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玉門春風部落格
文/Jysnow 2009/07/18
之前沒看過「再拒」,也沒看過公寓戲,為了捧朋友的場,給出了我對公寓戲的第一次。
到公寓看戲是個特別的體驗,感覺像是到別人家作客。而且觀眾和演員根本沒有距離,演出中演員還會穿過觀眾去按開關。我們彷彿像是透過儲思盆闖入別人的記憶,窺看他們的私隱。雖然知道眼前看到的一切,都是不斷排演後所呈現出來的劇碼,但因為自己就坐在演出的場地當中,而且劇情的走向和公寓空間有相互配合,使我可以輕易、迅速進入劇中的情節。
在這一百分鐘的戲裡,可以分做幾個各自獨立,卻又可互相串連的小故事。令我感到驚喜的,是其中表演外籍看護的一段,雖說表演形式的差異也是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但肯藉由演出接觸「移工問題」(「移工」是我在戲中學到的新名詞),本身即亟富意義。我覺得這種藉由演出點出社會問題的積極面,可以盡量多一點。讓我們在看完演出之後,不僅可以反思內容本身,還能想到內容背後的社會問題。台灣的觀戲人口很少,我覺得其中一個原因是台灣的戲劇品質不好。我講的是廣泛的層面,包含電影電視,鄉土劇偶像劇之類。台灣人可能天生在情感認知上比較單純,沒有辦法接受比較多層次的性格或心態上的詮釋。比如我媽,每次看連續劇都一定要找到一位壞人和一位好人,以便掌握「好人有好報」跟「壞人遭報應」的固定公式。像《大長今》裡的反派角色,如崔尚宮有一段因為家族使命不得不狠下心來陷害自己好友的設定,對我媽沒有意義,因為壞人就是壞人,就算「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他還是壞人。這種過度簡化的二分法讓台灣的連續劇,特別是長壽劇,都變得很難看,大家壞來壞去,互撂狠話,好像台灣人都只會大聲嚷嚷而已。台灣人看這種戲變得更刻板,而製作單位寫這種戲來迎合觀眾,兩者兩惡性循環,難以終息。
所以,碰到這種演出,應該要給予支持鼓勵,雖然劇場界一直非常小眾,但當中辛苦結出來的果實,我總認為,比起電視電影來得精緻得多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