為什麼要回家呢?這個空間存放著的我們,看起來是如此的相同。

【居﹢北新路二段80號四樓․愛情在家裡。】

愛情可以住在家裡嗎?我不太喜歡愛情這主題,但是我覺得安如演的很動人,不是因為她很憂鬱,是因為腳色建構的愛情充滿家的氣息,所以愛情就斷裂了,斷裂在命運裡、分隔在牆壁的顏色、注定分手在什麼也不帶出去的家裡,因為那裡只住著一個人,一個人的愛情通常很美、很大、充滿著顏色,而這一切都是從那個人出發然後再回到那個人,就算有人可以進出也只是進來然後出去,跟「家」一樣,認識的家人、不認識的賊人還有偽裝為人的寵物,誰都值得我們哭一場,跟愛情一樣,一個人進去、一個人也會獨自的出來。

【居﹢北新路二段80號四樓․決定不住別人家裡。】

事實上也是這樣的,我自己定義我的家人、我自己找我的家人,我決定……我自己決定……我讓自己看起來帥氣又充滿決定權,因為我知道「我不要」什麼於是我趨近於我要什麼,於是我現在的家充滿了我想要的東西,但是我還是她出門前說:「不好意思,可以順便丟一下垃圾嗎?」有時候是:「我今天口以不要洗碗嗎?我累累……」也有說過:「小姐,你要不要掃一下地阿(在心裡……)」,因為我有需求所以說話,因為我有信任所以沉默,垃圾早就倒完了、碗也都洗好了、地是乾淨的,這一切也不能阻止我在買杯子的時候,想打電話回家問他們「你們想要什麼顏色的杯子啊?如果我買一套三色、你們會不會覺得很娘?」那個想要提問的瞬間,是一種對於在意的不確定,總是想把更重要的對方放在心裡、存在家裡,又好怕自己就這樣被傷害了,明明這一切都是我愛的,這樣的感覺應該一點都不陌生吧?就如同寵愛我們的父母所愛我們的方式一般,從來就是問他們覺得好不好?不是問我要不要,我是他們發展的重點對象,但是我不是需要他們的小孩。

【居﹢北新路二段80號四樓․如題,以上。結束。】

濃厚的情感、強烈的燈光、凌亂的腳步、瑣碎的台詞,然後宣告「一起回家」。故事說到這裡,我興起的疑問是「這是一個故事還是很多個故事?」、換一個問法是「寫實的劇情走到蒙太奇的交叉,招喚出的空間是交會還是分離?」再換一個說法是「家和家族是一樣的嗎?」如果包裝紙當成禮物放在最中間,那前面應該要放什麼?並不是這段不好看,只是對我來說重到有點突兀了,不過還好……黃緣文說他還要改,我覺得很值得期待,因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唸不好的才是我們想看的,關於那幸福的天倫之樂,電視有演、我們不用專程回家看,所以我們來北新路的家看一直再上演的「家﹢」。

這是一齣值得看的戲,雖然你們可能都已經買不到票了,不過好險還有記錄片可以看,我喜歡這齣戲,因為我還需要家,對大人來講我們永遠是小孩,對我們自己來說我們有想要去的地方……我不知道你我是否都思索過,關於我們這群七年級的存在,我們沒有六年級生的穩重、也許以後會有;我們沒有八年級生的愛現、以後也不會有,我們正好是台灣經濟起飛後享受的第一代,父母的衣角還有被汗水充分浸漬過的黃漬,洗不掉的皺紋是成果的印記,於是我們幸福的無法自己,因為他們很辛苦所以希望我們快樂,希望我們可以不要守在機器前等待不屬於自己的成品、希望我們可以讀很多書不用像他們被人看不起,希望我們可以唸到大學做有用的人,然後他們的時代說「台灣錢淹腳目」、我們的時代說「丟一顆石頭可以砸死五個研究生」,他們要的「像樣」一樣讓2009的我們跟他們相同的一文不值,我們的憂鬱比不上金融海嘯的風暴,明明我們都受害了,但是他們比較痛,於是回家該打老婆的、會打小狗的、關起門就是要當家裡的王、家中父親的樣態跟電腦前的宅男有差嗎?最後……是不是闔上門、關上電腦就可以停止一切呢?好像跟孤獨比起來,忍受「家」可以不算什麼?這樣孤獨的心情大概也是我們這個世代才會理解的憂鬱吧……

我們都想要一個「家」,而那個家應該要有什麼?可以留住我的東西是家嗎?留不住我的家又是怎樣的家?我自己還沒有任何的答案,只是我今天看到一個家,這個在北新路的家,我覺得頂好,所以我說了很多話,關於家、我們一向多話。

[迴響] 09公寓聯展-居﹢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轉載自Avi Tarsi 部落格

文/Avi Tarsi 2009/07/19

阿得日前有幸應朋友的邀請,觀賞了再拒劇團《 09公寓聯展-居﹢》。

我必須坦承,一開始吸引我去看戲的是演出的地點 - 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沒看過戲是在公寓裡演的。約20坪大的房子只容納得下10位觀眾。這劇場夠微了。


電影 Deja Vu 裡,FBI的探員透過「時空之窗」回到過去試圖阻止一樁少女的謀殺案件,那晚,再拒劇團也給了觀眾們使用「時空之窗」的權利(或者說義務),蠻橫的把我們抽離劇場,硬是把我們帶到別人家裡,親眼目睹了在別人家裡發生的一切。
阿得就先講一下那天在我眼前真實上演的《子seed》。


《子seed》

母親在廚房若有所思,孩子在客廳寫功課,我就坐在他前面。

開演不久後,我聽見有人把鑰匙插入鑰匙孔,轉動鑰匙正在開門,聲音不是從劇院的音箱傳來,而是就在我的左後方正在發生。我覺得週遭的空氣開始凝結了,
成長的過程裡,每次月考完總要擔心這個聲音,因為這代表有人下班回來了,接下來發生的事通常都很慘烈。

隨著夫妻爭論的聲音越來越大,空氣凝結得就越快,孩子的低頭、裝聽不見、...為凝結提供了更多的介質,微小的空間裡,戲劇張力加速膨脹著,〝踫〞的一聲,終於,廚房裡,啤酒瓶被砸成滿地的碎玻璃,孩子強忍的眼淚滴了下來,擠爆壓力鍋的,是淚。

孩子獨自處理完利刃般的玻璃碎屑後坐在廚房的後陽台上怒視遠方,沒有台詞只有配樂,配樂裡充滿憤怒與不滿的情緒,當晚,孩子心裡,有許多種子同時被種下,而親手種下這些種子的,是父母。

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

[迴響]09公寓聯展:居+北新路二段80號4F

文/陳敬旻

看了十多年的戲,我很驚訝有人這樣做戲,而且這群人是台灣人,離我們不遠,就在捷運新店線七張站旁。他們一夥共十多個人,忙了不知多久(有兩個月嗎?)合力呈現一百分鐘的戲,每場戲只收十位觀眾,每張票價只有200元,演出前還打手機通知觀眾!大概只有家人才會這樣不計利益地付出吧……我從這個角度切入這場名為《居+北新路二段80號4F》的戲,似乎容易接受多了。

這真是個家,儘管看了十多年的演出,但走進別人家看戲還是頭一遭(雖然知道一切都經過劇組擺設),於是入場就像回家一樣也要脫鞋。豈料一進去,菸味立即撲上,我知道這是因為屋主和煙是好朋友的緣故,但一般觀眾可能不察(但這也不妨礙他們猜到),所以我建議可以在第一段戲中,安排有人抽菸──夫、妻、子都好,反正各有指涉,觀眾也容易聯想。

其實我還蠻欣賞〈子seed〉的場景調度,讓觀眾與孩子在客廳,由背景的吵架聲感受到事件及當事人的心境,算是最充分運用公寓這個「舞台空間」,在營造氛圍上也很成功。

就編導演的角度而言,藍貝芝的〈無枝nostalgia〉算是較其他作品成熟的,尤其她的東南亞口音還真是一絕,短短的篇幅內,她不但刻劃出角色、碰觸到社會議題,也勾勒出一個完整的劇場小品。只是小儲藏室要擠進十個觀眾大概也是個創舉吧!

整場戲看下來,雖然移動了三次位置,但我不但沒什麼好挑剔,而且還挺滿意的,尤其最後填問卷時,工作人員竟然還端出茶水,剎時間劇場成了服務業,更讓我小小的驚嘆。

然而我看完後有蠻紛雜的想法,因為所有的場景都在一個真正的家中,所以感覺得好像在偷窺,但那不是劇場式的從第四堵牆偷窺,而是作客式的看到別人的家務事,如吵架、疏離、不和、孤單、出走、感情等等。這些主題都以逼近寫實的場景、對白與時間長度呈現,所以很像在看電影,而這裡的問題是我們應該不需要花劇場的五分鐘看電影會用三十秒帶過的寫實(因而具有象徵的)鏡頭,如因為總長也只有十五分鐘,所以我會建議稍微濃縮劇場中的時間和動作,用多出來的時間處理吵架和無形的壓力之外的素材。否則我只要在自家或隔壁鄰居就能看到、聽到、感受到那股氣氛了,不需要進劇場。
節目單也很有創意,是家家戶戶吃飯時都會用的紙盒,上面的字雖然多了些,但這種形式和戲可說是絕配。

拖了兩個多禮拜才寫出這麼不像樣的居家邋遢心得,就請《居+》的創作與技術群多多包涵了!

公寓聯展:居+ 北新路二段80號4F
時間:7月8日6:00PM
地點:新店市北新路二段80號4F

2009年7月29日 星期三

[劇評]評再拒劇團《居+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轉載自「LULUSHARP-評再拒劇團《居+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文/于善祿

印象中,上次看再拒劇團的公寓戲,在和平東路師範大學對面的一棟公寓樓層裡,戲的內容和演員名單都忘得差不多了,甚至當時是否以「再拒劇團」的名義推出的公寓戲,我也不太能夠肯定了,或許可以讓再拒劇團的朋友來幫我填補這個記憶的缺口。

在租賃來的公寓裡頭搞小劇場演出,例子不少,再拒劇團不會是第一個,也肯定不會是最後一個,但大多數團體是將公寓改裝成劇場的基本型貌,然後在裡頭做戲,像最近剛搬到萬華龍山寺捷運站附近的曉劇場,和南昌路上的再現劇團,都可以算是這樣的例子。但是直接使用公寓原有的公間,燈光開關、傢俱擺設、大門、樓梯等現成物件或設施,頂多再加上因戲制宜的巧妙設計,而且還演出了好幾個故事片段,甚至令人感動,且發人省思,我想來想去,在我的看戲經驗與記憶裡,只有這次再拒劇團推出的《居+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每場演出只能容納十名觀眾,我們依照前台服務人員的引導,在每一個戲劇小品換場之間,同時變換我們的座位與看戲姿勢及角度,我們就像被邀請來旁觀發生在這個空間的事件的見證者,只能旁觀,不便參與,有趣的是,我們已經進入了這個居家空間,觀演距離之近,讓我們亦無處躲藏,戲劇事件與表演的真實性及壓迫感,可能造成某些尷尬,在我觀賞的那個場次,第一個戲劇小品《子Seed》才剛結束,就有一位年輕的女性觀眾要求開門離去,可能這個小品裡頭所呈現的夫妻失和與爭吵,小孩遭受極度的壓抑,轉而在作業簿上用力發洩地塗畫,內弛外張的家庭暴力感瀰漫整個空間,可能是如許的真實性,讓那位女觀眾感到不舒服而求去。換個角度來說,這個小品成功了,它讓表演趨於極度真實,逼使觀眾面對這個表演的真實性,進而激起觀眾自身類似經驗或感覺的真實性,這個效果肯定是殘酷的。

接下來的幾個小品,就仍是表演性大過於真實性,但仍指涉了許多存在當代台灣社會與家庭裡的真實,像是藍貝芝的《無枝nostalgia》表現外籍勞工在台工作所遭受到的身心煎熬、性騷擾以及許多不公平待遇,演出場地設定在侷促的雜物收納窄小空間裡,恰恰反映出劇中主角所遭受到的壓迫與不公平。另外像朱安如和黃弘欽的《你好的時候我就愛你》,表現了現代男女情感的複雜與多變,以及隱藏的種種不穩定性;而王莞茹的《暫住》則是側重在對家的依戀上,有初懷孕的喜悅與不安,有對於成長環境的眷戀,這個小品應該是當晚所有演出裡頭最溫馨的了,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這幾個小品的戲劇情緒大致是從粗暴到溫馨的,整個觀眾「見證」的過程,有如倒吃甘蔗。

做為一個居家空間,這幾個小品也共同地探觸了家(home)與住屋(house)、居留(stay)與離開(leave)、公共空間(public space)與私密空間(private space)等的辯政性議題;而在小品組串的結構上,最後一場則是讓先前不同戲劇小品的故事人物交織進出於此同一空間之中,也就是說各個人物身上所附帶的戲劇空間,全部彙集在「北新路二段80號4樓」此一物理空間裡了,即所謂的「同時景」(simultaneous scene)。這原本是歐洲劇場史發展到約莫十六、十七世紀時,所產生的一種觀眾審美困擾,而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換景裝置,也因為如此,劇場便愈蓋愈大,愈變愈華麗,至十九世紀末,總算有獨立劇場與自由劇場等現代前衛劇場先鋒紛紛對此提出種種抵拒做法。(咦?突然吊起了西洋劇場史的書袋,似乎有點突兀。)

時間:2009年7月7日,週二20:30
地點:台北縣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演出:再拒劇團《居+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2009年7月25日 星期六

[報導] 破報 : 在公寓中進行毫米間的抵抗—必然寫實的《居+公寓聯展》


文/陳韋綸 2009/07/09

跨越縣市疆界,「小四」劉柏欣於再拒劇團團長黃思農新店市七張的公寓內策動《居+公寓聯展》。《沉默的左手》後再拒劇團潛伏一年;彼時作為北縣文化局扶植 團隊,黃思農回憶「30萬做100萬事情」、硬軋三齣戲兩個讀書會一個研討會後沉積的疲憊,住所成為爭執發生的地方,「當中有人想離開,也有人提出劇團究 竟意味什麼。有人就提出家人、與團員都是家人這件事。」嘗試進入廢墟或工廠因交涉未果作罷,當小四挾策動聯展的動機進入公寓,「家」的概念自然從黃思農的 公寓四樓衍生。這個夏天,再拒選擇不同的起點再出發。

相較盆地內直逼天際的高樓大廈,劇作展演的公寓是七張北新路上比鄰的老建築,有著油漆龜裂的紅色大門,扭曲生鏽的樓梯扶手及外露的塑膠水管。在此,靜動之 間似乎都有某種向秩序挑釁的戰鬥性格。「東西是從空間出發的;劇本和表演都得從『那個空間』發展。」黃思農坦言,選擇公寓內表演,初衷單純是在資源匱乏的 狀態下滿足發聲慾望,而非論述先行地將政治性強押在空間上:「感知被放大就是狹小空間作戲的充分理由。譬如在儲藏室作戲,自然而然就會感受到壓迫感。當你 與空間工作時,論述與表演方式就會跑出來。」

小劇場與生活鏡頭前的演員開始與公寓生活。策展人小四便說:「大家花費許多時間與空間相處、去認識它並調整自己與它的關係。整個聯展在這裡磨了三到四個 月,精力花費比外面一齣戲更大。」每天三點鐘開伙,15坪大小的公寓中演員與劇組開展演出以外的共同生活。從煮飯、倒垃圾到清潔工作與每日值日生,幾個月 下來日常瑣事的分工,小四笑說自己像是這裡的戶長。真實生活與戲劇界線模糊的關係,亦存在於觀眾與劇組之間。必然的寫實與劇場的疏離間,豪米距離都得仔細 考量。老房子那邊牆角的油漆剝落,這邊水龍頭或馬桶不通,「演出時就不能放著破破爛爛。一般家裡使用省電燈泡太慘白,所以換成柔和的燈光。有些東西是閉不 掉,譬如開關燈,如果交給燈控反而會有瞬間疏離的感覺。」小四說道。

《膚色的時光》演出剛結束,藍貝芝加入《居+公寓聯展》是稍後的事。其它創作者佔據客廳、廚房或浴室,多數設定中產階級家庭內的感情大小事,她選擇黃思農 家角落一坪不到的儲藏室,作為一個黑暗的、邊緣的出發點,上演外傭角色。泛黃門簾拉開後沒有天地,但有一扇小窗,窗旁燙衣板依偎著堆積的塑膠箱,頭頂貼滿 印尼雜誌內頁的櫃子是演員的床墊、枕頭,10個觀眾靠牆與她對望。藍貝芝提及去年女節製作邀請英國劇團Curious,強調的便是一對一演出的親密感與特 定場域的無法複製性。「你不可能忽視觀眾存在,自言自語會陷入自我幻想,所以一定要對觀眾說話。劇場內演出,你看觀眾還是可以穿過去,不用『看到』他們。 這裡太難了!」藍貝芝回憶排演開始時,與觀眾對到眼時、常常忘記自己在說什麼的情況;之後強迫自己去看觀眾,感知他們的存在,適應眼神關照觀眾。「特別是 我的演出有與觀眾互動,如果沒有去介入(engage)他們,觀眾會認為:我們一定要回答嗎?」她如此提到。

「創作者必須是誠實的!開始終究是自溺的,只是看你多早開始思考自己與社會。如果夠誠實,所謂回到自己身上、回到家裡、回到小空間是不會與社會沒有關係 的。」作為台灣年輕左傾劇團的一支,黃思農承認八零年代以降存在於劇場的革命圖騰,卻也否認這是自己做劇場一個必然的理由。與同是再拒成員的弟弟黃緣文評 估公寓作為演出常態:免去舞檯燈光費用,以三到四人製作兼行政的自力模式生存的可能。過往評者與觀眾望著再拒,瞧見身形單薄兄弟倆肩頭過重的使命感;今日 黃思農開始在每個微小細節中找尋自己的位置:「革命已經不是口號,或是上街呼喊『無產階級萬歲』。革命是日常生活的反抗實踐。如果創作者在作反文化實踐, 他基本上就是有社會意識的創作者。」一如往常平緩的口吻的他這麼說著。



本文轉自《破報》復刊568期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報導﹞ 華視午間新聞:把公寓當劇院 "再拒劇團"開演




不景氣讓台灣不少小劇團陷入困境,一群熱衷戲劇的劇團成員努力打拚,再拒劇團就在住家公寓演出,不到幾坪大空間只能容納十位觀眾,但他們的演出熱情不減。  

走進了老公寓,不到三十坪大的空間,就像是一般住家,樓下的鄰居和我們一樣好奇,一場公寓聯展即將登場,昏黃的燈光,描述單身女子要搬離住了好幾年的家,對老房子的記憶卻難以割捨,演出沒有舞台,也沒有燈光,地點就在公寓客廳,伸出手就摸得到觀眾,再拒劇團今年以家為創作主題,串聯五組演出,對外籍幫傭也有深刻的描繪。爬上櫃子也可以變成表演的空間,負不起房租,再拒劇團在兩年前,開始把表演搬進了團長在新店的住家,每一場演出只能容納十位觀眾。
  
雖然場地很克難,卻開創了微型劇場的表演新型態,為了夢想,對再拒劇團成員來說,表演可以沒有舞台,卻不能沒有觀眾。(記者陳汎瑜、吳育勛報導)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報導] 來公寓看戲 微型劇場顛覆空間[09/6/25中國時報]


汪宜儒/台北報導 2009/6/25

 去哪兒看戲?來我家公寓吧!為了節省經費,「再拒劇團」直接把團長黃思農的住家公寓當成演出場域,推出新作《居+》。住在新店北新路二段的黃思農,兩年 前苦尋便宜的演出場地不可得,索性將腦筋轉回自己住的公寓。他以「公寓聯展」的形式,讓演員在客廳、廚房、臥房演出,並自稱為「微型劇場」。
 成立於二○○二年的再拒劇團,主要成員來自輔大戲劇社,過去曾參與兩廳院廣場藝術節與台北詩歌節,另有《宛如幼蟲》、《沉默的左手》等作品發表。兩年 前,團員們憑著「有沒有哪個演出場地不用花錢」的簡單念頭,黃思農與團員們四處尋找看似廢棄、閒置的空間,希望可進駐演出,結果卻是徒勞。因為這些廢棄空 間常面臨複雜產權問題,劇團無法進駐。

再拒劇團新作 住家就是舞台

 隨後,黃思農乾脆讓劇團在自己的公寓演出,一場雖然僅能容納十個觀眾,一個晚上頂多只能開演兩場,但不用拆台租台,不用燈光,重點是有演出機會,「公寓聯展」的形式也得以被認識。
 如今,「公寓聯展」邁向第二屆,自七月四日起開演。第一屆的演出以「人和家中空間互動」作為演出主軸,今年則以 「家」為主題。在五個演出片段中,各組創作者表達他們對於「家」的感覺與想法。
 策展人劉柏欣表示,有人談歸屬感、認同感,有人談家人的個性、家的感覺,也有人以外籍幫傭的角度,提出身處幫傭家庭、原生家庭之間,那似近又遠的特殊感 受。劉柏欣說,透過這樣特殊的演出場所,沒有正式舞台也沒燈光,其實可激發出團員不同的思考。黃思農也說:「這個公寓的空間,也正是大家創作、吵架、開會 的地方,對於團員之間是特殊又重要的。」
 其實,這類不受限於劇場、突破場域限制的演出形式,真正發揮影響力、大掀波瀾,早在八○年代的小劇場運動中就曾發生。當時的劇場工作者要顛覆傳統演出觀念與空間,從居家公寓、百貨公司到咖啡店、路邊廣場,無處不是演出舞台。
 資深劇場工作者王墨林認為,關於這類尋求在異質性空間進行表演的現象,在過去如實反映著台灣早年的小劇場運動精神,「當時正是解嚴時期,社會上百花齊放,人人想顛覆,想建立新秩序、尋找新的意識形態。在劇場界,空間的巔覆就成了重點。」

突破場域限制 演出經費更省
 
最具代表性為當時的臨界點劇團、河左岸劇團,以及後起的百樂門大戲班、演食百匯,都曾跳脫劇場,嘗試在住家公寓進行演出。由劇場導演田啟元所主持的臨界點 劇團,曾將演出帶至大街上、咖啡店,甚至走入當年的永琦百貨公司地下室演出,題材從批判當年的模特兒風潮、愛滋議題到同志故事,百無禁忌。
 王墨林也直言,如同現在的再拒劇團,「省錢」在小劇場運動強調的空間顛覆中,自然也是個重要原因。「當時沒有國家戲劇院的實驗劇場、皇冠小劇場,演出場地稀少,經濟同樣是那個年代劇場工作者的大問題。」
 時隔近廿年,眼見新生代劇場工作者仍然嘗試這樣的異質空間演出,王墨林說,「這很好,表示他們不是只把表演、劇場空間異化成媚俗的商品而已。」

2009年6月18日 星期四

居+ 小客廳紀錄片特映會

特別企劃 / 鏡頭之後,我看我聽我紀錄
《居+ 小客廳紀錄片特映會》
每週一晚上19:00
三部紀錄片攜手上映
讓今夏的公寓聯展不只是演出
要給你更多方式透視一家之初!


《家庭錄影帶》/丁訓斌/紀錄片/10mins
開始拍攝紀錄片的初衷只是為了和爸說上幾句話....慢慢地我發現他們改變了,和
家人之間的關係也改變了。
但改變最多的,原來是我。

《家》/楊彝安/紀錄片/48mins
誰能給我更孤獨的門窗
遮蓋著內外風雨的門窗
誰能在最後終於矛盾地擺擺手
還祝福我那未知的方向

關於自己與家,
在漸漸長大離開的這許多年間,
才發現自己在家裡的位置其實一直在轉變。
有時候家只是一個休息站,
而我則像是一個旅客……

《大家一起照鏡子》/傅榆/紀錄片/63mins
台灣的政黨分為藍綠兩大陣營
當一藍一綠的家庭"隔空"相見
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呢?
作者透過這個對話的過程
希望可以了解自己
也可以了解不同於自己的人


導演均參與映後座談


放映地點:
再拒公寓 台北縣新店市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時間場次:
7/06 小客廳 19:00
7/13 小客廳 19:00

售票方式:
每人酌收場地清潔費$100〈附飲料,並享有出版品折價$20優惠〉
預約報名請來電阿草0963272985,或來信against.again@gmail.com

7/4-7/19夏夜限定,Please Come In



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2009公寓聯展-居+ 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居+ 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關門把冷氣留在裡面
你也一起留下來
跑步上樓梯
下樓倒垃圾

牽著手圈成了一個家
身後各自蔓生
枝葉茂盛 落地
更迭無垠



2009再拒劇團公寓聯展


家,是成員?是空間?是物件?是血緣?是情緒?是現實?還是想像的世界?
家,從哪裡開始?在哪裡結束?

我又再次回到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你不會拒絕再一次拒絕長大的邀請,好左手不沉默,想我的請舉雙手
這個夏天整個七月,再拒劇團公寓開門,讓你看盡家庭內外皮毛血骨
──這裡,是我們每天活著與死去的真實場景。

請走進這樣一間小小的公寓,讓我們回到私處,透視一家之初。



策展人-劉柏欣(小四)
製作人-阿草
平面設計-河童

創作群-
小鼻屎《你好的時候我就愛你》
彭郁勻《經緯交織的家冊》
黃緣文《如題,以上》
劉柏珊《子seed》
薛儁豪+安琪王《暫住》
藍貝芝《無枝nostalgia》

演員-安琪王 朱安如 何沐羲 黃弘欽 黃緣文 藍貝芝……


7/4-7/19夏夜限定,Please Come In
更多訊息在公寓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aat2009home


演出地點:
再拒公寓 台北縣新店市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交通方式:
搭乘捷運 新店線至七張捷運站1號出口,往左手邊步行過麥當勞寶橋路口, 池上便當樓上

搭乘公車
紅10 土城到木柵
綠10 樹林到木柵
新店客運 綠1.7.8.10.15
公車 252.642.643.644.648.650.819.918
福和客運 基隆到新店
指南客運 台北市政府到桃園
中壢客運 台北市政府到桃園
至七張捷運站下車,往碧潭方向步行2分鐘,池上便當樓上
(地圖資訊請至部落格)

演出時間場次:(逢周一休演)
7/04-05 A場18:00、B場20:30
7/07-12 A場18:00、B場20:30
7/14-19 A場18:00、B場20:30


售票資訊:
6月3日啟售,因演出型態特殊需求,每場僅開放10名觀眾,最新票況請見部落格

●購票方式:請電阿草0963272985,或來信against.again@gmail.com
●票價及付款方式:
1. 票價$200,面交取票〈限每週二三 12:00-22:00,大台北地區,請電阿草小姐〉
2. 票價$180,ATM轉帳,演出現場取票(詳情請見公寓部落格)



※原則上不開放現場購票,想碰運氣的可當日電洽阿草0963272985
※恕不接受退換票
※遲到觀眾無法入場,或許您尋找地點需要一點時間,請提早出門
※自由入座,惟演出中可能視演出需要,會請您或站或坐或隨性遊走
※無中場休息,但演出結束歡迎您留下來與我們聊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