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attachments#8》

在台北的朋友可能有看過在再拒劇團很長的名字劇展(編按:《接下來,是一些些消亡(包括我自己的)》)演出的第5號作品-《退潮下午》或是在第一屆超親密小戲節的第2號作品《here she is- 張明》,現在是第8號作品了,很期待還有好多沒有發生過的。如果可以,12/12下午三點半和12/15下午兩點半請來參與我們僅僅兩場的演出,河童一如往常地不會在台上,蔣韜帶著新入手鍵盤現場配樂;如果時間撞不上,那就來展場晃晃吧,可以看見過往四個作品的錄像,和其他展區的美好年代,到下週日就結束了喔!錯過了就錯過了喔,你知道我很不會重覆我自己。- 曾彥婷/蔣韜


《attachments#8》為曾彥婷自2010年開始創作的裝置展演系列第八號作品,此一系列作品皆以頹壞的起居空間與真實的生活物件描摹一個獨身女子的外在世界,同時以具象的事件及物件外顯她的內在世界。此次將營造出一個私人的角落,由原本巨大哀傷籠罩的房間,經由挖掘埋藏在其中細碎微小的美好,希望之光將破土而出,從角落兀自照耀著一切。

《attachments系列》使用「現成物件」(found object)為主要素材,這些多數是日常生活的產物,它們隨處可見,但在它們脫離了生活以及原先預設的功能而被擺放在舞台上時,物件仍然是物件本身,然而這一刻,物件也不僅僅是它們自己。劇場這樣的一個場域創造了所謂的「複象」(doubling phenomenon),讓假扮的動作變成戲劇裡的真實,也讓真實發生的事件變成一場刻意的表演。

裝置及演出均無演員,唯一的戲劇動作為空間中大量的絲線如同懸絲偶一般接附在每一物件之上,創作者在遠端操控著物件的動作,彷彿獨身女子就坐在自己的房間中,試著衣服喝著紅酒,只是她並沒有現身,我們看見的絲線牽動是她糾結於其中的意念。

◎表演場次:
12/12(四)15:30-16:00
12/15(日)14:30-15:00

◎表演地點:4號倉庫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劇評】男人與男孩《我在這I’m here》



團體:再拒劇團
時間:2013/11/23 14:30
地點:台北市madL2 文化空間

文 薛西(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事情總是關於傷害,空間猶如冷冽無光的地下室,鐵鍊的拖地聲直直地刮過地面,貓咪的叫喚,微露著溫暖與希望,也有無人陪伴的殘酷之意;大稻埕在門外熱鬧著,人來人往的市井之聲反向給了這個戲劇空間「世界內/外」的襯托。

觀眾和演員,喔,或說是觀眾與一個男人以及一個男孩被困在狹小的房間裡,男人與男孩是綁匪與人質的關係,同時具有也不僅止於如此的關係。在這一小時裡,敘事的發展是從男人本來「絕對的惡」,逐步向到「惡的心理內在平面」揭開。讓人感受到取材自真實事件的編導薛儁豪,懷抱著拒絕簡化的理解心態進入這則距離此地遙遠的新聞,不把惡人壓成扁平的形象,氣氛與故事的內容也與編導今年八月在公寓聯展(同樣由再拒劇團主辦)自任編導演的〈我想跟你說〉有著類似之處,意圖通過表演者、空間與聲響組構一個有關創傷、記憶、暴力的文本,讓這個理路簡單的故事,發出深刻的涵義。

結果是「不及」了。一旦「不及」,「表演者-空間-聲響」的構造便自我解消,牽一髮而動全身。

表演者。男人與男孩的狀態僅顯露於(外在的)表情,綁匪說話的時候我看到他的表情凶狠、痛苦或哀傷,但我並沒有感受到他表情裡意欲述說的那些,或說,他究竟是用什麼狀態在說著那些的呢?男孩的表演狀態則進入另一個自我的狀態,用力地刻劃情緒以避免「我不在這」,不過越是用力越是顧及不了「變成一個男孩」的扮演。

空間。要在與觀者這麼近的空間調度頻繁的換場,是危險的。越近的距離,表演者與場面調度越需要能量與精準,否則很容易就在無形之中,效果逐漸解離。再者,有些換場是否必要?抑或是為了製造意象、畫面而調度?於此反問,如果有些場景連續地接起,是否就做不出要有的意象、畫面?極近的距離,冷冽的文本,加上表演狀態的解離,演出於是因為頻繁換場導致更加碎裂。

聲響。屋外的大稻埕市井雖然幫助了戲劇空間的劃定,但也造成另一種干擾。蔣韜的音樂一向具有聲音裝置的美感,無處不在,不可預期,每每與空間形成獨特的對話;但若把「門外的市井之聲」容納進來一起想(編導自始至終有沒有這樣的意圖我並不知道,談論這一點比較不是批評,而是提問),戲劇空間裡的聲響是否能和市井之聲產生更好的協調?包括音量與聲音類型之間的諧和、選擇與運用等等都是。

從〈我想跟你說〉到《我在這I’m here》,編導薛儁豪展現了他對「表演者-空間-聲響」的興趣及敏感,這是他的作品的可能性所在。只是,前者的規格尚小,創作者一人即可掌握;跨越到後者,所面臨的種種缺憾,就希望他能在下一次加倍奉還了。

(轉載自表演藝術評論台

【劇評】監禁裡的傷廢、暴力與創傷

《我在這.../I'm here》|攝影 白志仁 2013


「再拒劇團《我在這…/I'm here》是關於一個男人、男人和一隻貓的故事,他不是一個對於單一事件的敘事文本,而是對於一種受害與加害的關係流轉。」

——薛儁豪


再拒劇團《我在這…/I'm here》是關於一個男人、男孩和一隻貓的故事。全劇開頭前以一個被鐵鏈綁住的長髮男子為主要的氛圍營造,透過非線性的敘事來建立故事背景和角色。導演運用視覺、聽覺上的不適感來表達劇中滿溢的恐懼、無助,以最直接的方式刺激觀眾思考在牢籠裡人性發揮的極致。以下我會就幾點來談:一、監禁裡的傷廢、暴力與創傷。二、貓的意象。

一、   監禁裡的傷廢、暴力與創傷

當一個人整日處在一種昏暗無天日、沒有身體自主權的狀態下,什麼是我們最直觀、最純粹的感覺?絕望。而這股絕望有兩種負面的極致表現:加害與自殘。這兩者並不衝突,甚至可以說是並行的好兄弟。當一個人在加害他人時,同時也殘害了自己心中的一塊。劇中的兩個角色,暫且稱作男人(杜逸凡飾)與男孩(李澤飾),代表加害與受害者,也是體現暴力與創傷的個體。此劇以一個男孩被鐵鏈綁在牆角作為觀眾進劇場時第一眼能看見的景象,由此我們可以釐清角色,有一個受害者,也是我稱之為男孩的角色。開演時,男人翻箱倒櫃的在尋找東西,最後找到了貓,透過他的表情,我們可以釐清第二個角色:加害者。以上的加害者與受害者並非固定不動,而是關係的流轉。

先談第一種關係,也就是男人加害、男孩受害的情況。這是比較顯性的狀態,在劇中我們看到一些明顯的例子:男人買食物回家、將男孩從鐵鏈中釋放並且叮囑他不要亂跑的時刻;男人喝醉酒回家,和男孩發生性行為的時刻⋯這些都是他直接的加害表現。但有趣的一點是,男人在劇中提到他曾經在某一天被一個男人帶走,發生了性行為,事後那帶走他的男人送了他一隻貓;他的同學也有一隻很可愛的貓⋯由此可見,男人也曾是個受害者,曾處於監禁的空間裡,遭遇到暴力、創傷,不是唯一、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受害者轉變為加害者,層層傳遞下去、一層一層更加劇烈地加諸在別人身上,這是絕望後的加害表現。而我們也可以猜想,男孩在遭遇到這樣子一個受害的過程裡,他也可能轉換成加害者,繼續地開發更多地受害者。

而第二種關係,是男孩加害、男人受害的情況。這是比較隱性、內心的狀態,從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男人在結束跟男孩的性行為的時候,他感到無比的內疚,最後點起火,兩人一起取暖,甚至透過鐵鏈當作童年時自身缺乏的遊戲道具,兩人快樂地玩在一塊。我們可以發現男孩其實是男人自己的童年縮影,當然這也包含其中的陰暗經驗,於是在男人對男孩的表現行為當中,我們可以讀到許多愛、憐、同情的情緒,然而這些情緒卻又轉換為憤怒,透過言語、行為的暴力來掩飾自己的傷痕。

在被監禁的期間,還有另外一個情緒會被放大:寂寞。因為寂寞,我們把自身的感情、掛念投射到其他的事物上面;因為寂寞,我們會在腦海中浮現出曾經幸福的時光,但隨時間的流逝,記憶也漸模糊。而在這巨大寂寞下,我們還是只能加害於他人,因為沒有別的選擇,除了加害、還有自殘。

男人與男孩是在被監禁狀態下的傷廢者,遭受創傷、暴力甚至是巨大的孤寂,轉換成無限輪迴的再暴力、再創傷甚至是孤寂後的空虛寧靜,如此不斷循環、不斷增疊,不停止,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後。

二、   貓的意象

「貓」在本劇裡面是一個很重要的象徵,他代表小男孩。導演在處理貓這個意象的時候是採取一個比較隱藏的方式來呈現,也因為這種呈現的方式,我們對於「貓」這個意象可以有更多面的想像空間。劇中提到:貓喜歡別人摸他靠近屁股的地方,但僅限熟人。這是一個性慾的象徵,也是親密的象徵。然而被監禁、綁架的孩子,在如此私密的防線被突破、攻佔的同時,也在他們心中留下創傷。

「貓」同時也可以代表一個人的慰藉,當自身受傷、寂寞時,想找個人傾訴,貓就會出現。如劇中男孩哭喊著貓咪呢、開頭時男人在找貓的舉動,代表的都是一個人所需要的安慰,在巨大的寂寞中所需要的感情投射,可能是害怕、也是無助。

觀賞再拒劇團《我在這…/I'm here》的時候,我想到了莎拉肯恩(Sarah Kane),將暴力、慾望、黑暗的畫面不經美化、完整地呈現在觀眾眼前,是最真實的人生、某一部份也是我們不願、不敢面對的人性。總體而言,再拒劇團《我在這…/I'm here》是一個相當精彩的演出,但美中不足的是,角色性格及角色關係要到此劇進行到約一半的時候才能夠完全確立,而又因為非線性的敘事手法,加上一點夢境、現實的轉換,再加上戲的篇幅較短,容易導致觀眾還沒進入到戲裡,演出就結束了。若能提早將角色確立,放大其中存在的孤寂、傷廢感,我們能感受到的第一情緒可能會更明確。

|演出時間
2013/11/28-11/30 19:30、11/30-12/1 14:30

|演出地點
mad L 2文化空間(台北市迪化街一段46巷18弄4號)

文 成蹊。Quentin
(轉載自成蹊同志藝術雜誌

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劇評】為了贖回時間,讓我們再想想故事的另一面──再拒劇團《我在這… / I'm here》

張貼者: [2013 特約評論人] 薄光, 2013年12月01日 21時51分

場次:2013年11月22日 19:30
地點:台北市大稻埕madL2文化空間
演出:薛儁豪導演;演員:杜逸帆、李澤;美術統籌:曾彥婷;聲響統籌:蔣韜

       走進位於大稻埕迪化街巷子裏的mad L2空間,曾彥婷在極小的一樓房舍當中裝置的演出空間讓我想起法國小劇場先鋒安端(André Antoine, 1858-1943)的「自由劇場」:在木造狹小空間中裝置逼近當代生活的細節、物件,精準描述、探討當代人和環境之間的問題。我們像是走進迪化街某個倉庫,等待窺視暴行的上演。舞台左側邊緣是一扇關起的窗,一架木梯檔住這道窗。桌椅位於舞台左側,後面則是陳列雜物的置物架。舞台右側則是另一個置物架,堆著繩索、黃色橡膠水管等等的雜物。在空間深處垂著長髮的男孩(李澤飾)在觀眾入場之前已經高舉雙臂被吊掛在後牆。

      雜亂紛陳的物件使得眼前的空間成為無法判斷功能、位址的隱匿空間。觀眾與男孩被困在這個空間當中,通過等待,存在的意義一點一點被稀釋在時間當中。直到綁架者男人(杜逸帆飾)的夢囈侵入這段留白的時間。他出現在封閉的窗前,一道昏黃的光線照著他的臉龐。這樣超現實的靜止畫面突出於背後昏暗的空間。他突著失神的雙眼,獨白記憶中某個創傷場景:下雨的夜晚,窗外有貓在哭…。

      男人出現了,但是他「不在這裏」,他被囚禁在過往的創傷記憶當中。相對地,我們可以意識到,男孩的生命時間隨著男人的夢囈漸漸被剝奪掉了。在「囚禁」這個特殊的存有—時間形式當中,被綁架的男孩被迫和毫無共同生命記憶的綁架者發展出相互關係。他深深地被囚禁在男人不斷重複的創傷記憶當中,成為他的玩偶,不斷通過扮演、遊戲與暴力重演曾經的創傷記憶;而男孩終將在被剝奪的時間中,一點一點地遠離自己曾有的生命記憶,來到絕望的邊緣。

      囚禁與記憶兩個悖反的時間向度也就決定了「被偷走的人生」當中充滿張力的內在過程。而這也是這齣戲可能處理的時間層次。就整體結構而言,導演以蒙太奇式的場面調度切換在寫實場景和心理狀態之間。但縱觀全劇,編導設計的敘事結構卻遺漏了兩人截然不同的生命軌跡而造成的映照與深層衝突。

      白光中,我們可以聽見音效傳來鄰居家的電視聲響,摻雜從巷弄傳來路人交談、貨車進出上下貨的聲響。男人拎著食物回到密閉空間,放下男孩讓他可以進食。在男人出門後,囚禁狀態中的自由反而來到真正顯露出男孩心中恐怖的時間。面對不可能獲得的未來,多重身份與幻想應該交映出男孩充滿裂隙的內在狀態。但導演和演員卻輕易放過這個關乎存在的命題,僅僅發展出偶發、缺乏生命軌跡的瑣碎動作來填滿這段無聊的時間。男孩不耐煩地甩開日復一日相同的饅頭,坐在角落學唐老鴨說話,拖起鐵鍊排出格子玩起跳格子的遊戲。他最後藉由扮演,躲入自己的幻想當中,想像自己開著跑車去看場電影,甚至扮演起囚禁者的角色。

      為什麼他要扮演?扮演可以帶他去哪個世界?除了殺時間的動作,我們幾乎看不見根植於角色記憶的內在脈動得到充分的發展。對一個和生命記憶失去聯繫的人來說,無聊可能是和自己搏鬥的關鍵時刻。為了拯救自己免於全然沉入無路可出的虛無,男孩可能迫切需要去做些什麼?追溯怎樣的記憶,並且藉由某些行動來演現這些記憶,藉以贖回被剝奪的生命,確認自己的存在?如此,藉由一個故事線,讓觀眾看見相對於囚禁和莫名的暴力,強大的贖回生命的渴望。這些細節都可以讓男孩的創傷得到更深切、具體的內涵,也因此延展出觀看這個事件更全面的觀點。

      整體看來,以上問題似乎都不在導與演的詮釋的目標當中;他們朝向另一個時間向度,著重這兩個靈魂的接觸和關係發展。當男人再次來到男孩面前,在昏暗紅色燈光下,他那空洞的眼神喚起他的創傷記憶。我們讀到,這原來是另一個先前遭到綁架而受創的靈魂重複著自己的創傷記憶,終將把自己的創傷記憶強加到男孩身上。男人強迫男孩扮演他的玩伴 / 性玩具。他在黑暗中拿著手電筒,逼視男孩赤裸的上半身軀體,終至把他撲倒在地,激烈地把手電筒塞進他的嘴裏。

      然而,當我們無法從男孩的生命厚度反觀這個事件,暴力場面也就只是為了呈現暴力而做這件事。當性侵、暴力、痛楚成為公眾觀看、議論的場面,創作團隊真的可以假裝它能不承載任何陳述,僅僅是「享受處於苦難時所得到的感官」(引自節目單,李澤的話)?在暴力與痛楚的即刻感受背後,如何循著強而有力的生命軌跡去理解兩人的掙扎和喪失,可能是創作團隊仍未回答卻不可逃避的問題。男人的記憶很快地主導了戲的走向。兩人通過敘述和簡單的接觸即興、鏡映般的對位動作、撫觸,發展出循環、對映、陪伴的相互關係,暗示兩人在重複發生的暴行底下,難以逃離創傷記憶的困限狀態。

      但這樣的陪伴毋寧是地獄?為了贖回時間,讓我們再想想故事的另一面。當整齣戲對這個事件的審視少了受害者贖回記憶的視線,我們可能要回過頭來釐清,面對這個事件,編導的問題意識究竟是把它當作暴行加以審視,抑或是略過衝突而選擇感傷(sentiments),提出曖昧不明的和解?在戲的尾聲,當輕搖滾樂音流出(若我誤聽了,請糾正我),不免教人要擔心地摸摸口袋,確認我們審視、理解暴行的感受力與清醒。如宋塔格所陳,「憐憫是種不穩定的情感。它需要被轉譯成行動,否則它就消亡了。重點是面對已被喚起的感覺和已被傳遞的知識,我們能做些什麼」[1]。我們甚至更期待,除了在人物內在狀態—情感上做文章,這齣戲可以對正以各種細緻的技術發生在當代社會生活的「剝奪」提出更深刻的討論──如此,我們將面對真正難以溝通的問題?

      去看再拒的戲,總是會對他們面對實驗的開放感到振奮。我想到2012年再拒10年之際推出的《接下來,是一些消亡》聯展。年輕的創作團隊穿梭在台北市南端捷運站的巷弄間,尋覓城市生活的縫隙,然後藉由表演 / 行為、空間裝置、聲響裝置、甚至是表演空間的延伸,讓私密的哀悼與紀念物緩緩滋長。這些實驗與漫遊使得再拒的演出總是充滿生產性的表演過程。「再拒」標誌著當代台北劇場文化當中的疏異性(strangeness ──若用宋塔格的說就是異域性[other-worldliness]),而這種疏異距離也就是生產批判意識之所在。儘管當代台北的社會—文化有太多議題強迫性地吸引劇場去議論、去媚俗,再拒仍然藉由複合形式與媒材(物件、空間、聲音、身體、寂靜),一點一點滋長表演過程的自主性。面對《我在這》這個製作,再拒承擔了不同以往的議題與形式。導演帶著擅長創造沉默的創作團隊面對著值得深思的嘗試,也來到「說故事」的關卡。除了讓物件和感性自己說話,是否考量構思敘事結構,透析出暴行與痛楚底下的生命軌跡,同時在我們的社會語境當中顯影這個議題與必需的關心?

[1] “Compassion is an unstable emotion. It needs to be translated into action, or it withers. The question of what to do with the feelings that have been aroused, the knowledge that has been communicated.” (Susan Sontag. 2003.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New York: Picador.)


(轉載自ARTALKS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報導】劇碼取材社會事件 「再拒 」演出受暴兒內心世界



政大大學報【記者李羿儒台北報導】2013.11.28

  「你能想像18年都活在暗無天日的空間裡嗎?」「再拒劇團」21至24日於madL2文化空間演出《我在這……/I'm here》,劇情發想自美國一樁長達18年的綁架案。領觀眾進入受害者的內心世界,正視每天與我們共存的暴力。

 導演薛儁豪表示,創作靈感源自真實事件中被綁架女孩潔西杜芭所寫的《被偷走的人生》。他說,這種類似的事件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為這些常出現在報紙或新聞中的事件做些貢獻,因為「沉默才是最可怕的暴力」。
  
 舞台布置成簡陋的居住空間,沒有窗戶、廁所、床,只有粗細不同的鐵鍊掛在牆上,唯一能對外聯繫的門緊閉著。昏暗的燈光營造孤寂的氛圍,男孩雙手被牆上的鐵鍊綁住,虛弱地倚靠在牆邊,失去意識的垂死狀為此劇拉開序幕。
  
 劇中男孩來回踱步、發狂似地敲打牆壁,拼命想找到逃出去的方法,甚至重複叫嚷「我想要大便」、「我要大在褲子上了」,希望男人放他出去,但回應他的卻是無止盡的毆打、斥責與強暴。
  
 飾演男孩的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學生李澤提到,可能有些人覺得暴力離他們很遙遠,常因不了解而任意批判它,因此希望能藉此劇讓觀眾了解暴力的全貌,感受它背後的故事。
  
 薛儁豪表示,為了屏除性別、弱勢與受虐的直接關係,選擇男孩取代真實事件中女孩的角色。他補充,盼觀眾在看劇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受害者的處境,並思考如何面對必然存在的暴力。
  
 劇組選用狹窄的舞台,製造男孩被囚禁的場景。觀眾陳紀嫣表示,當男人為了尋找男孩,拖著鐵鍊走下台,腳步蹣跚地在觀眾席附近徘徊,鬼魅般不停碎念「你在哪裡」時,讓她體會到男孩心裡的恐懼。


(轉載自政大大學報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迴響】再拒劇團《我在這》-在被偷走的人生中,創造自己卑微的存活空間





 文/賈亦珍

地下室的一隅,男子被鐵鏈綑綁著,燈光昏暗,老舊的燈泡閃爍不定,更添詭異陰森,再拒劇團的新戲《我在這》觀眾一入場就陷身於一個讓人起雞皮疙瘩的場景裡。

這戲說的是個綁架事件,一個從國中就被綁,綁了18年的人,在這個小地下室空間中與世隔絕的生活。


孤獨是一種無盡的折磨,如果還伴隨著隨機而出現的暴虐對待,孤獨更是一種無盡的恐懼,隨時隨地怕著那扇門走進一個人,會對你施暴。

但孤獨也能馴化一個人,當他孤獨到快瘋掉了時(或許真的瘋掉了),他反而希望那扇門能快點打開,那個人能快點回來,有個人陪,不管是誰來陪,不管陪的代價是什麼,是人都好。




這是一齣虛虛實實併存的戲,只聞聲不見影的貓咪、施暴者一轉身被成被害者,一個人變成兩個人又變回一個人,有點像電影《全面啟動》那樣,每個場景代表一層的夢,穿梭在不同層的夢中,就有不同的故事及角色,等到結束才恍然大悟,我們都在導演的層層夢境裡走了一遭。




老實說,前10分鐘我覺得這戲好爛,到底在演什麼,看完全戲,覺得,還挺有意思的,有點費神,要點耐性,但挺有意思的。

(轉載自夯仔外ㄟ人愛看戲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劇評】再拒劇團:我在這 I'm here...


文/JimmyBlanca

時間:2013.11.22 7:30PM
名稱:再拒劇團 我在這 I'm here...
地點:mad L2 文化空間

隱身在迪化街巷弄的 mad L2 文化空間,非常適合再拒這次的演出 (就是個囚禁現場咩 XD)。老舊的房子一樓,天花板盡是露出的一根根木頭樑柱;左舞台有個分不清楚是場地原有的、還是演出道具的老舊木櫃;右舞台則有一桌一椅,還有可攀爬向上的工作梯。四周的牆面偶有斑駁裸露的磚頭,舞台深處是一條走廊延伸,底部是一扇門。所以,觀眾所在的這個空間是「房間裡面」,開了門就是「房間外面」。

《我在這 I'm here...》以綁架案為發想,試圖探索被害者的生活影響。有趣的是,作品雖以綁架破題,也真有兩個演員分別飾演綁匪男人 (杜逸帆飾) 與肉票男孩 (李澤飾),但事實卻像洋蔥一般被層層包裹,直到最後觀眾才恍然大悟,知道誰是當年被囚禁的小男孩。就像是掉進一個永遠停不下來的記憶迴圈,持續的辯證與轉換,本以為是單純「男人-男孩」的犯罪關係,中間則成了男孩是溫暖的、給予男人安全感的貓的象徵,到最後男人就是男孩,回想與記得那些被強迫烙印在腦海裡的經歷。

或許是為了模擬被囚的黑暗,也可能代表嚴重受創的精神狀態,這齣戲的燈光非常昏暗,改用大量聲音來製造空間與事件。一進到mad L2 文化空間,耳邊傳來的是工地壓重物的聲音,還有冰冷的金屬敲擊與拖/拉/刮地板的聲響。幾個劇情的前進也由聲音做串接:性侵的喘息聲、突然響起的電話鈴聲、不知道跑去哪的貓叫聲等。無助的弱小心靈,在似是而非的理論洗腦下 (你留在這兒是偉大的,因為這樣我就不會去找另一個人了),出現了錯認的信任與被需要感;原本剛硬禁錮的鎖鍊,竟意外成為跳格子使用的道具。這裡的馴服是威權下的恐懼,盲從成了唯一信仰的真理。

由於故事背景是犯罪事件,少不了有暴力壓制、強制情慾等令人不舒服的情節與畫面,但這種種的不適,都隨著真相逐漸清明,反而讓人充滿了不捨與同情。重新理了一次頭緒發現,一直沒出現的貓咪,也許可以解釋成男人不斷回想的一個關鍵。在不知道何時醒來的噩夢裡,貓咪是當初唯一能帶來幸福與溫暖的朋友。僅能靠著一次次的案件重演,用力地再去記得某些不想記得的場景,才能真正找著讓自己安心的方法吧!

我很喜歡《我在這 I'm here...》,他用殘酷的手段,包含直接的視覺衝擊與心理層面的掙扎痛苦,包裝了一個脆弱至極、讓人不忍卒睹的故事。看戲過程中最令我享受的,莫過於跟著情節的發展,不停地在腦袋裡重新拆解又建構已看到的事實。

這個作品於11/28到12/1都還有演出,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購票方式請參考此連結,或直接與再拒聯絡!(演出約60分鐘,無中場休息。)

(本文轉載自La Casa de JimmyBlanca)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我在這.../I'm here...》—交通資訊&最新票況


※交通資訊:


大眾運輸到「madL2文化空間」: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46巷18弄4號,永樂市場旁)
 

A方案:捷運台北車站 5號出口—
搭274號公車到「南京西路口」站下車(3站)或
 

B方案:捷運中山站(志仁高中)—

1.搭紅25到「迪化街口」下車(2站)
2.步行:捷運中山站沿南京西路往圓環方向走,20分鐘內可抵達。
 

*小祕訣:先找到永樂市場的「萊爾富」超商~旁邊巷子走進來,第一個巷口左轉就可以看到madL2囉!
 

*如果您開車的話,最近的停車場是民樂街底的「大稻埕公園地下停車場」噢!(歸綏街243號B1)
 

*若到時有迷路的現象請撥打:0922-018-195 王小姐 或 0963-272-985 另一位王小姐

※最新票況:(11/29更新)


11/21(四)19:30 已售完
11/22(五)19:30 剩10張
11/23(六)14:30 剩18張

11/23(六)19:30
已售完 
11/24(日)14:30 已售完 
11/28(四)19:30 已售完 
11/29(五)19:30 剩11張
11/30(六)14:30
已售完 
11/30(六)19:30 已售完 
12/01(日)14:30 剩1張

目前已不開放線上訂票,如欲確認即時票況請撥打諮詢專線:0922-018-195 王小姐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在暴力面前的無能:劇場或者我們—寫在再拒劇團《我在這》2013年秋季公演之前

文/黃思農

“1991年一個尋常的上學日,住在加州南太浩湖小鎮的11歲小女孩潔西.杜加,在上學途中被一位男子開車尾隨靠近,男子拿出電擊棒擊昏潔西,把她帶回家中 的後院倉庫,從此作為他的性奴隸。潔西在18年囚禁生涯中,於14和17歲共生下兩個女兒,直到2009年8月26日獲救。”

翻開每天蘋果日報社會版的角落,失蹤、性侵、家暴、謀殺……我們是如此習慣於聳動的標題和正義常態性的缺席。儘管如此,《被偷走的人生》這本自傳性小說書封,平鋪而中性的陳述和引言,還是顯得這樣的怵目驚心。對照於偶爾湧現於社會版頭條或八卦雜誌,常被稱之為“個案”的綁架和受虐的孩子們,只能不斷在廉價的書寫再現中,刺激眾人對他人生命的揣測與臆度,這個叫潔西的女孩不一樣的是,儘管她在很長一段囚禁的時間可以使用網路,她還是選擇斷絕與外界的聯繫,最後她也選擇了存活,並且在這個即將崩毀的世界裡,講述自己版本的故事。
此刻是她獲救後的第4年,做為啓發自這部自傳的劇場演出,《我在這》這齣戲的創作群,與其說是為受害者表述或者發聲,不如說是與在場的觀眾,一起用盡所有想像與專注力,共同去學習如何凝聽他人生命的創作歷程,因為在這樣的故事裏,沒有人可以自外於這個世界去批判; 而劇場必須創造出一個揉合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空,讓我們去理解,去感知我們與每一個未曾謀面的、未曾死亡甚而未曾出生的受苦的生命,如何相繫。

前幾天看完了這齣戲的排練,想起很久以前的演出文字:
 “我們親愛的自己,此刻你已經告別了生命的折磨,留下我繼續行走在人世。我們將懷抱著對自己的記憶,學習活著。僅僅希望,希望你可以用你可愛的容光,照亮我們留下來的,脆弱的身體。 但願我的衣物暖和,食物溫飽。 如此而已。”-《宛如幼蟲》, 再拒劇團2006

這是當時在牯嶺街演出的文本和宣傳文案,這齣戲拼貼了劇場先知亞陶、舞蹈家尼金斯基、小說家尚惹內與莎拉肯恩的文字,討論瘋癲與藝術創作必然的聯繫和決裂,或者用沙拉肯恩的話來說,“你選擇的是生命,或只是活著?”

這位在上一世紀的千禧年前,於兩度吞藥自殺獲救的第二天,終於以鞋帶成功上吊的英國女子,也許從來沒有想過,那本經紀人在她包裹內發現的遺作4.48 psychosis,會在五年後一個她從未涉足的島嶼,掀起小劇場的創作浪潮,那些年扣除許多戲劇學院的學生製作,不同版本沙拉肯恩的演出如雨後春筍般相繼上演,我看過的版本就有臨界點詹慧玲的《渴╱望》、陳惠文《莎拉肯恩@4.48精神異常》、黃煒翔帶領一群文大背景的劇場演員集體創作的《﹛﹜ ASAP》、再拒劇團黃緣文的《1:24》與《宛如幼蟲》,還有這一次,再拒劇團《我在這》的導演薛儁豪,當年在四把椅子的創團作《除了死亡之外》,都被這個劇本所深深啓發; 莎拉肯恩也一直被英國評論界標誌為「直面劇場」(In-yer-face theatre)的領軍人物,論者以此定位當代英國劇場創作人,對於寫實主義和英國政治劇場傳統的不滿。

“這個世界試圖通過心理學來評估瘋癲和辨明它的合理性,但它必須首先在瘋癲面前證明自身的合理性。“這是傅柯在《瘋癲與文明》的結語,亦點出了體制化與理性的暴力之於個人的生存,必然在這些大量劇場創作所圍繞的主題中詰問自身,而以這每一個個體掙扎求生的體驗為中心,所觸及的是西方文化的邊界。這一次再拒的《我在這》要談的故事,便是關於我們如何與這樣的暴力共存、並強迫自己逼視它的過程,導演薛儁豪延續他一直以來-《除了死亡之外》、公寓聯展《逗》…這些作品所獨具的溫度-《我在這》討論著虐與被虐之間,情感和權力關係的流轉。

而我們該是如此清楚,劇場、詩歌、音樂在暴力面前竟是如此無能,戰爭與屠宰場無處不在,在我們每日所吃的肉,在我們每日觀看的電腦屏幕,在我們每日所居住的寓所,在每日我們所吞下喝下嘔吐出來又再吞回去咀嚼的生活。我們無法阻止坦克車碾平劇院,怪手碾平居所,反而在瓦礫堆與廢墟之上歌唱,那並非是因為我們不假思索的以為,自己擁有如此的使命或人道關懷; 而是因為我們來自塵土必將腐朽的肉身之中,與暴力共存是一種現實,在劇場裡逼視這樣的必然,瓦解了我們與他人生命本不存在的邊界; 也因為當代的劇場相信:我凝視著那些在尖峰時間搖晃的捷運車廂裏,一張張漠然的臉,與遠方正在發生的那場戰爭,與多年前那個被囚禁在地下室的女孩,擁有著毋庸置疑的聯繫。

誠摯邀請你能走入劇場看戲,不是因為這些在排練場,黑暗中摸索著自己語彙的編導和演員,他們天真的相信可以改變世界,或如何的艱困,或表演藝術莫明的必須支持。而是因為在這些直面人性與暴力的排演工作裏,在反覆的挫敗之中,他們將持續不斷的質疑自己和劇場表演的虛妄,並重新學習如何誠實而赤裸的站立在舞台之上,無畏的與另一個生命對視。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我在這.../I'm here...》美術統籌—曾彥婷(河童)


美術統籌/曾彥婷

金屬與木頭,堅固的金屬,危險的金屬,溫潤的木頭,陳腐的木頭。

昨天搬了一些木頭回家,淺色的木頭吸收了我手指上的油膩,吃掉了一層又一層敷上的水分和染料,腰有點彎,看起來還是一塊木頭無庸置疑。今天跑了第二趟廢鐵場,銹極了的鐵屑沿途勾破了麻布袋和袖子,脫下粗棉布手套後手掌上仍殘有生銹的味道和顏色,血也是相似的味道,遠比它看起來的重。

這是一個很小的空間,能放進去的東西不多,端看你覺得生活的必需是甚麼。但是它極有可能寬敞於男孩/男人的內在空間,幻想也是一種填充的物質。

曾彥婷演出經歷: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及英國溫布頓藝術學院MA Visual Language of Performance。
近年來在劇場內外嘗試不同面向的創作形式,涵括燈光設計裝置錄像偶戲及物件表演,作品多以空間及日常物件碰觸描繪人的內在狀態。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我在這.../I'm here...》演員—李澤




現正就讀文化大學戲劇系三年級的李澤,在劇組裡是不折不扣的小朋友,愛玩愛鬧愛開玩笑。他與阿杜的組合一開始最讓人注意的,是兩人表演質地的天差地遠—阿杜如此成熟穩定像静水流動,而李澤如此富於變動像停不下來的風。

這是李澤初次在校外的正式演出,排練場上他秉持著年輕本色,同時不斷迅速成長,年少而不青澀。
來吧,別錯過這個令人期待的小型男,勇敢往社會邁出的第一步。

------------------------------------

李澤近期作品: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第四十九屆二年級學年公演-華岡藝展
《Dream Fighter》、《浮生》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我在這.../I'm here...》創作緣起—導演/薛儁豪




導演/薛儁豪

這是一個關於一隻貓,一個男孩與一個男人的故事,當現實只剩下恐懼和無助,唯一能逃往的是自己的幻想,而貓咪又將揭開故事的另外一個祕密⋯⋯

在念小學的時候,有一次放學,那時後應該是快放暑假吧?一堆補習班在校門口發放著傳單和贈品,在一大群小朋友爭相推擠之下,我摔倒在地上,接著在眼前的畫面是另一個倒在地上的小孩,哭著看著我,很多人踩在他的身上。不久有一個大人把我拉了起來,帶我擠出了人群,我想跟他說還有另一個人摔倒在人群裡面,但卻連謝謝都沒說就往家的方向衝。

到家後媽媽覺得我很奇怪,問說發生了什麼事,說完事情的原委後,媽媽接著問我有沒有去把那個小孩拉起來?我騙她說有,但眼淚卻止不住的流了下來。媽媽安撫著我說:「沒有關係,沒有關係,但如果你感到任何一絲自責,那就要記住這個教訓。」然後我就會想起再拒劇團於2007年所製作的搖滾音樂劇《沈默的左手》,有時候,沈默才是最可怕的暴力⋯⋯

《我在這…/I'm here...》這個創作最一開始是因為一個美國的真實案件,一名叫做潔西杜芭的11歲女孩,在上學的途中被綁票並被監禁在綁匪家後院中的倉庫長達18年的時間。所幸,女孩最終獲救也受到非常好的療養與照顧並寫下《被偷走的人生》這部關於這段回憶的自傳小說。

讀完那本小說後,一種強烈的感受持續在心中發酵無法消散,而類似的事件在這個世界各地仍不斷的在發生。在不斷反思自己能夠為此做些什麼的過程當中,《我在這…/I'm here...》這個作品於是誕生。

在創作過程當中,從演員、設計到宣傳、製作人,夥伴們不斷的給予我養分與激盪。這不是一個對於單一事件的敘事文本,而是對於一種受害與加害的關係流轉,隨著男孩逃進他的幻想,隨即揭露的是故事的另外一面⋯⋯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就在本周!再拒劇團邀請您隨《美國夢工廠》一起下港發夢!

《我在這.../I'm here...》演員—杜逸帆(阿杜)



熟悉三缺一劇團、無獨有偶劇團作品的朋友肯定對阿杜並不陌生。在排練場上,他訓練有素、充滿控制力的身體,總是幫著想像力無限延伸,不斷不斷的嘗試各種可能,散發非常迷人、聚焦的演員特質。

《我在這.../I'm here...》中,阿杜時而扮演壓迫感十足的施暴者,時而展現天真樸實面向,還有更多的他,等你/妳進劇場來看。

------------------------------------

杜逸帆(阿杜)近期作品:

2013/07 三缺一劇團《月光光》表演者 國光劇團
2012/09~11 無獨有偶劇團《最美麗的花》船長 全省巡迴
2012/07三缺一劇團《男孩》操偶者 亞維儂藝術節
2012/06 三缺一劇團《LAB壹號‧實驗起動》表演者 松山菸場
2012/03無獨有偶劇團《神箭》操偶者 飾演光明大神 國家戲劇院 兩廳院NSO合作
2011/08 無獨有偶劇團《洪通計畫》表演者 第13屆台北藝術節 松山菸廠
2010/10三缺一劇團《偶戲練習:男孩》操偶者 國家實驗劇場 兩廳院第三屆新人新視野
2009/12三缺一劇團《我的第三個願望》演員 飾演小男孩 牯嶺街小劇場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2013衛武營玩劇節《美國夢工廠》日本觀眾如何說夢?

美國夢工場 2012去東京
FESTIVAL/TOKYO 12 新銳公募──日本觀眾如是說……


☆作品裡面所描述的社會狀況和日本很像,所以沒有不協調的感覺。我與演員們融入情感,最後自然而然就進入到作品中。飾演麥當勞叔叔的演員的表情和動作,有一瞬間讓我突然想起某種感覺。

☆很有趣。聽說這部作品所描述的是台灣年輕人,對於日本人的我來說,卻有感覺到很容易把握的東西。我認為,在幾個故事裡面設置各種各樣的結構,從各個角度來揭示問題意識。

☆雖然作品的內容很有趣,但是時間確太長了。我覺得一小時或75分鐘最適宜。有很多美麗的場面,美術很不錯,也很喜歡演員們。我認為,要是能將這部作品消息性很強的部份簡潔地整理一下會更好。

☆我認為這是一部充滿大量信息的作品。我才知道台灣也有跟日本的“寬鬆世代(台灣的草莓族)”相似的世代,我感到全世界都變成差不多了。我對演員們拼命的演技十分欣賞。

☆看了中國的狂人日記與台灣的作品,我感覺到了文化差異與表達方式的差異。

☆考慮了很多東西。不過,既冷嘲又POP,所以我從頭到尾一直能堅持看下去了。雖然稍微有點亂。

☆演員們細膩的動作精采。年輕人的想法與立場的狀況,不僅是台灣,或許日本也一樣。

☆在限制的空間當中有出色的舞台與燈光效果,我對整個創作的氛圍感到震驚。我感受到強烈的衝擊,演員們都很出色。

2013衛武營玩劇節 美國夢工場 -----
演出日期_2013/11/2, 六  19:30, 2013/11/3, 日  14:30
演出地點_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281展演場 (鳳山區南京路449-1號)
票價_400元 (自由入座,熱賣中)
購票方式_兩廳院售票系統及全台售票端點 www.artsticket.com.tw,或7-ELEVEN ibon售票系統
 
專屬優惠_
//學生憑證購票7折,入場需驗證進場。
//兩廳院之友購票享9折。
//漢神超集卡卡友購票9折(入場時須出示卡片)。
//身心障礙者及其必要陪同人員(限1人)購票享5折;入場時請出示證件。
//衛武營之友購票享8折優惠。(此折扣7-ELEVEN、萊爾富及全家超商無法購買)
 
優惠套票_
//不限檔次,單次購買4張以上享75折。(請以2013衛武營玩劇節套票方式購買)
 
注意事項_
//目全長105分鐘,無中場休息。一人一券,憑券入場,適合12歳以上觀賞。
//為配合演出團體要求,遲到者請配合工作人員安排進場(約開演後18分鐘),中途離席者恕無法開放入場,如有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退換票事宜請於演出日十天前辦理,並酌收票價10%手續費。
//主辦單位保留節目內容資訊更動權。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2013再拒劇團《美國夢工廠》東京@11月衛武營玩劇節

 
尼特飛特爛草莓?七年級生=沒有夢想的一代?

   

從19世紀開始發展至今,美國夢儼然成為某種普世價值,許多人奉其為信仰,許多人則批評其過度強調了將物質財富視為衡量勝利和快樂的指標。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主題口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但這個由各色人種、不同階級的人所組成的世界,究竟活在什麼樣的共同夢想之中?


   尼特族?啃老族?草莓族?這一個世代的年輕人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不約而同地被冠上失敗、不負責任、無可救藥的形容詞,他們沒有偉大的夢想,只想在星巴克的吧台後,默默為你奉上一杯咖啡。他們不再追求三十成家,不想買房子、車子,更不想生小孩,他們到底在想甚麼?對於未來,他們一個比一個茫然,卻十分肯定地把便利商店打工賺到的錢拿去買IPHONE;他們絕不求功成名就,只求能在星光大道上高歌一曲。上一個世代對世界的期許,到他們手上只剩下數不盡的網路自拍?這一群看不到未來的未來主人翁,為何要力抗上一輩的價值觀,他們如何捧著父母眼中毫無價值的夢想,固執地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美國夢工廠》試圖從七年級生觀點,帶您見證新的世界觀是否已然成形。



【演出團隊】
演員│王安琪、黃緣文
王世緯、薛儁豪
舞台監督│林岱蓉
燈光設計│劉柏欣
舞台&影像設計│葛昌惠
音樂設計│蔣    韜
服裝設計│陳玉萍
演出日期_2013/11/2, 六  19:30, 2013/11/3, 日  14:30
演出地點_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281展演場 (鳳山區南京路449-1號)
票價_400元 (自由入座,熱賣中)
購票方式_兩廳院售票系統及全台售票端點 www.artsticket.com.tw,或7-ELEVEN ibon售票系統
專屬優惠_
//學生憑證購票7折,入場需驗證進場。
//兩廳院之友購票享9折。
//漢神超集卡卡友購票9折(入場時須出示卡片)。
//身心障礙者及其必要陪同人員(限1人)購票享5折;入場時請出示證件。
//衛武營之友購票享8折優惠。(此折扣7-ELEVEN、萊爾富及全家超商無法購買)
優惠套票_
//不限檔次,單次購買4張以上享75折。(請以2013衛武營玩劇節套票方式購買)
注意事項_
//目全長105分鐘,無中場休息。一人一券,憑券入場,適合12歳以上觀賞。
//為配合演出團體要求,遲到者請配合工作人員安排進場(約開演後18分鐘),中途離席者恕無法開放入場,如有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退換票事宜請於演出日十天前辦理,並酌收票價10%手續費。
//主辦單位保留節目內容資訊更動權。



我們不曾活在生活裡:記北新路二段八十號四樓-《現代美術》第169期

We Have Never Lived

Everything About Against-Again Apartment Showcase


文︱黃思農Snow Huang(Huang Sze-Nung)

在一個演員與觀眾更為貼近,藝術與生活彼此互涉的微型「巨」場裡,我們見微知著:演員的每一個微小的動作裏,我們重新看見神──住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

——《微型巨場計畫:公寓聯展2007》
2007年我試著用這段話,描繪劇場作為一個儀式與生活方式,相較於其它藝術媒介所獨具的官能體驗。它也開啓了再拒劇團直至今日,即將邁入第四屆的《微型劇場-公寓聯展》的雙年展演。自2002年迄今劇團已邁入第11年, 從信義區四四南村演出的音樂劇《沉默的左手》,到花蓮舊酒廠倉庫駐村創作和展演的《黑暗潮》,我們試著透過多部「環境劇場」(Site-Specific Theater)創作,演現並拓展環境的內在意涵;並針對該城市、建築物獨有的文化與社會意義,累積藝術多元的公共意識,體現劇場與生活緊密相連無法切割的關係。


微型空間裡的巨大感知場域

但是,不論就作品緣起,抑或其美學與生成條件,《微型劇場-公寓聯展》與再拒劇團去年在另類空間Mad L藝廊首演的《接下來,是一些些消亡(包括我自己的)》,都與上述的演出有著相當顯著的差異,這也是近年我們對於「環境劇場」較為長期的脈絡創作提問:微型空間造成的觀/演者距離消融,如何在因之放大的官能體驗中,建立新形態的鏡框式/非鏡框式表演?我們又該如何藉由空間與感知的對話,創造甚而改變觀眾的感官體驗,建立有別於美國60年代與台灣80年代以降的「環境劇場」新的表現語彙?從第二屆的展演主題「家」、第三屆的「物件」到這一屆的「公寓逗馬」,我們只有在藝術表現中,尋找瓦解每一個既定答案的可能問題。

  於是,每兩年一次的短暫的一、兩個月裡,我們聚集於劇團所在的公寓,一個屬於我們的城市避難所,共同生活、創作、與空間和創作夥伴對話,到最後凝聚成為期兩週的「半公社」式生活和演出。每一夜觀眾和我們分享著酒水飯餚、無盡的爭論、溫情與陳腔濫調,彷彿「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古老的召喚。

  就像90年代延續到21世紀初期成立的許多劇團一樣,就任何面向來說, 2007年的我們並非一群可以完全透過創作餵養自身的藝術工作者,彼時台灣的表演藝術環境,亦面對著文化政策、藝文補助與勞動條件的轉型,對於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種種公共討論與爭議,則因「華山事件」而浮上檯面,第一線的表演藝術工作者與政府「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方向,認知上有著極大的鴻溝。於是,「公寓聯展」從想法的誕生、與劇團創作脈絡的關係到各個創作者題材的選擇,確實涵蓋了空間權力分配、劇場史、優勢文化抵拒等諸多面向的討論。而直至今日回想,公寓對我們來說,依然是發展的轉捩點和一想像的另途,關乎的是我們的生活、藝術表現和勞動過程的交匯,社群意識的凝聚。我希望能藉由《現代美術》這次的邀稿機會,將此創作誕生的過程和各位分享。我相信發生在人們生命中的任何事沒有所謂的單一事件,公寓裡的創作如同我們虛擲的青春,永遠在偶發與必然、時代與個人歷史的交界,提醒著我們藝術創作的初衷。


我們站立於何處:從19世紀的柏林到21世紀的台灣

  「環境劇場」一直是再拒劇團創作的主軸之一,我們的第一齣戲《受壓迫者劇場:尋找布萊希特》,便是與常年從事“Dinner Theatre”的演食百匯劇團合作, 將牯嶺街小劇場變身為酒吧,觀眾與演員交雜而坐,德國詩人、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所創造的角色則迷失在21世紀的台灣,酒吧日夜上演「達達」式的鬧劇、演員吆喝著觀眾演戲於是乎彼此爭論的戲碼,我們將包著豬的心臟的透明屍袋在觀眾席間傳遞,漫長的暗場只有Beth Orton版本的Brown Sugar以高音量播放,我想參與的觀眾並不難看出60年代紐約「生活劇場」(Living Theater) 的影響。後來我自己在演食百匯劇團團長富平家中執導的《公寓查封:嚴禁擁抱與死亡》,開場便是布萊希特的劇本《告密者》,這齣短劇描繪納粹時期的德國, 一個中產家庭在蓋世太保監控下的生活對話。我則將這一家人移師到富平位於和平東路國宅的臥房之中,將原本的文本設定,轉變為一個電影劇組在臥房裡面拍戲時的台詞演練。當觀眾遊走在客廳時,可以透過電視監控臥房裏整個排練的過程,「國族主義」的幽靈被置入在後設的觀演關係之中。

在這兩個2002至2003年間,劇團初期與演食百匯劇團合作的作品裏,我們就已經知道許多觀眾對於我們環境劇的期待,常常與對我們如何對話西方劇場史有關。觀眾的介入、偶發性與有機性……這些美國60年代前衛劇團試圖衝撞理智與傳統觀演模式的語彙,儘管在當時的台灣藝文學界並不陌生,真正在劇場創作中實驗與嘗試的依舊為數者寡。於是,抱著對這樣的知識有所期待、特地前來踢館或印證的觀眾也有,演員與觀眾激烈爭執叫罵的場面也有。只是,劇場表現與人類無窮盡官能世界的聯繫,漸漸吸引了所有我們創作投注的目光,以為在一個對所有議題麻木的時代,真正的革命其實在想像力的復燃。


既非前衛亦非主流的「第三劇場」

  作為一個非劇場科班出生的導演與表演者,當時的我們將西方劇場的理論、劇場導演史坦尼斯拉夫斯基(Constantin Stanislavski)與布萊希特的排練日誌從頭到尾在排練場裡實驗與摸索,設計工作坊針對特定演出排練,我負責扮演台下的那雙眼睛。
  因為貧窮、對劇場的無知並且自由,我們得以擁有一切。

  一直到後來我才知道,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與尤金尼爾‧芭芭(Eugenio Barba)在他們的劇團草創時期時,便是用一樣的方式研究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與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的文字。他們在劇場、排練場裡摸索, 有時得到印證,有時得到與前人大師們相反的結果,尤金尼爾‧芭芭的歐丁劇場, 更一直延續和分享這樣的創作方式,每隔幾年他們召開「第三劇場」(Third Theatre)會議,與南美、歐洲的非學院出身之劇團交流。
  場景回到台灣。我相信這樣親身的摸索與實踐過程亦非僅限於再拒劇團,它也是90年代台灣的藝術相關學院「林立」之前,許多藝術家與劇團接收與消化西方前衛劇場觀念的重要過程。我讀到黃華成、張照堂在台灣60年代創立的《劇場》季刊,他們和劉大任、陳映真等一掛人作為台灣現代主義實驗的先驅與炮灰, 首演了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等待果陀》、與黃華成自編自導的《先知》, 把藝術當作疾病,不乏嬉鬧的以蔑視自我和一切為己任。
  與當時的他們不一樣的是,90年代成長的我們,對於「環境劇場」與「議題劇」都並不僅僅滿足於「觀念」的衝撞,或者說,與其相信藝術,我們更相信觀眾。就像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如此寫下:「曾經,在60年代的我們以為只有將觀眾拉上台、跳到觀眾席與他互動才是一種藝術介入或參與,但事實不然。」當觀眾進入演出的劇場,他/她們的注視便是一種見證般的存在,沒有這個注視任何表演都無法完成。關鍵是,我們是否清楚自己作為觀/演者,在「儀式」裡所扮演的角色;而作為一個既非否定傳統的前衛劇團,又非主流商業文化的依附者,我們的「邊緣性」又是甚麼?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在實踐的過程中理解這樣的反省,而這便是「公寓聯展」故事的開始。


劇場或者「我們」:「家」的回歸與叛離

不過故事的開始永遠有別的可能。我們四處搜尋與探訪一堆閒置的另類空間, 但依然無法在其中任何一處進行排練甚或演出,有些礙於產權,有些礙於昂貴的租金,有些則是礙於法規。我們評估了「佔領廢墟」的可能,但這樣的行動並不會幫助到我們所希望實現的創作,因為正如前文所述,我們很清楚當時的我們所渴望的,已經不僅僅是觀念藝術、現場藝術甚而任何快閃行動,但我們也厭倦了黑盒子與制式劇場裡僵化的現代主義戲劇。我們希望在排練中,有足夠的時間與不同的空間對話,並讓空間有足夠的時間奴役或者刺激我們,給予我們規則,提醒我們創作是面對未知,而非講述已知。


「關於『空間』與『身體』互相依存的關係,梅洛龐帝曾試圖建立一套『情境存有論』(The ontology of situation)來加以闡明,認為『情境』兼含了人類的『身體』和世界的『空間』,人的空間絕不能從現象世界中抽離而孤離出來,使它變的孤零零而毫無內容。『我們必須顯示出主體之建立作為『空間性』成立的條件』,而人和世界是一種『動態的辨證』關係,在這個關係中身體具有主動的『創新性』,使『身體─主動』不斷的與現存的世界,形構成具有『內在性』的狀態。」

這段話同樣來自我2007年寫下的策展論述。繞了一圈我們回到了平時開會、亂哄哄吵鬧喝酒吃飯的公寓,也就是我家,決定由此開始。阿斌搬來了工地撿來的鋼筋,和人中一起弄成了一棵客廳裏的鐵樹,幾個小型監視器懸掛成樹上的影像果實,在《等待果陀》的對話錄音中,煒翔用手電筒一點一滴向觀眾照亮幽暗的空間,電視裏播放著「樂生運動」的新聞與抗爭影像。河童在用鉛筆素描填滿了臥室裏的四面牆,這段時間常常借睡在此的吳霞老發著惡夢,半夜抬頭看時天花版上黑筆勾勒的人卻也在日光燈旁沈睡依舊。

  這是一個每場12人,只演8場的劇展,觀眾必須寫信訂票,很快所有票卷也就完售。我們每天都安排了值日生煮飯節省開支,並打電話確認每一個觀眾當晚是否前來,偶爾為了一、兩個找不到公寓的「客人」延後開演時間。演出結束後,觀眾與創作者喝著吳霞在演出時熬煮的雞湯,她的表演是廚房裡動人的獨舞,伴著Cucurrucucu Paloma摹仿鴿子的歌聲,每一種動物姿態的身體轉換,你能聞見雞骨肉爛熟的氣味,鍋蓋與鍋邊碰撞的金屬聲響配合著舞者關節的扭動嘎吱作響。

  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中,我們為所有共同生活與例行演出的細節,訂下如進劇場般嚴謹的手則。事實是,煮一鍋湯其實無所謂日常,日常是一種假象,但無感與漠然卻是當代的眾生之相。



Where do I start? /Where do I stop? /How do I start? (As I mean to go on)
──4.48 Psychosis,Sarah Kane

  接下來的故事你們也許都知道了。09年再拒劇團休團一年後,「公寓聯展」的第二屆重新啓動,並準備連演28場。彼時我們所有人各自面對著生計、學業或者兵役的問題,就我自己來說,長期拮据的生活下,使得08年《沉默的左手》這齣對我們來說預算過於高額的音樂劇,宛若最後一根稻草,讓僅靠眾人意志維繫的創作能量終至消耗怠盡。小四決定以「家」為名,劇團的大伙藉第二屆的「公寓聯展」重新開始,嘗試我們從來沒有做過的寫實戲。關於外籍看護、家暴,關於搬遷,關於我們對「家」這個字所有的回歸與叛離。演出的兩個星期中,我們經歷了同時是演員、創作夥伴、朋友的Mucy於睡夢中過世,但我們沒有中斷之後的演出。我們做了許多臨時的調整,卻同時每天痛苦的問自己究竟為了什麼繼續撐下去。直到今天,如果你問我劇場、表演與生活的互涉或者關連,我第一個想到的,還是Mucy在柏珊的戲裡,她打開公寓的大門準備離開時,轉過頭對剛經歷完父母激烈爭吵,呆若木雞的孩子說話的神情, 「沒事了。」她說。

還有,我記得某一晚的演出結束,貝芝待在她扮演的外籍看護Anna這個角色居住的儲藏室,正為隔天的演出進行場復,一邊和她朋友解釋自己在哪裏, 「……不是劇場,」 斷斷續續她描述著, 「……這是一間真實的公寓」。我記得「真實」二字對當時的我來說如此輕盈又沈重,以一條迂迴曲折的路徑展現著來時路,亡者在路的盡頭揮舞著火把,彷彿僅僅是對這兩個字的探求和叩問,我可以向自己解釋,為什麼還在劇場裏,未曾離開。

本文已發表於《現代美術》第169期

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我在這.../I'm here...》購票方式

《我在這.../I'm here...》提供端點售票、匯款購票兩種購票方式

1.11/20(三)前,親至售票端點—口袋咖啡購買您所需的票券。
(台北市大安區麗水街33巷23號,營業時間:週一~週日12:00-22:00)。 


2.匯款購票:(11/21、12/1已完售)

   (1)請先填寫網路表單「再拒劇團《我在這.../I'm here...》匯款購票單」:
       http://docs.google.com/forms/d/1OccoKYiNyjAjtdluATuH86yqqqk1FuqsrdWWmhj0YuY/viewform
   (2)填寫完畢按下「提交」,網頁將會顯示您的票券訂單匯款方式,請於五天內匯款,我們確認款項後會寄購票完成的e-mail給您。

   (3)正式票券為您保留於演出前台,看戲時向票口領取即可。

有任何問題請洽票券相關諮詢專線:0922-018-195 王小姐
或e-mail至:against.again@gmail.com

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再拒劇團在《2013華山藝術生活節—可以NG劇場展》


再拒劇團《我在這…/I'm here...》

場次:10/26(Sat) 1430-1600

地點: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台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烏梅酒廠


我們將與你/妳分享一齣戲如何形成。
這是2013華山藝術生活節的一個非常特別的展覽—「可以NG劇場展」,
活動免費入場。
對我們的作品感到好奇、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你們來!

節目介紹—
這樣的訊息出現在每日新聞報紙、刷新再刷新的塗鴉牆、言語風聲,無數次。
蘇珊,蘿拉,傑里昂,哈金,明日香,小傑,美美,…,…,……,………
受了傷的孩子們從此變成迷宮
抱著幻想跟自己玩遊戲
路的盡頭無路可出
或是終止了或是枯萎了
或是重新開始
走出黑箱,再拒2013最新作品。

團隊介紹—
再拒劇團2002年由新生代的台灣劇場工作者成立,以劇場、音樂演出、劇展乃至小型藝術節策畫等各種創作型態推出製作,我們將劇場視為一種社群意識的建立,成為讓個人或者團體可以分享觀念、產生變化的康莊大道。再拒的創作多以劇團成員的社會觀察為發想,多部環境劇(Site-Specific Theater)、音樂劇與詩劇的演出,累積了多元的藝術公共意識,並探索當代青年在全球化影響下的階級處境、性別、身分認同與生存意識。 

-----------------------------------------------------------

《2013華山藝術生活節—可以NG劇場展》

在這裡,我們可以重新開始—

2013華山藝術生活節 特別企劃
《可以NG劇場展》 Work In Progress Exhibition

原汁原味的幕後風景 可以推翻的創作現場
讀本、走位、發展、微調、測試、順走、創造
邀你一同參與 排練場上的一百種可能

11個風格迥異的表演團隊,12場私房排練過程大公開。《可以NG劇場展》 Work In Progress Exhibition將活動整體視為一座具有表演/行為成份的動態「展覽」,使它形成一個看得見的幕後風景。透過這個形式,讓觀眾第一手理解、認識、感受表演藝術「現場性」的特異魅力以及揭開表演節目創作過程的神祕面紗。

時間:
10/24(四)、10/31(四)19:00~20:30
10/25(五)、11/01(五)19:00~20:30
10/26(六)、11/02(六)14:30~16:00、19:00~20:30
10/27(日)、11/03(日)14:30~16:00、19:00~20:30

地點:烏梅酒廠
參加方式:免費活動,自由入場
節目長度:90分鐘

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我在這⋯⋯/I'm here》



《我在這⋯⋯/I'm here
暴行可怕的是它不總是看起來可怕,有時候甚至假裝純良無害
因為恐懼痛苦,因為尋求解脫
所以容易遺忘
所以反覆出現

這樣的訊息出現在每日新聞報紙、刷新再刷新的塗鴉牆、言語風聲,無數次。
蘇珊,蘿拉,傑里昂,哈金,明日香,小傑,美美,…,…,……,………
受了傷的孩子們從此變成迷宮
抱著幻想跟自己玩遊戲
路的盡頭無路可出 
或是終止了或是枯萎了
或是重新開始

導演:薛儁豪
美術統籌:曾彥婷
聲響統籌:蔣韜
演員:杜逸帆、李澤
製作人:王詩琪
宣傳統籌:陳雅柔
執行製作:王品芊
劇照拍攝:唐健哲
平面設計:李銘宸

演出場次:
11/21()-23() 19:30
11/23()-24() 14:30
11/28(
)-30() 19:30
11/30()-12/01()14:30

演出地點:

mad L 2文化空間(台北市迪化街一段46184)

票價:400元

售票端點:口袋咖啡
台北市大安區麗水街33巷23號,營業時間:週一~週日12:00-22:00)。

諮詢專線:0922-018-195 王小姐

主辦單位: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
指導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協辦單位:口袋咖啡
贊助單位: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報導】2013世界劇場設計展 臺灣藝術家大放異彩 我劇場協會爭取2017下屆主辦國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30828 15:18:32】


臺灣劇場設計界再度出征國際,9月將赴英國卡爾第夫(Cardiff)參與四年一度的重要盛事「世界劇場設計展」(World Stage Design,WSD)。自9月5日至15日登場的第三屆WSD世界劇場設計展,全球共有六百多位設計師投件競爭,有來自30多個國家117位設計師入圍,而臺灣佔了其中8席,文化部將協助臺灣設計師參與9月展賽,與入圍者一較高下。

今年WSD主題為「挑戰疆界」,強調創新大膽,臺灣入圍人數僅次於英、美,居全球第三高,且8位入圍者來自不同專業領域,更兼有資深工作者與新血投入,見證了臺灣劇場界不斷延伸發展的充沛能量和潛力。8位入圍者包括4位燈光設計:曹安徽(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05161973辛波絲卡」)、高一華(周先生與舞者們北美館戶外演出「重演」)、邱逸昕(唐美雲歌仔戲團「燕歌行」)、李意舜(新人新視野-戲劇篇「約瑟夫維特杰」);2位多媒體影像設計:王奕盛(雲門舞集「屋漏痕」)、周東彥(文化部2012數位表演藝術節作品「空的記憶」);1位服裝設計:靳萍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無間賦格」);以及1位舞台裝置設計:吳季璁(一當代舞團「身體輿圖」)。


文化部表示,支持臺灣劇場設計界參與國際盛會是持續蓄積臺灣文化創作能量的重要工作,今年,文化部也將協助由臺灣技術劇場協會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所組的團隊赴本屆展會,代表臺灣爭取2017年第4屆WSD主辦權。臺灣代表團將向來自50多個國家會員代表進行簡報,爭取將WSD移至臺北舉行之機會。為了讓國際評審看到臺灣的豐沛活力和亮眼特色,該協會也正募集2017張WSD2017@Taipei的圖像做為簡報末頁,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23004267817099/,歡迎連結瀏覽及參與。
 

此外,臺灣表演藝術團隊的優秀表現也將是今年另一個眾所矚目的焦點,WSD展期間舉行的「劇場藝術節」(Scenofest)約40個跨域前瞻性表演節目中,文化部協助3組團隊受邀演出。包括:安娜琪舞蹈劇場與式的互動多媒體舞蹈「第七感官」、EX-亞洲劇團「假戲真作」、以及再拒劇團「接下來,是一些些消亡(包括我自己的)」,其中,前二者將是設計展的重要開幕演出,而再拒劇團則同時獲選參與WSD全球藝術家計畫「FOUR at WSD」,為該計畫唯一的亞洲藝術團隊。

臺灣在歷年世界劇場設計展中從未缺席,2005年第一屆2人入圍展出但未獲獎;2009年第二屆16人17件作品入圍,由知名服裝設計師林恆正奪得服裝設計金獎、燈光設計師簡立人獲頒燈光設計銀獎。

訊息來源:文化部

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迴響】2013公寓聯展—感想是這樣的(莊莞萍)


文/莊菀萍(劇場工作者)

這是我第三次欣賞公寓聯展,每次的觀賞都令人驚喜,在不同策展人規劃下,感受到不同的風格。從我第一次看的2009【居+ 北新路二段80號4樓】策展人是劉柏欣,讓觀眾真實地感受到一個居家的氛圍,反思了所謂對家的想像,安穩但也令人恐懼,猶記得《無枝Nostalgia》這作品,觀眾擠在異常狹小的空間中,看見了外籍勞工的世界;2011【The Evening of Everything】策展人曾彥婷,策展主人圍繞著「物」-電視、電腦、電話、布料、紅豆、土、牙齒、桌上的碗盤、碗盤裡頭的料理、水,直到今年走進公寓看到那房間門,我第一個想到「對!當年的阿one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以及大家一起撿了滿地的紅豆。

今年的公寓聯展【事情是這樣的】由蔣韜策展,仿效丹麥導演演拉斯·馮·提爾和湯瑪斯·凡提柏格所發起的逗馬宣言,讓演出回歸自然,不強調技術性,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規則是「不能為了讓一個很小的偶看起來跟人一樣大,而放一棵很小的樹在他旁邊」,簡直就像一首詩句般的美妙。由於上次到公寓是2011年,這次去發現公寓不在是別人家,而是一個類公共空間,裡頭有吧檯,有一些不太像家的陳設,也是另一種新鮮感。

先是黃緣文與法蘭奇編導的《牆》,我印象中每一屆的公寓,都有類似平行時空的概念出現,而這作品有一種旗艦版的感覺,演員13人加上12個觀眾,各自混雜在一起,好像連我在一起的12名觀眾也是其中一個演出,沒有明顯的結尾後,第二個作品由鄭絜真《朝田》上場,這演出的開場讓我驚喜,滿手蕃茄醬(代替血的道具)到電風扇、到門上、到地上、到我的褲子上,可惜成了小酒館的公寓,家的味道少了些,而在角色之間的切換與劇情的轉折換上也稍稍略顯生硬。

第三個是薛薛的作品《我想跟你說》,我認為這作品非常聰明,先讓觀眾非用觀看方式,除了利用聽覺與觸覺,還有嗅覺,白花油真的是太畫龍點睛了!
這次最令人激賞的作品是上屆策展人曾彥婷的《準時》,可以看出來,對「物」的偏執則是更上層樓,加上了一些聲響,拆解偶們的肢體,創造出不同意義的物,嚴肅認真的表情,如同一位正在動手術的醫生,但更貼切來說,是擁有魔法之手的物件巫師。

倒數第二個作品,陶維均《請聊聊你自己》是一個非演出的演出,用一種很輕鬆的方式,要觀眾認真的聊天,畫出所觀察的人,讓時空回到當下,自己所處的空間之中,就像小酒館中,談論著時事的群眾一樣,目睹著浴室中仿洪案的事件發生,這作品其實令我感到隱約的焦慮。以觀看的情緒上而言,最後兩個作品順序可以對調一下,黃鏡丞《公寓鑰匙綁架事件》單人演出太過孤單,從頭到尾以講電話方式表現,難以令觀眾進入演者的情緒當中,當然也看到一些嘲諷的意味存在,背著反迫遷與舉著居住正義的牌子,從門口進來,但是自己對於即將要失去的住所無有任何辦法,最後在停電黑暗之中,聽到感覺不太憤怒的髒話聲結束全部的演出,感覺就有點殘念了。

整體而言,這次的演出看得我很開心,也開始期待下一次公寓聯展的到來。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劇評】觀演關係,日常,空間誌異《2013公寓聯展:事情是這樣的》

觀演關係,日常,空間誌異《2013公寓聯展:事情是這樣的》



演出: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
時間:2013/08/16 19:30
地點:再拒公寓
(轉載自表演藝術評論台

文/薛西(2013表演藝術評論台駐站評論人)

終末,當黃鏡丞在他自任編導演的單人短編〈公寓鑰匙綁架事件〉,停電的無盡黑暗裡,暴裂地彈奏吉他,吼唱批判政府的歌曲時,我的情緒沒有絲毫波動,雖然他意圖以「都更」接續前一則〈請聊聊你自己〉那些關於「人與社會」的討論,但是把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長度用在講電話的表演設計,其實早已令人不耐。在劇場裡透過講電話傳達情節十分常見,但就我有限的觀戲經驗,幾無成功的例子。我粗淺的解釋是,一來演員的身體會因為講電話的動作而受到侷限,但演員卻渾然不覺;二來表演的投射對象頓時變得未明,受話者身處的「彼端」如何與演員身處的劇場時空連結在一起,進而投向在場的觀眾,猶如一場艱難的虛物練習,看似有著你來我往的對話,後果往往是自我解消了表演能量。

另一方面,〈公寓〉在唱歌之前的情節也並沒有調拌出某種濃稠、厚重的社會味道,因此最後的暴烈來得突兀無理,變得為賦新詞強說愁。而當黃境丞打開門發現惡作劇的人在門前留下大便的時候,他更是打破了自己持續維繫的日常行為,因為並沒有大便的實體,那麼他前面進行的那些促使場景自然化的努力,便產生矛盾的設定。

相較之下,陶維均編導的〈請聊聊你自己〉就聰明多了,他帶著李宗原、張可揚、童詠瑋以及一隻烏龜進場,一邊宣佈現在是休息時間,同時也不諱言演出亦正在進行,但他採取聊天分享的方式部署,他的狀態比較接近一位節目主持人或司儀,藉著自身的口才與反應掌控節奏,讓登場的其他演員與觀眾閒聊,然後說說自己的故事,且也置入對公共議題的想法,豐厚所有故事的說出。這是第五個登場的短編,在演出排序與呼應策展人蔣韜逗馬宣言式演出原則的層面上,具有某種特定性,氛圍輕鬆,巧取且也豪奪,發揮了對公寓這個空間,一定的想像。

第二個登場的短編〈朝田〉就比較缺乏這種特定性的想像,編導鄭絜真將公寓比擬為一個家,這個家有長久缺席的父親、繁忙於家事而沒有自己的房間的母親,以及一對姊妹。「公寓──家」的概念其實就是2009年公寓聯展的主題,要將這兩者互相聯想其實是很輕易的,而且綜觀編導對於家的塑造、家庭關係的敘述,也顯得普通,欠缺想像力。

倒是排在第三與第四件,皆屬單人表演,薛儁豪的〈我想跟你說〉與曾彥婷的〈準時:一件使用說明〉,讓人再度看見再拒劇團成員的創作能力,以及對空間與聲響的敏感與掌握。薛儁豪打開門走進,誠懇直白地對觀眾說,我想跟你說一個故事。接著他放出說故事的錄音,關燈,自己則利用空間的現成物製造與故事相襯聲響,比如用指甲抓磨沙發背脊、在觀眾耳後輕吐字語,或者與故事內容疊合地拿出白花油等等,像是一篇有著特殊斷句與節奏,同時有著溫情、傷害與殘酷意味的夢境獨白,在黑暗中,拿鐵鍊繞住自己的他,緩緩說著這個真實到讓人覺得離奇的故事,我們也在黑暗中,逐漸拋去視覺,敏感自己的聽覺,以及味覺。
曾彥婷的〈準時〉,則繼續讓人看見她對物件劇場的鑽研。她將作品發展的空間決定在這間公寓的客廳的桌上,示意觀眾靠近觀看,此時的她像是一名將即進行解剖的法醫,洋娃娃的頭部在她刻意通過聲響系統放大解剖過程的音效,漸次與身體分離,有時候她做的動作則會牽動週邊燈光明滅或其他音效,空間於縮距與擴張之間流動;於這樣細緻的技術劇場操作過程,透過「偶」的反視,以及偶與周遭光影聲效的連結,彷彿悼祭著一具擺盪於破敗與死亡之間的生命,含有隱隱的,人與世界的神秘聯繫,腐敗的詩意於是蔓生。

公寓聯展與「空間」的命運向來相繫,起首,黃緣文與法蘭奇編導的〈牆〉,在觀眾一進場的時候,便佈置十三名演員以看似隨機的方式各據一方,與觀眾區域交互混雜,每個人進行各自的日常行為,沒有明顯的開頭與結尾,意圖打破既定觀演關係,只是這是個表面上使用減法,實則使用加法的場景,讓作品過於用力,反而有過度表演之嫌,演員們一開口時的表演味亦濃重,這也讓〈牆〉在翻轉觀演關係的意圖上,止於形式的完成(甚至可以說,尚未完成)而已。

至於策展人蔣韜這一次參照電影史上的逗馬宣言,提出的幾點遊戲規則,包括「不可以改變公寓現貌、不能裝台 、必須使用現有光源、不可使用配樂式的音樂、不可裝潢、不可移動須兩人以上才能搬動的大型物體、不可製造幻覺,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在這裡、不能換景」等,回到演出現場來看,大致來說是成立的,但仍有幾分模糊之處,例如,有人在廚房煮東西、在洗手間洗鞋子,是否也「不」算使用客廳空間?

在公寓聯展現場,觀眾會拿到一張「寓吧」的傳單,從8月28日開始,做為再拒劇團團長的家的這間公寓四樓,將於每周三舉行「派對、音樂、詩歌、行為、鋼管、即場藝術表演」,並且道白「誰說台北不再有『地下』文化?讓我們從公寓『四樓』重新開始」。

從兩年一次的公寓聯展,前接到即將對外啟動的寓吧(其實過往已有零星活動在那發生),讓我想起再拒劇團於7月22日辦過一場座談「微型劇場?台北小劇場的觀演美學」,當日,與談人郭亮廷提出,再拒公寓有否可能成為一個抵抗發展主義城市文化的節點(我聽到的大致意思是如此)?不解釋,就持續觀察罷。

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迴響】再拒劇團的《公寓聯展》,好驚悚!!


文/賈亦珍(轉載自夯仔外ㄟ人愛看戲


第一次完整看再拒的《公寓聯展》,好驚悚。

6齣戲裡,鬼影憧憧的有2齣、寫實暴力3齣、人性挑戰1齣,一個晚上看完這6齣戲,身心靈全面被圍剿了一遍。

從戲的角度來說,我最喜歡曾彥婷的《準時:一件使用說明》,雖然我對這個劇名還是沒搞清楚說的是什麼,但我知道她在玩聲音,玩各種不同的聲音在不同的角落、不同的方向傳出,讓坐在公寓不同位置的觀眾享受不同的聲音嚮宴。

她這齣戲跟鬼一點關係都沒有,但她營造的氣氛卻是相當詭異懾人,戲一開始,我就感覺有個女性漢尼拔醫生坐在那兒,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馬上跟著雞皮疙瘩鑽出來。

無論是氣氛的營造,或物件的使用,以及她把觀眾拉進到戲裡的互動方式,我都很喜歡。

另一個我喜歡的是陶維均的《請聊聊你自己》,因為他用的方式直接挑戰觀眾的人性,可惜我看的那場他太客氣了,沒有堅持要觀眾完全執行他的想法。

在戲裡,他要觀眾跟坐在身邊的陌生人對話聊天,並且發了一張紙給大家,可以隨便把對方容貌、說的話、或一些你想寫、你想畫的東西都記錄在這張紙上,他說,或許戲看完了可以送給對方作紀念,對喜歡旁聽、不愛聊天,尤其對與陌生人聊天有恐懼感的我來說,這樣的壓迫感雖然很不舒服,但也就因為有這樣的壓迫感,讓觀眾不得不入戲,而形成一個很奇特的看戲經驗。

今年的公寓聯展是在「逗馬精神」的規則下進行,簡單且粗略地說就是做戲的道具只能用公寓裡的東西或一隻手可以拿得動的東西,盡量使用公寓現有素材,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我仍然覺得河童的《準時:一件使用說明》是在這個規則下創意最好的一齣,她把物件拆解後,變成一個個完全不同的物件,並且產生很多新功能及新呈現,從可愛變成驚悚,在轉眼間完成,戲劇效果十足。

蕃茄醬權充人血的手法,並不新鮮,但鄭絜真在《朝田》裡用得很鮮活,她讓觀眾直接面對鮮血噴濺的㤠怖,以及血濺四處的血腥場景,再慢慢讓觀眾了解她在過去面對父親發病時的血淋淋場面,都是用蕃茄醬來轉化內心的恐懼的事實,這也是一齣很符合「逗馬精神」的劇。

至於其他沒有談到的戲,在不到10坪的公寓起居室空間中,《牆》用了13個演員穿插在12個觀眾間,這種演員在觀眾間臥底的方式,讓我有點失焦的感覺,13個演員我認得出來幾個,其他的人我就不知道是演員還是觀眾,而因為散布在各角落,所以我也無法全面觀照到演出,戲開始時我是呈現雷達搜索狀態。

也就因為這樣的隱蔽性,直到戲演完,我還是沒有掌握到戲的內容是什麼,當然,這也可能跟我閱讀戲劇的基本能力不足有關。

薛儶豪的《我想跟你說》用燈光全暗的方式演出,是有想法,觀眾身處伸手不見五指的陰森環境下,只能用聽覺、嗅覺、觸覺來感覺這齣戲,也是個特別的看戲經驗,這應該是很驚悚的戲,但我看戲那天薛儶豪這個氣氛的營造不是那麼成功,還不如我在他排戲時看到的效果好,這個戲還有很大空間可以發展。

至於黃鏡丞的《公寓鑰匙綁架事件》,從頭到尾都是講電話的型式,讓他演得很辛苦,因為,觀眾只能聽到一半的對話、看到一半的表情,在劇情了解上就產生困難,而他電話對白既多又長,前言尚未消化,後語就已來到,光這一半的資訊就讓人應接不暇,遑論還得去揣測電話那一頭另一半的資訊。

都市更新是很複雜的東西,要在這麼一齣小戲裡講清楚,的確很難。

整體來說,看《公寓聯展》是每個愛看戲的人都值得有的體驗,它跟一般小劇場的戲不同,你可以感受到他們在戲劇實驗性方面的努力,也能感受到他們在嚴格的條件限制下的創意發揮,很好玩。

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專訪】再拒2013公寓聯展:挑戰限制,故事就在「這裡」發生 ──專訪策展人蔣韜

【BIOS MONTHLY】
再拒2013公寓聯展:挑戰限制,故事就在「這裡」發生 ──專訪策展人蔣韜





採訪、撰稿:林易柔
攝影:兄弟項
(轉載自BIOS MONTHLY

在一座公寓、一間客廳、一間房間裡,甚至是樓梯間、床上、馬桶上、鏡子前面,我們常常會覺得有一瞬間,意識抽離,突然覺得自己好像置身於一部戲劇或電影裡:被人觀看。電影模仿人們的生活,固然,戲劇存在於日常之中。既然,在黑盒子劇場、大劇院中,戲劇都可以上演,那麼,在一棟濃縮生活十幾個小時的生存空間的公寓裡,戲劇是不是也可以悄然進行,在虛實之間來回沒有理由。

關於我們為什麼想被「觀看」,以及為什麼要「去看」,這是戲劇兩千年來的神秘問題───被分析、質疑,尚求生存。再拒劇團《公寓聯展》今年已來到第四屆,這群熱情的人們在新店老公寓上演派對邀請陌生人一起參與,將自己的私密故事剖開,和他人一同檢視自己。

近年來打破黑盒子劇場形式的表演在台灣的劇場界越來越蓬勃,公寓聯展之外,各式各樣不同場地以不同媒材表演的節目越來越多,小酒館、咖啡廳、美術館,甚至是旅館,都是劇團來去的好地方。其中,再拒的《公寓聯展》無疑是引領潮流的代表之一,從第一屆《北新路二段 80 號 4 樓》只有三個作品,融合了錄像裝置、舞蹈、戲劇等面向,是最初的實驗;第二屆《居+》以「居住的空間」為主題,好像所有創作者都是房客;第三屆 2011 年《The Evening of Everything.》以「物件」為主,融合許多物品到戲劇中。今年,公寓已來到第四屆,似乎也有那麼點不知道要再「玩什麼花樣」,然而,這座老而迷人的公寓然聳立著,只要這個「家」還在,戲就可以演。



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在這裡⋯⋯模仿逗馬,「不可製造幻覺」

《公寓聯展 2013-事情是這樣的》在文宣上即以一種含蓄而略為消極的語氣敘述道:「事情就是在那裡發生的⋯⋯ / 就當我們坐在客廳,品著小酒,閒話家常的時候 / 突然來了一群號稱是劇場創作者的人 / 然後他們就開始表演了」這樣坦誠「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的開場白是令人好奇而有趣的。

再往下看,策展人蔣韜寫在〈策展人是這樣說的〉:「若要說回這次公寓聯展策展的出發點,其實就是:很累。」

很累?看到這裡,不免感覺再拒這次是在葫蘆裡賣什麼藥?然而再看下去,卻是許多劇場人都共有的心聲,耐人尋味而誠實的告白。蔣韜寫道:在劇場中,我們常為許多旁支的技術上的事情溝通妥協。若這些技術上的事真的是重要的,那麼,「一開始我們就知道我們的資源和能力為何,為什麼會發想這個概念?這樣的話,從一開始就是自欺欺人。」或者「也許這個原初概念根本沒有問題,而且還很棒,它根本就不會因為這個意象如何執行而有所損傷。」

於是以此為出發點,他們決定模仿逗馬 95(Dogma95)的宣言,洋洋灑灑列出數條遊戲規則:

「不可以改變公寓現貌
不能裝台
必須使用現有光源
不可使用配樂式的音樂
不可裝潢
不可移動須兩人以上才能搬動的大型物體
不可製造幻覺,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在這裡
不能換景……」

此些規則對不常看劇場的觀眾來講,似乎有些令人疑惑而艱澀,然而用意其實也只是希望將表演回歸於公寓中,「希望能單純一點,有點自然主義的,就是一個表演」。是否這次模仿逗馬95的公寓聯展,就會如拉斯馮提爾的電影一般殘酷犀利?但也如連拉斯馮提爾也未完全遵照逗馬 95,蔣韜也坦言,列出這些規則,主要是希望創作者不要太戲劇性,在合理範圍內呈現表演。最重要的其實是末四條:

「不要自欺欺人
不要害怕笨
一個想法如果在黑盒子劇場裡做會更好的話,就不適合在公寓做
一個作品如果不遵守以上規則會更好的話,就不適合放在這個劇展裡」

此四條規則直接而命中紅心,即使放在所有劇場中都適合。確實,一個想法放在哪種劇場呈現,必定要因地制宜,確實合適才行。而「不要自欺欺人,不要害怕笨」,更是送給所有劇場人最好的核心籤言。規則也許也不是真的所謂的「規則」,團員們一起進行這樣思考的訓練,如彼此磨練的工作坊。



一連串的表演、直接感受

在劇場以配樂工作為主的蔣韜,其實是台大戲劇系畢業,主要修習導演。這次他興起了模仿逗馬 95 的想法,提出後毅然決然擔任了此次公寓聯展的策展人。

曾參與前幾屆公寓聯展演出的蔣韜,在 2012 年再拒「沒有人的劇場演出」《接下來是一些些消亡(包括我自己的)》也有創作表演《你最愛的晦暗和你最愛的意識》。以現場配樂勾勒出關於一名女子的記憶,使所有坐在房中的觀眾都彷彿以五感知覺到對女子的愛戀,音樂如海潮流音拍打,閉上眼睛似乎可看見她悄然經過,香味和裙裾搖擺撼動。此次蔣韜回歸自己在戲劇系所學,希望帶領再拒的朋友們一同誠實直接的創作。

本屆公寓聯展創作者有曾彥婷、黃鏡丞、黃緣文 X 法蘭奇、鄭絜真、薛儁豪、陶維均,表演形式有較戲劇性的、自然主義的、很寫實的、很表演的;主題涉及社會議題、家庭衝突,也有感官上的,以及「不可事先透露的……」

一齣醞釀在公寓光影中的戲劇,必是進入那個空間後,才能真正感受到那難以言述的神祕氛圍。「希望就是一連串的演出,不見得是密合的、一定相關的,希望觀眾可以很直接、全面地感受到。」蔣韜為我們細細說道。

此次再拒的創作仍是實驗性的,他們也仍在挑戰與掙扎,始終在嘗試。關於限制,也許不是減少,反而是激盪出最多的創意和誠意。觸碰到感官細節的紋理,溫柔、真實的就像我們的生活。





《公寓聯展2013-事情是這樣的》
演出時間:
8 月 5 日(一) -8 月 18 日 (日) 晚上七點半
(8月 10 日(六)公休)
演出地點:
再拒公寓 (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二段 80 號 4 樓)
再拒部落格:
http://against-again.blogspot.tw/2013/06/2013.html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報導】再拒公寓聯展 推崇逗馬宣言

2013年08月05日 05:40  中國時報【汪宜儒/台北報導】 




再拒劇團開創邀觀眾進家門,在公寓裡看戲的「公寓聯展」,今年的策展人蔣韜參照1995年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提出的逗馬宣言(Dogma95)精神,推崇創作的純粹性。

逗馬宣言針對全球資本化的拍片模式提出反省,訂了10條拍片守則,強調電影要講求純粹性與真實,去除多餘的技術效果。

2007年開始的「公寓聯展」,每2年舉辦一次,以再拒劇團創團人黃思農的公寓作為演出場所,每場演出只能容納12位左右觀眾,感受親密有趣的觀戲氣氛。

70年次的蔣韜是近年活躍於劇場界的音樂創作者,也曾參加過去幾屆公寓聯展創作。他訂定今年的公寓聯展規則:只能使用客廳空間、不能裝台、換景、不可以裝潢公寓。蔣韜說,這不是美學上的模仿,而是期許創作者在綁手綁腳的情況下,能回歸思考簡單明瞭的原初概念。

今年參與的6組創作者,包括曾彥婷的《準時:一件使用說明》、黃鏡丞的《公寓鑰匙綁架事件》、黃緣文與法蘭奇的《牆》、鄭絜真的《朝田》、薛 豪的《我想跟你說》以及陶維均的《請聊聊你自己》。

陶維均以脫口秀形式思考「說話」這件事,長年投入社會運動的黃鏡丞,以獨角戲探討都更,曾彥婷則以物件劇場表現自己對於物理原理的熱愛。

公寓聯展5日至18日在新北市新店區的再拒公寓上演。


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看排預報】再拒劇團:2013公寓聯展 事情是這樣的_吉米不蘭卡

【預報】再拒劇團:2013公寓聯展 事情是這樣的


文字: 吉米不蘭卡


時間:2013.07.24  8:00PM
地點:再拒公寓
名稱:再拒劇團  2013公寓聯展 (排)


劇場演出的形式有很多種,有觀眾和表演者隔著道透明第四面牆的 (採鏡框式舞台的演出,像國家劇院、城市舞台就是此類的劇場);有觀眾和表演者距離很近的、會被表演者汗水給灑到的 (黑盒子劇場,如牯嶺街小劇場、實驗劇場、還有我非常懷念的皇冠小劇場)。這兩種常見的演出形式,表演者和觀眾基本上是兩個分開的群體,彼此間有個「你看不見我、我也看不見你」的美好距離。

不過,近些年有越來越多表演者開展新的表演方式,試圖打破「觀」「演」兩者間的距離,像是河床劇團的《開房間戲劇節》,主打一人觀戲的超親密感;飛人集社的《超親密小戲節》則走遍小巷細弄,傾聽社區最真實的脈動。從2007年開始的再拒公寓聯展,乾脆就在自家公寓演戲給觀眾看!

好,自以為官方的介紹完畢!(噗哈哈)

再拒的公寓,本質就是一間可供居住的場所,有客廳、酒吧、廚房、廁所,就跟你家、我家、隔壁老王家的公寓都一樣。這次的演出特別多了幾項限制,讓演出更貼近生活:不可改變公寓現貌、不可裝台、必須使用現有光源、不可裝潢、不可移動需兩人以上才能搬動的大型物品、不可製造幻覺等。策展人蔣韜是這樣說的:所有的表演,都在「這裡」發生。

所以不妨這樣開始想像:在一間小小舊舊老老又溫馨的公寓四樓,人來人走的住過好幾任房客,每任房客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在萬物皆有靈的力量下,公寓乘載了這些房客的過往:私人秘密的情感、家人間的爭執羈絆等。而踏入公寓的觀眾我們,就像是不小心潛入儲思盆的Harry Potter,靜靜地看著房客們的故事在周遭上演。只是,我不光用眼睛看,還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身上的毛孔碰觸空氣流動的微微振幅、人物吸吐的幽弱氣息。

這次共有6組房客的故事在公寓上演,一次可容納12名觀眾秘密闖入,分別入駐在沙發、餐桌與吧檯。咦,你說這預報怎麼什麼都沒說?事情在公寓發生,當然得進到公寓裡去說囉!

記得,釋放你全身的感官,好好感受公寓的故事吧!


◎ 演出時間:2013/08/05 ~ 2013/08/18 7:30PM (8/10公休)

◎ 演出地點:再拒公寓 (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 策展人:蔣韜 

◎ 製作人:朱倩儀 

◎ 宣傳統籌:陳雅柔 

◎ 策展顧問:黃思農 

◎ 平面設計:李銘宸 

◎ 畫作來源:何采柔 

◎ 創作者 (也就是我說的房客們):

- 陶維均《請聊聊你自己》

- 曾彥婷《準時:一件使用說明》

- 黃緣文 X 法蘭奇《牆》 

- 黃鏡丞《公寓鑰匙綁架事件》

- 薛儁豪《我想跟你說》

- 鄭絜真《朝田》 

◎ 票價:400元 附飲料乙份 
◎ 售票端點:口袋咖啡 (台北市大安區麗水街33巷23號),營業時間:週一~週日12:00-22:00


◎ 諮詢專線:0931-092-097 朱小姐

—原載自:每週看戲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