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被創造的記憶─神的賦權與人的再創《利維坦2.0》

本文轉載自表演藝術評論台
文 張吉米
圖 Mondo Wang/前叛逆男子 提供

演出:前叛逆男子劇團
時間:2016/11/18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如果上帝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人,那麼人該做些什麼?

我們身處的宇宙來自於一場大爆炸,可以說「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1],而生命的誕生就像不斷發生的宇宙大爆炸。由二人結合之後,進而誕生出一個全新的個體,好像有著前人的樣貌,卻又截然不同,而這新的個體再與另一個個體結合,再誕生一個全新的。我們甚至可以說,這場大爆炸從未結束,到現在仍然持續著。創作也是如此,倘若作品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來自於創作者懷胎數月甚至多年的生命。那麼在其作品與另一個個體相遇後,又會迸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利維坦這頭巨獸是聖經中上帝在創造世界第五天時所造,自此被封印於聖經中,等待末日的到來將成為獻祭。但後世的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卻將這隻原本只存於聖經的神話巨獸再創,創作出《利維坦》[2]一書,一隻被人類二度創作的巨獸,國家。自此,利維坦不再只是聖經中的那隻巨獸,而是霍布斯再創的巨獸,牠既是神的,也是霍布斯的。而且最重要的一件事,這隻利維坦從聖經中藉由這本《利維坦》活起來了。

在《利維坦》的引言中,霍布斯指出理解該書的關鍵提示和理想路徑,那就是要從神造人的角度認識所造出的利維坦。他寫道,「大自然」是上帝創造和治理世界的技藝, 人則是上帝運用這項技藝造出的深具理性並且是最卓越的作品,而人類又以「人」(自己)為摹本和質材模仿上帝造人而造出利維坦, 也就是拉丁語稱為 Civitas、霍布斯稱為「人造人」的國家。[3]

The frontispiece of the book Leviathan by Thomas Hobbes;
engraving by Abraham Bosse
《利維坦2.0》即是再創於《利維坦》中「人造人」國家的概念,從國家變成另一個「人造人」人工智慧,某種程度即是二創後的再創,人與人之間造出了記憶,自己的記憶再與另一個記憶造出一個人工智慧,並與原本的愛人產生新的記憶。而這關鍵的「再造」,若沒了愛,沒了對人、對物、對二次元ACG、對BL的愛,是不可能成真的。這份熱情將二個原本分開的合而為一,於是「2是1」成為241這個角色,他雖然曾死去,卻又因為弟弟的愛,變成了一個全新的創作活起來,已死的記憶透過創作之後,就不再是僵固的、限於時空的。一如劇中角色名是已經成為記憶的絕種動物:渡渡鳥、袋狼、雲豹,以及臺北市因捷運而廢線的公車207、209[4]等。他們雖在現實中逝去,卻在眼前透過再創而活了起來;甚至這些劇中角色,都被雅典娜再創為全新卻又熟悉的名字,布穀鳥、山貓、土狗、九五、加滿,而且還是臺灣在地的8+9 [5]。

身處在臺灣這樣殖民文化中的我們,乍看起來好像我們什麼特色也沒有,於是我們總想找到自己的文化脈絡,我們想找到正統臺灣人,我們想知道我們到底是誰。當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不停地問自己「我到底是誰」,自己卻不做任何行動,我們會說他無病呻吟。但目前的我們不就是如此?我們把西方劇本直接翻譯,說著無趣連自己也不懂的台詞,然後說這個厲害;當我們將XXX分成「傳統」與「現代」時,就已經將兩者做出「擔心消失」與「新潮流行」的分野。我們對自己喪失熱情信心,總是生出一堆從國外來的,自己也沒有興趣的東西,然後再叫下一代繼續學這些無趣的東西。我們鄙視學生將注音符號化為常用字的火星文,認為有辱正統中文;我們還將八家將的演員取了8+9的稱號,來歧視並嘲笑他們中二沒水準;但,這個8+9卻因為眾中二的不斷再創,如:8+9=17,反而消解了當初的貶意。原來我們是誰,不是由最初原創者來決定的,反而是由我們想要的、當下的行動來定義,那不斷再創的熱愛才是真正的真實,才是真正的我們。

就像耶穌一般,祂讓猶太教原本獨一真神的教義,依從上帝的旨意成為聖子,讓上帝永恆不變的真理「創作」得以在祂身上彰顯,雖然當時的猶太人們依舊死守著經書律法,根本不承認獨一真神可以有第二個。而祂也用祂的愛,重新創作詮釋當時的經典律法,進而在祂離開前又再帶來了聖靈,使得人人皆得入了聖靈,成了獨一無二的三位一體信仰。這意味著人們不需再有一個耶穌來創作,而是人人得以創作,只要有著愛人的心,人人皆可成為耶穌,嚴格來說,祂根本就是宗教信仰歷史上第一個同人作者,現在還有了再創祂的漫畫《聖哥傳》[6]。

耶穌不斷鼓勵人們要有創作的心,例如舊皮袋不能承裝新酒[7];而在三個僕人的比喻中[8],主人更是把錢埋起來不敢花用的僕人趕走,乍看起來是個壞主人,實際上卻是責備那些保守、不願創新、不願變動,只求自己安穩的信徒,是不可能上天堂的。因為真理就是不斷創造的愛,唯有內心有愛的人,才能如同太陽般不斷釋放。至於失去愛的人,就只能不斷要神的愛,並終日擔憂,若不持守律法就將失去神的眷顧,他們抨擊創新以及死守目前僅剩的權利,卻從未想過自己身上的聖靈可以源源不絕地創造,因為他們早已失去愛人的能力,意即創造的能力。

而劇中BL(男男之戀)正正是一個因愛而生的關係。然而,當觀眾看見這樣與神最初創作的男女關係不符時,我們的回應是僵化地只求安穩、不敢變動,就好像袋狼將241背叛209的那段記憶消除,認為這樣才是原本完美的241。還是能不吝分享自己目前已有的權利與律法,更深地祝福他們?而我也最為感動於209原諒241的這份情,他沒有因為241愛上別人而不饒恕,正因為209擁有著愛人的心,才能釋放內心囚牢的自己,真正祝福對方並創造出更多更豐富的故事,出現在我們眼前。


《利維坦2.0》的劇本文字建構出一個龐大的數位世界,各種訊息繁雜交錯,但正因為劇本一大堆符號、資訊沒有解釋,才讓觀眾有了更多的再創甚至共創的空間。因此本篇文字全憑我自己的主觀想像,完全沒有經過劇作家的確認,因為那是我與演出的關係,演出結束它就死了,但透過觀看後的我,再創作出一個全新的文字延伸想像,如一頭獸般游動於網路線上與讀者見面。無論是否為劇作家創作的原意,從我角度看見了「想像才是真實的原貌」、「真理是不斷創造」,呼喚了我對這個世界所有人事物的記憶核心,藉由不同的媒介將其重新再活起來,並提醒著人們勿失了這份熱愛。

如今已經是西元2016年,距離第一個同人已經兩千多年,但我們看待真理是否還如千年前那群猶太人一樣,害怕變動只求自身安穩,依循著老舊僵化的思維而把創造的心殺死?

關鍵恐怕不是我們有什麼,而是我們要什麼。

註釋:
[1] 聖經:創世記1章3節
http://springbible.fhl.net/Bible2/cgic201/read201.cgi?ft=1
[2]《利維坦》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A9%E7%BB%B4%E5%9D%A6_(%E9%9C%8D%E5%B8%83%E6%96%AF)
[3] 論利維坦的命令:「我們要造人」
http://ntupsr.s3.amazonaws.com/psr/wp-content/uploads/2011/10/3.-%E9%99%B3%E7%91%9E%E5%B4%87.pdf
[4] 大台北地區公車路線廢線列表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4%A7%E5%8F%B0%E5%8C%97%E5%9C%B0%E5%8D%80%E5%85%AC%E8%BB%8A%E8%B7%AF%E7%B7%9A%E5%BB%A2%E7%B7%9A%E5%88%97%E8%A1%A8
[5] 8+9
http://zh.pttpedia.wikia.com/wiki/%E5%B7%B4%E5%98%8E%E5%9B%A7%E3%80%81%E5%85%AB%E5%98%8E%E5%9B%A7
[6] 聖哥傳(少年快報別冊)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1%96%E5%93%A5%E5%82%B3
[7] 聖經:馬太福音9章17節
http://springbible.fhl.net/Bible2/cgic201/read201.cgi?na=%A4%D3&chap=9
[8] 聖經:路加福音 19章11-27節
http://springbible.fhl.net/Bible2/cgic201/read201.cgi?na=%B8%F4&chap=19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劇評】願所有人都能保有骯髒的秘密──觀《利維坦2.0》

本文轉載自全球藝評 Art Critic
文/郝妮爾
圖/王玫心(前叛逆男子提供)

(以下劇評含雷,尚未看過演出的觀眾請慎入)

從《新社員》到《利維坦2.0》


打著BL(Boy’s love)音樂劇為號召,「再拒劇團」分支成立的「前叛逆男子劇團」、與編劇簡莉穎兩年前合作的《新社員》,開拓了一批新的劇場觀眾。  

  這樣的創新絕對是一件冒險的事,先就文本內容而言,有多少狂熱者支持絕對就有多少鄙夷者不齒。所以當《新社員》或者廣大迴響時,也有另一批(沒去看戲的)人大聲疾呼:「這種題材我不喜歡。」  

  實不相瞞,我一開始對這樣的主題也是興趣缺缺,但亦欣喜劇場有越來越多元的聲音出現。不久前採訪演員Fa,談到劇場文化,他聊到:「現在大家擁有的娛樂選擇太多了,而劇場作為一個相對小眾、獨立(而且相對昂貴)的表演型態,如果不走在所有人前面,還要去和電影電視討論同一種主題的話,我真的不知道劇場是為什麼存在。」大概是因為這句話,鼓勵我走進《利維坦2.0》。

  人對於事物的狂熱本來就是被激發出來的,莫札特也是因為出生在音樂世家、走路都走不穩就摸到鋼琴,才有機會被視為神童,那些看似想當然爾的熱愛,也必然是因之於某一刻的接觸、認識,才恍然了解自己的心意。  

       以上這句話翻成更易懂的意思是:沒接觸過BL,怎麼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呢?

尋找真相,或者說尋找真實


  《利維坦2.0》長兩個半鐘頭左右,看完以後覺得BL根本只是一個媒介,而非重點。故事劇情無法三言兩語帶過,我私下拆成兩個主軸來看:(1)當肉體死去,意識殘存,愛是否延續?(2)人的記憶如此不牢靠,腦中的事實與現實中的真相,究竟孰對孰非?

  若由此脈絡走,主題(1)的想法稱不上新鮮,近年有太多影視討論類似話題。第86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雲端情人》(Her):主角與電腦程式戀愛,此程式已經高端到近乎人的思維模式,能夠觀賞、評論、與人心相通,甚至與現實中的主角(藉由聲音與想像)做愛。另外,英國知名影集《黑鏡》(Black Mirror)第二季第一集〈馬上回來〉(Be Right Back):女主角無法接受丈夫的死亡,藉由朋友推薦下開始一款網路服務,該服務能夠藉由亡者生前留下的資訊、講話方式、聲音音頻,模擬亡者的談吐與女主角對話,甚至透過人造軀殼完全擬態亡者的樣子。  

  《利維坦2.0》如是。名為「四一」的戰士,在牢中死去,其意識被弟弟「袋狼」(楊奇殷飾)以新科技留下,命名為「利維坦」,盼以此姿態讓他繼續與戀人相愛。然而,袋狼卻擅自刪除其中一段記憶──關於哥哥四一竟然愛上了典獄長──怕哥哥的戀人受傷,同時不願意接受哥哥竟也和所有人一樣對他者動心,為了讓大家幸福,因此刪去他與典獄長相愛的記憶。未料,被刪去記憶的利惟坦,程式開始頻頻出錯,袋狼愈是要掩蓋這件事、重複更新記憶,就愈讓整件事情陷入混亂。到最後,沒有人能夠拼出利惟坦腦中刪去的那一塊,眼看就要因此而完全失去他,眾人決定起身尋找缺失的記憶,即便那塊記憶會讓人受傷,他們還是決定將這份缺失補完。  

  刪去的記憶,致使程式的錯誤。此段就是編劇使情節不落窠臼的解套辦法。劇情走向不再落於格局狹窄的愛恨與否,而開展到:我們要選擇讓深愛的人同樣愛自己,或者是讓他真正幸福(是的,這兩者經常不是同一件事)?以及何謂「真實」的記憶?  

  《利維坦2.0》層層解謎,表面提問是在尋找缺失的記憶,實際上卻是在回答上述兩個問題。

  然而這個問題太過龐大,怎麼回答都不盡圓滿。在這裡,出現了一個我十分喜歡的安排──他們選擇讓一名小說家來把結打開。  

  在陷入昏迷、落入回憶中的戰士們,有可能永遠沉睡在記憶之中,唯一解救的辦法就是用「更美好」的記憶將他們喚醒。如果更美好的記憶不存在呢?那麼就把他寫出來吧。於是小說家雅典娜(張念慈飾)將他小說中的故事植入,把人名悉數換成這些戰士。所有人的結局從一變成一百,他們在沉睡之中經歷了各式不同的變數,哪怕在這眾多的可能中只有一個最渴望的結局,也夠美好到將自己拉回現實人生。被喚醒後,那些假的故事已被植入真的記憶裡,百轉千迴的情緒逸散在腦內、體內、心裡,原本所執著的真真假假亦不再重要。

  引述村上春樹的話:「對,你能寫小說這件事,就等於你能和其他星球的人取得聯繫這件事。真的!」(2016;村上春樹《身為職業小說家》)在這單一的時空當中,是故事將時間空間拉長得趨近無限,使所有故事發生在同一個靈魂裡。雖然的確是一個取巧的手段,但的確將纏繞心結打開了。

那麼,這齣戲好嗎? 


    言歸正傳,我試著客觀回答大部分的人最想知道的一個問題:「這齣戲好看嗎?」「這是齣好戲嗎?」我的回答是:很好看。但不是。  

  即便燈光音效張力十足,投影讓人驚豔,可是依舊不能掩蓋許多基本瑕疵,例如(抱歉真的不能否認)有少數演員非常會唱(例如張念慈、沈威年、鮑奕安……)可是也有演員就是唱不好。身為一齣音樂劇,要求演員歌聲同樣好聽應該不算苛刻?此外有太多台詞卡住、螺絲、咬字太快無法聽清楚的部分……。戲劇的劇本元素,拿《利維坦2.0》絕對不能當最佳的範本,也無法理直氣壯的說這是一齣完美的戲。

  但就我主觀立場而言,仍舊非常非常喜歡。

  若要將《利維坦2.0》歸為商業喜劇,應該也沒有太大問題。劇中有不少故意引人發笑的台詞、強烈吸睛的舞蹈(得打岔一下,鮑奕安於劇中的表現實在亮眼,能威武有力,能搔首弄姿,兩者毫不牴觸),歸根究柢,這樣的包裝都是聰明,而且努力的。

  所以,明明知道這些都是假的,是技術、是刻意為之、是編劇與導演掌握了觀眾胃口精心安排的橋段,我還是忍不住在終場的時候哭得不能自己。向離開的人永遠告別,他們不選擇把氣氛弄得陰沉低靡,而是歡騰起舞,在熱鬧嘈雜之中不斷對離開的人說:「你是主角欸!為什麼不過來一起……」、「我們一定還會再見吧!」比起執手無語、囁囁嚅如的場面,這樣浩大、在離別嘶吼的場景更讓我揪心。

  因而想起馬奎斯寫過的一篇文章,說他夢見自己死了,但仍跟朋友有說有笑、吃吃喝喝,最後朋友揮手向他告別,不讓他跟著,說:因為你已經死了啊。終場的處理與馬奎斯的夢境不謀而合,所謂死亡就是「永遠不能再與朋友們為伍。」


因此我說:「看完以後覺得BL只是一個媒介,而非重點。」是故,會有此疑問:「那麼,非得是BL不可嗎?普通的異性戀不可嗎?只因為異性戀普通所以不可以成為媒介嗎?」


不,真要說起來,將男人之間的愛換成異性戀似乎也沒有關係。只是,如此一來有很多東西就會失去了。不如用安妮˙普露(Annie Proulx)短篇小說(同時也是李安改編成電影的)《斷背山 懷俄明州故事集》裡的一段文字來表示:

  傑克說「而且我只說這麼一次。告訴你,我們本來可以過不錯的生活,好得不得了的生活。你卻不願意,恩尼司,結果我們現在只有斷背山。……我不是你。我沒辦法靠高海拔一年幹炮一兩次過活。你對我太重要了,恩尼司,你這個賤貨婊子養大的雜種,要是我知道怎麼戒掉你就好了。」

  宛如冬日溫泉蒸騰而起的大團霧氣,多年未曾出口的言語以及此刻難以出口的話──承認、宣佈、羞慚、愧疚、恐懼──團團包圍住兩人。恩尼司彷彿遭子彈射中心臟,臉色灰白,皺紋深刻,露出苦笑,雙眼緊閉,拳頭緊握,雙腿朝下凹陷,以膝蓋著地。(2006;Annie Proulx《斷背山 懷俄明州故事集》) 

  是的,也許眾生之愛沒有分別,相愛的兩個人是超越性別的存在。但興許只有在兩個男人之間,才能看到這種折斷鋼鐵一般的委屈,似乎要把橋墩融化、階梯輾平的氣勢。是我認為此戲非得用BL的原因。

骯髒的秘密


  最後,劇中有一段貼緊我心的歌詞:「願所有人都能保有骯髒的秘密」。

  此戲每一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秘密,有些乍聽之下無傷大雅,但對當事人來說都是極其難堪──從在房間痛苦的自慰、變裝癖的興趣、甚至到只是被發現本名的小說家……。總是有人把自己的一塊放在闃黑的地方,久了就真以為自己的某部分是黑的。所謂「骯髒」的定義由何而來?並無明確解釋。但這一句聽了莫不叫人雙眼發酸,好像一邊唱就一邊透視了你心底的汙穢。  

  說這戲是在挑戰社會價值?在標新立異?我卻視其為極其溫柔的戲,將外面不願接受的事情擁抱。這裡並不討論同性相愛的是否合乎常理、並不責備個人對所愛的執迷狂熱,雖然知道走出劇場以後,世界依舊存在羞辱、狼狽與無法與之對話的種種,可是至少此時此地創造了一個場所,有人願意試著走進另一顆心,且在這短短一刻內,覺得自己不那麼怪異,也值得被某人信任、深愛以及理解,值得有人走過來對你說:「你的那些秘密,我來替你保護。」●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劇評】BL裡的反身:《利維坦2.0》

本文轉載自 { 流浪 癖。Wanderlust }

文/眉角編輯 劉美妤
圖/ Mondo Wang

記憶等於真實嗎?真實有多少不同的版本?關係有幾種流動的可能?「前叛逆男子」原班底延續上回《新社員》的BL音樂劇製作路線,展開另一次從BL次文化切入的嘗試,這次演出的《利維坦2.0》在各方面都表現了更高的企圖。

不同於《新社員》單純的校園熱血青春故事,《利維坦2.0》的主CP(腐女都看得懂吧)其中之一已是「非人」狀態,而串接的腐女角色從上次的「愛好者」來到這次的「創作者」,敘事涵蓋的次文化範圍在這樣的設定下豐富起來:二次元愛情、偽娘、表特神人、同人小說、開放文本⋯⋯劇中想像與真實界線的模糊,同時也拆解了舞台前的第四道牆,幾乎是直白地對觀眾揭露:這是戲,只是戲,但又有誰能說戲不是真的?被創造、被記憶了的角色們,難道不也是一種真實的存在?

劇中關鍵的人/物「利維坦」正是這樣的存在。Leviathan,聖經中的海怪,在此成為一組令所有角色陷入迷霧的程式語言。它依附在一個小盒子裡,延續著他們的愛人、兄長、夥伴「二四一」的記憶與人格,卻遺失了重要的章節。當這份記憶的斷簡殘篇在電腦裡遇上腐女創作者,它在另一個故事裡復活,它可以被演繹為一百種不同的情節與終局;對官方立場不滿的話就自己去寫同人吧,沒寫完的文人人可以來填坑,但你刪除了情節不代表那些事沒有發生,存在過的事就有存在過的人記得。

創作如此,愛情也是這麼回事。你與他之間可能的終局也許不會發生,主線走到偏了長出分枝,最後分枝走成正果。你以為你的一生必然是他,但沒有必然,二十年後你們相視微笑,手裡各自牽著另一個你們的一生一世,過去的自己像個熟悉的陌生人。每個人生都是煩死人的開放文本。

不夠宅不夠腐不夠鄉民的觀眾可能比較難全面理解這齣戲裡的各種梗,但這無礙於非腐宅鄉觀眾體會劇中玩弄多重結局/身份/記憶的樂趣,幸運的話也可能從此打開腐天眼。《利維坦2.0》節奏大致緊湊明快,少許鋪排稍顯拖沓,一些場景由於其科幻設定,較難在舞台呈現上琢磨細節與清晰的邏輯性,不過整體而言是相當出色的作品,會令人一面覺得好中二,一面覺得感動,好笑,有點萌,有點想打開word檢查一下自己的人生,最後,戲的韻味在記憶片片剝開後浮出。

總覺得《利維坦2.0》的靈感部分來自《新社員》在台灣腐眾間大紅後滿地衍生文同人本的情況,其中的核心思維充分表現了一個創作者自我對話的過程。這麼說吧,《新社員》會讓你好想談戀愛,而《利維坦2.0》會讓你好想寫文;《新社員》是會成為時代的眼淚的那種經典校園BL原創本,而《利維坦2.0》要在前面加上一個post,推翻單一性,解構自身⋯⋯但腐女們請放心,依然萌萌的。



最後一週,購票傳送門:http://ppt.cc/rrYMf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利維坦2.0》設計團隊

今夜演出結束,《利維坦2.0》將進入最後一週衝刺,是的,我們會一路在水源完成19場演出。這是繼前叛逆男子推出《新社員》後,台灣首齣「賽博龐克音樂劇」。以下是這個數位電子科幻場面的強大設計團隊:

蔣韜X劉柏欣X吳修和X李育昇X許杏君X林育全X王昭文

編導、舞監林岱蓉與設計群打造了近未來的原北寺/ BL的虛擬實境,一個關於愛與記憶的故事,誠摯邀請你一起來水源劇場,進入利維坦的記憶核心。以下摘錄自本週觀眾臉書與噗浪留言:

「再拒劇團從《諸神的黃昏》到子團『前叛逆男子』的《利維坦2.0》在談論的一直都是從敘事中奪權的問題,這就是立場。」 -楊景翔演劇團 楊景翔

「......該露的都有露該有的沙幣四也都有看得我這個三個孩子的老爸都心跳加速覺得太刺激了而且蔣韜的音樂玩得超開的感覺比之前的搖滾樂更多發揮,還有幾個part用了北管變成韓流舞曲帥帥.結束時看到身旁眾腐女子們頻頻拭淚,能腐就是福阿!!! 」 -音速死馬、鬼畜少女組鄭各均

「故事背景設定跟駭客任務一樣,分成了Matrix和Zion,一邊是檢索記憶裡的虛擬空間;另一邊就是『被認知出來』的現實世界,而兩邊的世界其實是相通的。」 -噗友 四六( ・ิω・ิ):

「對於熟悉御宅腐文化的人來說,看完《利維坦2.0》是難掩興奮的。 不只是看到攻殼機動隊式的主題被重新探討-人工智慧與認同建構的問題,記憶與權力的問題,賽博龐克式的權力抵抗問題。不只因為看到太空戰士的風格和台灣本土元素的結合。當然也不只是因為看到,對於BL文類愛情符碼的探討又更深入。《利維坦2.0》嘗試在建構屬於自己的台灣御宅腐文化語言!」 -奇異果文創創意總監 劉定綱



更多迴響請至:前叛逆男子The Ex-rebel Lads 前奏就用來對新社員告白吧!

購票請至http://ppt.cc/rrYMf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演出】BL音樂劇第二彈《利維坦2.0》 賽博龐克+電子曲風,挑戰劇場新風貌

「如果有來生,我要成為另一個記憶核心,一隻守護記憶之海的海獸。

                                                                                      那裡儲存各種聲音,儲存每個人的真實。」


攝影:Mondo Wang

由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所成立的前叛逆男子劇團,在2014年推出台灣首齣BL搖滾音樂劇《新社員》之後,於劇場圈以及次文化界掀起一陣波瀾,前所未見的觀眾狂熱以及二創現象,也開拓了劇場的視野以及未來的可能性。睽違兩年,前叛逆男子劇團終於將在11月12日至11月27日於台北水源劇場,推出BL系列音樂劇新作《利維坦2.0》,以近未來為題材,透過賽博龐克Cyber Punk的風格,再度打造新型態的音樂劇。

攝影:Mondo Wang

《利維坦2.0》故事發生在虛擬的時空,這一群曾受過殺手訓練的青年,在離開牢籠之後重逢於原北堂地方。對於逝去親人的不捨,讓他們努力找出遺失的回憶,希望能夠完整重建亡者。這群人以夥伴、兄弟、家人、愛侶的關係交織而成,複雜的網絡和感情,正如同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縮影,愛與忌妒並存。

由2015年兩廳院駐館藝術家簡莉穎編劇、導演黃緣文、音樂總監蔣韜三人再度攜手合作,結合了《新社員》原班設計人馬:燈光設計劉柏欣、舞台設計吳修和,並加入了知名劇場造型設計李育昇、歌唱指導林玟圻、動作設計許杏君、武術指導王昭文等人,透過舞蹈、武術、歌唱的強力集訓,有別於青春校園的《新社員》,打造截然不同的BL音樂劇。演員由石家宇、沈威年、張念慈、高華麗、楊奇殷、鮑奕安擔綱,為了演出已經由4月開始健身重訓,希望更貼近戲中完美的角色外型。

劇中角色分為數字組:209(高華麗飾)、207(石家宇飾),動物組:袋狼(楊奇殷飾)、雲豹(沈威年飾)、渡渡鳥(鮑奕安飾),以及來自原東寺、連結新舊作品的神秘角色雅典娜(張念慈飾)。兩組角色的代號象徵著不同的際遇,彼此卻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透過袋狼對於幸福的執著和想像,串連了所有的故事,他們必須攜手找回缺失的記憶,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但所有的回憶是否都是真實?到最後,只有愛是唯一解。

攝影:Mondo Wang

《利維坦2.0》
演員|石家宇、沈威年、張念慈、高華麗、楊奇殷、鮑奕安 
聲音演出|林文尹、吳言凜、趙逸嵐、黃緣文、簡莉穎、蔣韜 

演出場次共19場 11/12-27 19:00(週一無演出) 11/13、19、20、26、27 14:00 

票價: 單場票1000元、1400、1800、2000(座墊區)、2200元 

製作人|曾彥寧 
導演|黃緣文 
編劇|簡莉穎 
音樂總監|蔣韜 
演員|石家宇、沈威年、張念慈、高華麗、楊奇殷、鮑奕安 
聲音演出|林文尹、吳言凜、趙逸嵐、黃緣文、簡莉穎、蔣韜 
舞臺監督|林岱蓉 
燈光設計|劉柏欣(小四) 
舞臺設計|吳修和 
服裝設計|李育昇 
影像設計|林育全 
動作設計|許杏君 
歌唱指導|林玟圻 
武術指導|王昭文 
宣傳視覺統籌|謝岱汝 
音樂執行|曾韻方 
助理導演|吳言凜 
排練助理|孫自怡 
舞臺設計助理|羅婉瑜 
舞台技術指導|林世信 
舞台技術執行|劉伊婷、謝青鈺、游御鑫、林昕玄、黃詩蘋、王祖苓、李宗運、徐榤 
燈光技術指導|倪長明、楊恩霖 
燈光技術執行|張以沁、陳俞臻、楊雯涵、施宜亘、王玫心 
道具美術製作|有料創意、簡元彬、袁浩程 
服裝管理|林馨 
服裝設計助理|謝東霖、吳定盛、黃盈昇、黃晴怡、呂玲、林子寧、盧子庭 
梳化執行|鄭泰忠、呂啟明、何明諺
武打排助|周昭輝、謝芷盈
執行製作|胡錦華
執行宣傳|涂靜觀 
票務執行|黃慧玲 
影像紀錄|王玫心 
平面設計|何庭安

主辦單位|廣藝基金會、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 
演出單位|前叛逆男子劇團 
贊助單位|台北市文化局、廣達電腦、Tran泉、Optoma奧圖碼 
協力單位|AND、Dimension+ 
本作品為廣藝基金會委託創作|2016 華文原創音樂劇節系列演出


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劇場.閱讀】當我們討論劇場音樂設計──黃思農、蔣韜對談(No.26)

     
        關於做音樂的人到底在幹嘛?在想什麼?
        彷彿把客觀距離擺得比較遠,
        就會有個神秘的力量去把某一個概念變成某一個音樂。

-引自【劇場.閱讀】「不只是配樂」專題系列






❖❖❖



【劇場.閱讀】創刊於2007年,由澳門劇場文化學會出版,是澳門現時唯一定期劇場刊物,旨在與讀者一起「思考劇場,閱讀時代」,2014年度出版的《劇場.閱讀》正式開放讀者訂閱。


台灣免費派發點➹

台北|牯嶺街小劇場、唐山書店
新北市|有河Book、 新北投71園區
花蓮|時光二手書店
高雄|三餘書店
台中|FOROO 咖啡
台南|Masa loft


訂閱詳情請點閱:tinyurl.com/S-paf2014-2016




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渾沌詞典:補遺】線上節目冊

親愛的觀眾,《渾沌詞典:補遺》兩場演出已順利落幕。本次演出節目單採線上發行的方式,詞典總共62頁,內容包括去年台南藝術節《燃燒的頭髮》與這次在蔡瑞月演出的《渾沌詞典:補遺》,每一個演出片段皆是一個詞條,也是當下的我們如何在歷史的暗面摸索,與過去相遇的過程。

除考訂已確定佚失或未編撰段落外,
多數深藏人類集體無意識的真實之語,
皆未能於記憶深海尋得,
詞典的編撰是持續至人類後世的工作,
永無完成書寫之日。

-
《渾沌詞典》

感謝你們每一位的參與,詞典連結如下,歡迎下載:
https://issuu.com/againstagain/doc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公告】《渾沌詞典:永樂座輯》演出取消!

各位觀眾好,預計於本週末演出的《渾沌詞典:永樂座輯》,主辦方永樂座書店在諸多因素考量下決定取消演出!

再拒劇團除在此表達遺憾外,特轉其公告致各位關注本次演出的朋友們,如已購票,可以依循書店官方臉書內文的說明,和永樂座辦理退/換票事宜。也感謝永樂座書店此次的邀演,雖最後結果不盡人意,但我們仍珍惜每一次走進非制式劇場空間的環境演出,同屬經營文化活動、擁有公寓藝文空間也營運多年的劇團,我們了解書店的空間經營在台灣實屬不易。希望大家能對於願意嘗試多元空間營運,並戮力在書店推出劇場活動的永樂座給予更多的包容,並對其之後的演出、講座與活動持續不吝給予支持!

再拒劇團


永樂座原FB公告如下:

【永樂座公告】《渾沌詞典:永樂座輯》演出取消

   致永樂座的書友們

   謝謝大家對於永樂座書店,舉辦此次「文學演讀節」的支持與捧場,但因九月第一週的演出《渾沌詞典:永樂座輯》,目前票房與書店付出的邀演成本仍有所落差,經多日評估營運上的盈虧損益,以及和再拒劇團來回溝通後,決定取消演出。我們想向已經購票支持這場演出的朋友們,說聲抱歉,書店這邊除了會全額退款,還會提出一些補償方案,希望這樣能讓您感受到書店的誠意,也彌補我們對您所造成的諸多不便。

   永樂座書店也要感謝再拒劇團,以及對劇團致上我們的歉意,謝謝再拒劇團當初願意接受我們的邀請,將他們的演出帶到書店裡來,也很抱歉,因為書店第一次舉辦與劇場相關的系列活動,對於活動的宣傳與執行,我們尚有許多需要學習和檢討的地方,也才導致了這個取消演出的決定。感謝再拒劇團對書店的包容,也期待之後若還有機會,可以與劇團有各種形式的合作。

   一場活動的取消,是書店期許自己能走出更長遠的路,然後在那條路上,等我們準備好了,可以再與朋友們碰面。雖然九月第一週的演出取消,但薛美華老師9/9(五)和9/10(六)的《蘑菇記事》偶戲演出,仍持續進行中,這齣戲的票房一樣低迷,但我們還是想衝刺到最後一刻,希望書店在九月初可以與書友們分享的,不是另一篇公告,而是書店裡有戲的一張張相片與觀眾迴響。

    以下是關於購票觀眾的退款及補償方案(書店會再以mail與已購票者聯繫)

    *關於全額退款(您可從方案中擇一)

1.全額退款(由書店這邊匯款至您的帳戶or您親自至書店領取款項)

   2.更換戲票(一張《渾沌詞典》可換取兩張《蘑菇記事》的戲票,場次皆由您自行挑選。)

   *關於補償措施(皆為提供給購票觀眾之補償,無需擇一)
1.書店將致贈一張百元折價券(可抵用書店內所有的消費項目)。
2.您可免費參加一場書店舉辦之讀書會。
3.非會員者,可無條件升等為書店之會員。

   永樂座書店 敬上

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劇評】《渾沌詞典:補遺》

《日曜日式散步者》微型實驗行動Act2-《渾沌詞典:補遺》

本文轉載自Artstalks
展演評論再拒劇團《渾沌詞典:補遺》


文  陳惠湄

悶熱的夏日週末午後,在中山北路巷中的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的木造日式屋舍的庭院草地上,響起了法國作曲家薩悌(Erik Satie, 1866-1925)的著名樂曲Gymnopédies旋律。隨著這耳熟能詳的旋律,全身塗滿白色、穿著米白色洛可可式(Rococo style,或者應該說是「蘿莉塔風格」Lolita fashion)的洋娃娃服裝,秦Kanoko(Hata Kanako)[1] 以誇張的臉部表情,提著一只旅行箱走著、跳著,緩緩地移動進入草地。塗滿白粉的臉孔煞是詭異,她的妝扮與肢體語言就像被絲線操控的洋娃娃;除了場內或坐或站的觀眾之外,這奇異的非日常景象,連欄杆外台泥大樓旁的貨車搬運工人以及路過的行人都看得目不轉睛。

《混沌辭典:補遺》是再拒劇團繼去年仲夏在台南安平樹屋的環境劇場《燃燒的頭髮》演出之後,今年應導演黃亞歷之邀,再次與日本舞踏家秦 Kanoko合作,延伸去年演出的概念所推出的新創作。即將於今年九月在院線上映的《日曜日式散步者 Le Moulin》剛獲得今年台北電影獎最佳編劇、台灣國際紀錄片首獎,這部文學紀錄電影和去年再拒劇團的《燃燒的頭髮》,關注的對象都是1930年代一個由台灣人與日本人所組成的文學團體-「風車詩社」。《【日曜日式散步者】微型實驗行動》是在電影上映前夕所推出的兩齣包含聲音、現場藝術、影像的演出,分別是《ACT 1:立黑吞浪者》,以及這場ACT 2:再拒劇團《渾沌詞典:補遺》。一般來說,知道「風車詩社」的人應該不多,詩的讀者原本就是小眾,而這個幾乎被時代遺忘的詩社更可說是小眾中的小眾。成立於台南的「風車詩社」,從日本的新感覺派(一九二○年代左右在日本興起的現代主義文學運動),接引法國超現實(Surréalism)的源流,意欲掀起一場現代主義革命,卻在時代的變動中被湮沒。「風車詩社」是由日治時期的台灣詩人、隨筆家、新聞記者楊熾昌(1908-1994,筆名水蔭萍)在一九三○年代(約1933年)偕同臺籍文學青年李張瑞(筆名利野倉)、林永修(筆名林修二)、張良典(筆名丘英二),以及日籍青年戶田房子、岸麗子、島元鐵平等6人所組織的文學團體。1933年10月,風車詩社發行了《風車詩誌》《Le Moulin》。楊熾昌被認為是當時詩壇上藝術派的先驅者,卻在一九七○年代末才被「發掘」出來,他的歷史位置也才重新獲得評價。關於楊熾昌在一九三○初成立「風車詩社」倡導超現實主義這一歷史事實,杜國清在〈楊熾昌與風車詩社〉[2]一文中,從當時倡導超現實主義運動的背景、當時台灣詩壇的情況,以及楊熾昌的作品和詩論的特色這三方面說明,並有詳盡的論述。

圖檔提供:再拒劇團 攝影:唐健哲


今天這個演出,從各段落的串連,到物件、詩句、聲音的拼貼,還有影像、語音所產生的意象,令人聯想到「風車詩社」成立當時,成員們所憧憬的藝術流派,例如立體畫派(cubism)、超現實主義等視覺作品的拼貼(collage)手法;而拷問逼供的情節,則意欲呼應當時詩人們對超現實主義的追求,在歷經日治時期後,在國民黨戒嚴年代遭到粗暴打壓對待的情景。演員在桌上堆砌積木等物品,而後隨即倒塌崩跌,這似乎也影射了當時對現代性的追求與全面擁抱「西化」後的幻滅。有別於法國超現實主義者原初的左翼思想,風車詩人們當年以「去政治」、「超現實」為號召,努力堅持「非政治」的主張。黃忠武在《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中,曾對楊熾昌作過這樣的評述:「日據下的台灣文學,充滿著反日的民族情緒與濃厚的政治色彩,在這特殊的環境裡,文學藝術往往受到政治利用與污染,很難維持其純正的面貌,而「風車詩社」卻絲毫不受政治感染或干擾,楊熾昌便是《風車》的靈魂人物。他引起了“超現實主義”,建立了新的文學理想——努力顯現蘊藏在人的內心深處的東西。」[3]但處在那樣的一個時代,風車詩人們很難真正去除政治性。去年《燃燒的頭髮》置入了大量政治事件的影射與控訴,從白色恐怖到美國工廠(「美國無線電工廠」工殤事件的描述),從國際歌到舞踏,剝顯台灣在西方、日本、與中國三重殖民意識之間輾轉反側的處境,有時令人覺得政治事件的加入太過龐雜與突兀,顯得整個演出的脈絡無法連串。今年的演出比起去年來,突兀的、大量的政治事件插入少了許多,演出是順暢而簡潔的。

在日據時代的五十年中,臺灣對西方文化的接觸可說皆透過日本而來,都已經經過日本的「轉譯」,放到臺灣這個環境來,又出現了不同的變化。在演出中放映的幾小段影像與旁白,提到的是日據時期的「臺灣博覽會」(「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是1935年日本政府為了紀念日本統治臺灣四十週年,在臺灣各地所舉辦的博覽會,宣示了當時積極追求「現代化」、以殖民成果展現不遜於歐美列強的日本國力。這個非常大型的「國力展示」,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有許多可以用力批判討論的面向,特別是令人不忍卒睹的人種展示,今天一定會引發眾怒,引發人大加躂伐。如果演出時沒有對這個博覽會提出批判的觀點,而只是如實展現當時的記錄,放在今天這個時點,的確會令人感到十分驚愕。但是一方面也許受制於演出的形式與時間,一方面,也許,經歷了四十年長時間統治之後的人民,在當時所感受到的,或者是在當時的記錄中所容許表現出來的感情,可能僅有「現代」所帶來的令人驚嘆的成果。在記錄片《櫻之聲》中,黃明川導演在許多時候刻意選擇不剪接,如實展示詩人們的臺灣式日語口音或者日常生活狀態;或許,演出時如實展出一些片段,留待觀眾自行思考與反省判斷,也是表演的一個方式也說不定。

圖檔提供:再拒劇團 攝影:唐健哲


再拒劇團的每次演出,音樂、聲響的部份都令人驚艷,例如去年有個段落,在樹屋的某個「房間」中,身著西式禮服的演員,彷彿一場正式音樂會的演出者,在巨樹盤纏在地的粗大枝幹上敲打、撥彈出聲響效果,就如一場電子音聲音樂會,令人印象深刻。而這次的聲音劇場也不遑多讓。在一開始位於室外草地上的演出片段之後,觀眾隨即被引導進到木屋裡,由幾位演員在白板上看似即興地自由粘貼物件,或以閩南語、中文、英文唸出,或在桌上拼貼「風車詩社」詩人們的詩文;配合著電視螢幕放映的記錄片片段所流瀉出的中文、日語、法語,有時是詩句,有時是日記、隨筆式的語句聲音,加上現場演員們演奏不同樂器的聲音,或者以提琴弓、鋸子摩擦物品發出的聲音,以及拼貼、堆疊物品、物品倒塌時所發出的聲響,這些在同一時空交疊的動作,交織成好幾個不同聲部的複音對位(polyphonie)音響效果,十分令人驚艷。在影像、現場的肢體行為之外,令人矚目的是這些豐富又具有許多意涵的聲響。一開始在戶外出現的旋律,是法國作曲家薩悌(Erik Satie, 1866-1925)的Gymnopédies,原本為鋼琴獨奏所寫的組曲(共有三首)中的第一首〈緩慢而痛苦的〉(Lent et douloureux),現今已傳遍全世界各地的大街小巷;或許不一定認識這位作曲家或這首樂曲,但是沒聽過這旋律的人,應該是少之又少。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西歐音樂界籠罩在德國音樂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音樂風潮之中,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這些法國音樂家在深受華格納音樂影響的同時,也急欲擺脫華格納無所不在的巨大陰影,最後,以德布西為首的法國音樂家們終於發展出自己的音樂語言,也引領當時的歐洲音樂邁向一個嶄新的方向。雖然薩悌也許不若德布西、拉威爾一般為大眾所知,但是拉威爾曾說過,當時鮮少有人不受薩悌的影響,因為薩悌為當時的音樂家們指出了一個新的可能性。創作於薩悌青年時期的這組《金諾佩第》組曲,以其不斷反覆出現在幾乎包含音樂所有組成面向(節奏、旋律、音型、和弦、音域等)的頑固(ostinato)用法,以及在結束時將和弦最上方的旋律聲部導音半音上行改成全音進行的做法,執拗地宣示了與建立在動機發展、固有曲式結構、調性系統的日爾曼音樂傳統的強勢影響力背道而馳的做法。如果德布西被視為開啓現代音樂(Modern Music)的導師[4],那麼,薩悌可說是站在學院派門外向現代主義發出訕笑的一位異議份子。

緊接在薩悌的音樂之後所聽到的一首旋律,是卓別林(Charlie Chaplin, 1889-1977)的電影《摩登時代》(Modern Times, 1936)中的歌曲Titina。當天所聽到的版本,據筆者猜測,應該是日本歌手生田恵子kuta Keiko, 19287-1995)所唱的Tokyou Titina(此日語版音源搜尋不易,可在此網頁聆聽:http://pleer.net/en/search?q=artist%3AKeiko+Ikuta)。片中,勞動者喪失了個人的尊嚴與價值,變成了機械的一部份,《摩登時代》強烈批判嘲諷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與機械化帶來的「文明」社會,而在這卓別林的最後一部默片中,卻可聽到作為配樂的、由卓別林自己演唱的這首歌曲。這個音樂後來在日本被改編成各種不同版本,在商業廣告中使用,可說是一種頗為特別的現象。

無論是去年在樹屋的演出,或者是今年的演出,都以秦Kanoko開始,也以她來結束。去年《燃燒的頭髮》的開場,在大雨傾盆的台南安平樹屋中,蚊子猖狂到連噴滿了防蚊液都無法防止牠們鑽進雨衣裡,而秦Kanoko卻可以無視於雨滴和蚊子,逕自優雅地穿著紅色旗袍靜靜地躺著,一動也不動,著實令人驚異佩服。結尾時,觀眾在遠遠的看台上,看著她裸身倒垂貼附在樹身上,然後拖曳著一個紅氣球,在池畔狂舞,不時跌入水中,令人驚心動魄。而今年的結尾,仍然有著紅色氣球,只不過這次她手拿著,緩緩慢動作奔跑,再將紅氣球放走,顯示出一種浪漫的氛圍。秦Kanoko每次的出現,或動或靜,總是令人無法移開視線。身塗白粉、奇裝異服的舞者在舞台上暴烈吶喊,並配合扭曲變形的肢體語言,呈現一幅幾近原始的畫面,大略就是日本舞踏予人的印象。即使歷經半個世紀的發展,日本舞踏已從原先被日本政府打壓的地下劇場活動,晉身為日本政府不斷透過文化外交途徑傾銷他國,藉以代表日本當代藝術的表演,並在世界各國收到矚目。但多元發展的結果,許多自稱為舞踏的團體,舞姿漸形美化,早已脫離了舞踏原初的美學思考和運動概念[5]。但是,秦Kanoko仍謹守著她與土方巽(Hijikata Tatsumi, 1928-1986,日本著名的舞蹈家、編舞家、演員與導演)以及日本舞踏源頭的關係,堅持經由舞踏來從事左翼的文化抵抗運動。在她的舞踏中經常有裸露乳房的表現,這次一開場的洋娃娃服裝中也將乳房半裸露,這是迥異於舞踏視裸露的肉身為「物」的概念;她以自己具有女性性徵的身體,超越舞踏的父權體系,展現她特有的女性身體經驗[6]。就如同陳宜君在她的論文中所寫的,秦Kanoko自詡為「亞細亞巴洛克」,這顆扭曲、艷俗、怪誕而美麗的珍珠,抱擁著造成她內在劇痛的沙粒或異物,涵養出珠身神秘詭譎的光芒,在資本主義社會最邊緣的陰暗角落,隱現一抹照見歷史記憶的幽暗靈光[7]


圖檔提供:再拒劇團 攝影:唐健哲


去年台南安平樹屋演出時的《燃燒的頭髮》在正式演出前,觀眾會先經過第一個樹屋,在那兒佇留片刻;「薔薇蜥」、「暈眩」、「失敗」、「女屍」、「散佚」等,將演出段落的發想以關鍵詞的方式做一陳列,同時也提點觀眾可能的觀賞角度,「渾沌‧詞典」即是開場前的文件展。而今年的演出,再拒劇團將節目單以線上發行的方式,在劇團的臉書上發行了《渾沌詞典:補遺》詞典,將每一個演出片段做成一個詞條,堪稱是非常具有創意的方式[8]

在《日曜日式散步者 Le Moulin》即將上映之前,有這兩場演出,除了引發對作為記錄片對象的「風車詩社」的好奇心與興趣之外,也更加期待電影的上映。筆者任意聯想,在農曆七月舉行的這些活動,就像是某種招魂儀式一樣:喚回記憶、喚回歷史片段。期望曾經在這個土地的歷史上所發生的這些事件、活動,這些熾熱燃燒過的靈魂,都將不會被遺忘。




[1] 日本舞踏家秦Kanoko自1998年首度訪台後,與台灣結下不解之緣,不但移居臺灣,在臺灣與沖繩之間來回居住,也在台灣發表多支舞踏作品。2005年更在台灣創立台灣「黃蝶南天舞踏團」,藉其移民經驗,以舞蹈為媒介,和台灣社會產生跨文化的深度對話。
[2] 杜國清。〈楊熾昌與風車詩社〉。《臺灣文學與世華文學》。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現代主義文學論叢16。2015年10月。
[3] 黃忠武。《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1980年初版。
[4] Paul, Griffiths. Modern Music- A concise History from Debussy to Boulez.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78/1994. p. 7.
[5] 參考陳宜君著。《飛遷南國的黃色蝴蝶――日本舞踏家秦Kanoko來台創作十年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理論研究所,2010。頁95。
[6] 陳宜君。2010。頁80。
[7] 陳宜君。2010。頁96。
[8]再拒劇團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against.again.troupe#


《渾沌詞典:補遺》詞典聯結:
https://issuu.com/againstagain/doc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25881087%2F38071239



2016年8月2日 星期二

2015 【燃燒的頭髮:為了詩的祭典】安平樹屋演出精華


2015

【燃燒的頭髮:為了詩的祭典】

風車詩社首部曲
@台南安平樹屋
闇黑的精神之焱
佳評如潮




這也是再拒為所有反叛的魂魄招魂,一場賡續紙上未盡革命的藝術全面起義,讓失語者發聲,再一次揮舞碎裂的旗幟,再一次拒絕,並再一次指出拒絕的是什麼。 
                                                                                                          - 導演/詩人 鴻鴻
近代亞洲的故事,對「我們」而言,從來不曾出土⋯⋯
就像從泥濘中爬出來的屍身,我們還在暗黑的歷史泥淖之下,在帝國規畫的時間與空間之中。
                                                                                                            - 策展人 龔卓軍
超現實主義是否就是失敗主義?逃避主義?《風車》詩刋的失敗⋯⋯無視眾聲喧嘩的現實,時代的召喚,沉溺在不道德的異境裡。
                                                                                                               - 觀眾 黃浩瀚
鬆開的語言是詩,如果歷史不是由權勢者所書寫⋯⋯這些零碎、殘簡、未完成的生命之火,會不會有機會從灰燼裡燃起,重新向我們歌唱⋯⋯
                                                                                                                  - 觀眾 阿冠



2016

【渾沌詞典:補遺】
Dictionary of Chaos:Addendum

風車詩社二部曲@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日曜日式散步者微型實驗行動ACT2

八月中旬即將推出的【渾沌詞典:補遺】是再拒劇團應今年台北電影獎最佳編劇、台灣國際紀錄片首獎導演黃亞歷之邀,再一次以台灣日治時代首次引入超現實主義思想的文學社團──風車詩社為題,聯袂日本舞踏家秦Kanoko的合作演出。這是結束於去年仲夏在台南安平樹屋風雨與濟的環境劇場演出之後,劇團延伸前作概念的全新創作。


時隔一年,迥異於安平樹屋的黃泉出土,詩之祭典,本次結合舞踏、聲音劇場與行為藝術的補遺展演,我們在「風車詩社」做為歷史文本的基底下,延伸凝視的視線,於台灣早期留日舞蹈家蔡瑞月女士生前主持的舞蹈研究社(原日治時期文官宿舍),同是白色恐怖受害者的台灣現代舞先驅,疊合了風車詩人的生命際遇,孿生平行宇宙之電光石火。

再一次敬邀諸眾,前至觀賞風車詩社二部曲。


出                  演 |秦Kanoko、黃思農、黃緣文、蔣韜、          黃亭瑋、關曉祺
技術統籌/燈光 |劉柏欣
影 像 素 材 |黃亞歷
製     作 |黃亭瑋、關曉祺
演 出 記 錄 |唐健哲


地 點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日 期 |2016.8.20-8.21. 14:30

購票請至兩廳院售票|http://goo.gl/LdelZz






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再拒劇團第20號作品【渾沌詞典:補遺】


再拒劇團第20號作品【渾沌詞典:補遺】

Dictionary of Chaos : Addendum


Kanoko 黃思農 黃緣文 蔣韜
舞踏|聲音劇場|行為
超現實的白晝遊戲


                 墓石,自會成為歷史吧
                                                                                              ──〈戀歌〉,水蔭萍1938


本次演出以台灣日治時代首次引入超現實主義思想的文學社團──風車詩社為題,由再拒劇團創作團隊聯袂日本舞踏家秦Kanoko合作演出。浸淫詩人30年代在日本殖民下,因受到歐洲前衛文藝思潮所燃燒的頭髮,暝思著何種超現實的白晝遊戲;以及橫跨戰後歷經二二八與白色恐怖,在散佚的殘簡中,辨讀這早夭的青春墓石。


置身臺北藝文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原日治時期文官宿舍),【渾沌詞典】創作群藉由拾遺、斷章、重新粘黏、演奏風車詩文與跨時空歷史碎片,以超現實的物件意象、多重官能的交感樂章,增添新生詞條,尋找當代的我們與上世紀初台灣前衛派藝術家對話的路徑。


    出                  演 |秦Kanoko、黃思農、黃緣文、蔣韜、黃亭瑋、關曉祺
    技術統籌/燈光|劉柏欣
    影 像       素 材 |黃亞歷
    製                  作 |黃亭瑋、關曉祺
    演 出       記 錄 |唐健哲
    
    地                 點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北市中山北路二段48巷10號)
    日                 期 |2016.8.20-8.21. 14:30
    票                 價 |600元(自由入座)

   ★ 現正燃燒熱售中,購票請至兩廳院售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