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1日 星期一

《玻璃動物園》--緣文、景翔、榆丹、豆子主演



來看戲吧

《老派玻璃動物園總叫人家淚漣漣》----演出全本《玻璃動物園》,並追究失落的舞台指示!


票房奇差
所以現在購票「買一送一」這樣


==========節目介紹============

有一個boy叫做湯姆,
他心裡有個什麼很沉重的東西,
叫做「回憶」、叫做「罪惡感」。

這個湯姆是「實體的」,而「意識」是「虛的」。

有一天,
這個罪惡感的意識被具體化的投射出來,
變成了一個劇本,然後實體化變成一個演出;
「它」對坐在劇場裡的觀眾說話,
然而,更重要的,這群觀眾一定也包含了湯姆自己。

終究,再也回不去,
已經到月亮上去了的湯姆,
翻閱這些回憶就像翻閱老照片般的反覆反芻,
一張張都成為經典。

流動的畫面就像電影,
由於記憶的斑駁跟時間久遠,
已經褪色成老電影了,
也可能他反覆思索,
這齣經典老片早已在老湯姆心裏播放一百萬次。

導演:朱芳儀
製作人:高仰凡
演員:陳培廣、王榆丹、廖梨伶、楊景翔、黃緣文
舞台設計:龔育暐、黃博音、康子嫣
影像設計:張暉明
燈光設計:王志仁

演出時間:2009/09/02~2009/09/04 只有下午場只有下午場只有下午場

演出地點:倉庫藝文空間

就在華山對面彩虹3C資訊廣場三樓

台北市八德路一段34號3F 館方電話 (02) 2396-9092

即日起,只要購買350票券一張,立即享有「買一送一」的「優惠」!!!!

學生九折 與《漫遊者》合購,可享優惠價545元(補上差額依然適用「買一送一」)

票務相關疑問,請洽高小姐(0982331327)
(可mail至:kodance2...@hotmail.com)

官方blog
http://gm2009.pixnet.net/blog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帳篷戲【無路可退】移動到高雄!/ 黃思農音樂會

當我們的故鄉成為廢墟,只能從別人的廢墟中尋找新故鄉時;當我們的前途註定是新興的無產者,只有新興的無產者能否定自己的將來時;該是時候,我們要來重估一切價值!

-重估一切價值(文/編導 段惠民)


【售票洽詢】
演出場次:8月27日(四)、28日(五)、29日(六) 每晚七點半開演
演出地點:高雄市中都唐榮磚窯廠 特設帳篷(高雄市三民區中華橫路220號)


◎「我把刀給你們」── 黃思農獨奏音樂會◎

此場音樂獨奏會,黃思農將使用各種世界音樂與環境音樂的元素,將傳統樂器二胡與木吉它結合,在聲帶串流的實驗裡以弦樂器構築即興樂句。本次會表演,除了黃思農詞曲彈唱的創作外,亦包括其過去之劇場音樂作品。

時間:2009年8月28日(五)、29日(六)晚上九點半開始

地點:高雄市中都唐榮磚窯廠帳篷劇場內

票價:100元(現場購票)







【售票洽詢】

◎演出場次:8月27日(四)、28日(五)、29日(六) 每晚七點半開演

◎演出地點:高雄市中都唐榮磚窯廠 特設帳篷(高雄市三民區中華橫路220號)
◎票價:

◎預訂票250元(8/20之前註明姓名/電話/場次/張數,E-mail至

haibizi2006@yahoo.com.tw ,或傳真02-22140443)

◎8/1~8/23期間,可於豆皮文藝咖啡館購買250元預售票。

◎現場票300元(每場座位有限,請提早預訂,洽詢電話0980-432319)

* 演出當天如遇颱風宣布停班則順延一天。

【交通方式】

【汽車】中正交流道→五福路→河東路→中華橫路

【公車】168路(環狀幹線)、紅27路(高雄火車站←→中都)→中都磚窯廠站下車

【捷運】捷運凹子底站、捷運市議會站出站轉乘168路公車→中都磚窯廠站下車
(請按此參見位置地圖)

【工作人員表】

企 畫─台灣【海筆子】

製作演出─【流民寨】

合 辦─【自由劇場】

劇 本─段惠民

導 演─段惠民、林欣怡

製 作─許雅紅、郭孟寬

舞台監督─吳啟新

演 員─朱正明、許雅紅、李薇、段惠民、李昀、林欣怡

燈 光─櫻井大造、林君亭、孫毓宏

舞 台─許宗仁、瓜啟史、張芳綺、張耕哲、許釋允、王凱莉、顏宏庭

舞台美術─柯德峰、林宜蓉、吳啟新

音 樂─鄭捷任、黃思農、李昀、謝勝龍

服 裝─林秀美、曾令秀

道 具─朱家聖

宣 傳─陳宜君、黃馨玉、鄒雅荃

音樂執行─黃馨玉

執行製作─郭樺錚

平面設計暨攝影─陳又維

影音記錄─陳芯宜、倪武宏

公炊總管─李薇、曾令秀

前 台─楊子瑄、李珮綺、方姿懿、蕭后汶、徐敏思

協 力─鍾喬、藍博洲、王墨林、卓明、澤田利香、遠藤弘貴、村重勇史、渡邊薰、武內理惠、鴻鴻、梅丁衍、林于竝、孫柏、胡冬竹、林光輝、鍾秀梅、楊美英、秦嘉嫄、厲復平、余國信、凱西、秋兒、張馨文、王思靚、宗田昌人、湯福強、黃云起、陳小樺、陳惠善、孫銘德、蔡宜玶、曾卓光、鄭師丹、黃德茂廟公、楊水和、葉蓓苓、郭舒、黃昭雪、顏宏庭、顏妙純、王冠人、李雅婷、陳冠宏、玉萍、段喻、微羽、羽衣、羽生、安妤、台灣牛

特別感謝─野戰之月海筆子、北京帳篷小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豆皮文藝咖啡館、北安殿、差事劇團、有夠亮有限公司、凹凸之外、角落劇團、黃蝶南天舞踏團、樂生保留自救會、樂生活文化聚落、野草莓資源管理組、福麟布行、永勝帆布公司、龍伸舞台、佑祥瓷器、辛苦之王出版社、Sour Time腳踏車廚娘的店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報導]以劇場為家?不!以家為劇場

原文刊於8月號香港 a.m.post 雜誌

文/鴻鴻
滿身酒氣的父親進門,跑了一趟廁所,然後進廚房,聽不清在和妻子壓低聲音爭執些什麼。然後兩人穿過客廳正在寫功課的小孩,一起進了臥室,透過毛玻璃,這次可聽見兩人清楚的大吵。母親衝回廚房,父親也跟過去,把門拉上,緊接著傳來的是一陣杯碗摔碎的聲音。小孩在作業簿上開始畫變形金剛。片刻安靜之後,父母平和地走出來,溫柔地問小孩要不要一起出去吃宵夜。小孩不答。父母於是顧自出了門。

如果這是發生在舞台上的一齣戲,面對多數發生在場外的風暴,可能會嫌等待有點漫長。然而我們就和小孩一起坐在狹小的客廳當中。我們就像家裡的小孩,聽著大人的隱瞞與爆發,爭吵與和解,無由參與,卻備感壓力。再拒劇團這場在公寓裡的演出,一開始便將觀眾投置在「家」的主題上,拉入每個人都曾經歷的漩渦當中。

《居+ 北新路二段80號4樓》連演14天28場,每場卻只能容十名觀眾,如同「活體互動裝置展覽」。就像六、七0年代的美國、八0年代的台灣,在某人的公寓裡演戲,這是「環境劇場」的積極實踐。在劇場日益走向商業的時代,這樣不敷成本效益的演出,已經難得一見。然而,正是這樣的演出,讓我們得以重溫生活空間與演員的真實感。

從《奧瑞斯泰亞》、《哈姆雷特》到《玩偶之家》,從《竇娥冤》到《雷雨》,古今名劇每多聚焦於家庭問題。《居+》格局雖小、企圖不小,打穿第四面牆,領觀眾穿梭在狹小公寓的不同角落,六位創作者端出了五道家庭習題。不同的人物關係──親情、愛情、主僕、前後屋主,甚至連房子本身亦開口說話,梳理記憶。難免受到德國當代劇作玻透‧史特勞斯《時間與房間》的影響,《居+》卻訴諸這一代台灣更生動的情感經驗。

我最激賞藍貝芝編導演出的那段《無枝Nostalgia》,在公寓最狹小的一個儲藏室內,精簡呈現一名外籍佣人Anna的起居注。她操著東南亞口音,在角落用餐,爬進儲物櫃睡覺。櫃中用燈泡點綴得像一所教堂,上頭貼著家人的照片。藍貝芝巧妙地以「吃飯」破題──外佣無法與家人一道吃飯,但自己吃飯反而可以擺脫佣人身份,得享片刻自由。

雖然在真實空間演出,演員仍然瞬間轉換角色,化身綜藝節目主持人,要觀眾回答問題,好幫Anna完成去動物園看熊貓的心願。那些益智問答圍繞著外佣的生存權益與尊嚴問題,然而誰能答得出那些與切身無關的問題?例如基本工資為多少?佣人逃跑誰應受懲?外佣、同志、罪犯,何者不能捐血?等等。顯示多數觀眾對身邊外佣的生存處境,一無所知。

由於和佣人共處燠熱的窄室,觀眾更能感受到封閉空間的侷促,以及隨時被侵犯的心理暴力。例如門隨時可能無預警地被主人拉開。後來當Anna到隔壁房間照顧生病的「阿公」時,透過閃著紅燈的傳聲話筒,我們模糊感知到她在隔壁遭到性騷擾的情況,卻無能為力。如同父母爭吵的那一段,觀眾不只是旁觀者,更身歷其境地成了無助的小孩或佣人。比起有距離的劇場表演,更像電影鏡頭的近距窺伺,卻又比電影立體。以個體表達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處境,一間公寓實比大型劇場更有說服力得多。

另外幾段戲,包括男女情感的三段論法,有跨越兩個年代的親子關係,也有不同時空人物同時接到親人死訊的死亡奏鳴曲。這些段落都採取時間跳躍或並置策略,試圖將單一空間的表現幅度拓展到極致。還有一位創作者呈現的是家中的織品,包括地毯、椅墊、演員的服裝等,用靜態的物件呈現對於這群角色居家生活的詮釋。而燈光,沒有任何外加劇場燈,全都是現成的實物燈:日光燈、立燈、桌燈、冰箱內的燈光……等等,完全由演員在生活中自行操控,卻錯落營造出不同的氛圍。

這間公寓乃是劇團團長的家。他們其實是在遍尋適合的演出場地不果之後,才起意以劇團成員共築一個「家」。這臨時的家匯聚了每位成員不同的家庭背景與個人經歷,成了一個新家。演出的意義,也在於團員對「劇場」此一共同志業的重新定義。難怪整個作品的安靜與喧囂,是這麼不疾不徐地進行,有一種回顧的從容和儀式的靜定。

我發現策展人也在戲裡演出母親的角色。原來,飾演母親的演員在演出兩天後,因用藥過量,在睡眠中意外過世。緊接而來的演出,只好由對戲熟悉的唯一旁觀者──也就是策展人披掛上陣。劇組在這意外變故造成的強烈情感衝擊中,力持鎮定地演出了結尾的死亡主題。而我發現,節目單上當初那位演員的感言,寫的竟是「Home…a long Silence」。那大寫的Silence深深攫住了我。我以為,這麼動人的劇場,或許正是對殘酷現實的最好回應。

《居+公寓聯展》
演出時間:2009年7月12日
演出地點:台北縣新店市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劇評] 「居﹢北新路二段80號4樓」 觀後感

本文轉載自每週看戲俱樂部
文/張輯米 糊調的肉骨茶

去年曾經看過再拒劇團的公寓聯展,一個晚上3部戲,看完之後還可以吃吃東西聊聊天,充分地得到身為觀眾不只是一個"看戲人偶"的紓解,今年一次多了兩倍的創作者,而且一演就是快一個月!這不看怎行?

維持去年的風格,他們的節目單還是作成小垃圾桶的形式,可以放在家裡用來裝小紙屑,很實用。不過今年多了一個巧思,哈!竟然是兩廳院的迷你版票券,當然沒有寫兩廳院,但是一看就知道。這很棒!這就是不要長大的再拒劇團所獨有的票券!

進了4樓,WOW~場地變得很寬敞簡潔,完全沒有去年的劇場感,很單純的就是沙發、冰箱這樣的家具,真真正正地成為了「居+」。而幾乎每段戲也變得很"不劇場"!

第一段《子Seed》

場景是很簡單的一個小六學生寫功課,媽媽在廚房,爸回家後到廚房跟媽吵架。劇中三個角色什麼都沒有做,只有小孩寫功課、父母吵架。劇情其實也就如此,我們能看到、感受到這個小六學生心情的起伏。對我來說,這樣近的場地,就是要有真實,它得比寫實還近,劇中一切的時間都和我們手錶的秒針一樣。也正是如此,所以我們也真實收到那個沈重的壓力以及孩子的苦痛,鉛筆都寫斷了。
我個人是最喜歡這個片段,演員非常專注,特別是小四,沒想到小四不但作燈做的漂亮,連演戲都一把罩!如果沒有她的狀態,小孩的苦悶便無法對比,若說小孩與母親是互為裡外也非常符合。一切設定也相當清楚直白。不過父親則緊張多了,13歲的小孩,最少就要有35歲的父親,但是父親的年齡看起來卻只有25出頭,若沒有表示自己是父親,我會以為他是小孩的大學哥哥。不過題外話,小學六年級小朋友用的手機是Apple的耶~~比老爸的老moto還高級~~

第二段《暫住I》

由於時間有點久了,僅憑片段的記憶來拼湊《暫住》的整個故事。
北新路二段80號4樓是一棟有生命的房子,所以故事的一開始,這棟房子便自己說介紹自己,也開始這個未知時間的故事。故事從一個借住親戚家的年輕少女要離家開始,像是要跟人私奔地,就出門了。這個片段非常短,短到「嗯?就這樣?」但是接下來的暫住II、III少了這一個片段卻又少了時間感。


第三段《無枝 Nostalgia》

這是唯一沒有冷氣的一部戲,而沒有冷氣也正是這部戲要讓我們看到的溫度。人們住在冷而且乾燥的冷氣房裡面,人性也變得乾燥而冷漠,這個無枝的外籍幫傭用她的溫度介紹我們她的世界。

故事從這個外傭熨主人的衣服開始,一邊歡迎我們一邊介紹她自己。中間突然還變成了有獎徵答主持人,直接就問觀眾關於外勞的問題,這問題還真的要如貧民百萬富翁的親歷才可能答出來呢!

我個人也相當喜愛這一部戲,除了她善用了小房間裡面所有的東西之外,還有觸碰到外勞的社會議題,讓每天身在冷氣房的我們切身感受這一個我們不曾在意的人。當我們口中喊著人權自由時,還有這麼一群被忽略的"外國人"。特別在最後一段,讓觀眾聽到無線電傳來與阿公之間的對話,最後殺了他,都讓我們身歷其境,精彩萬分。不過在觀看的過程中,我一度有種奇怪的距離感,明明已經很近了,卻覺得這個演員很遠。不知道是因為演員眼神距離,還是演員的表演形式所造成。

第四段《你好的時候我就愛你》

這段老實說比較適合放在距離比較遠的舞台了,兩位男女演員可能都演慣了40人以上的劇場空間,所以碰到這種10人以下的表演場地產生了困難,就像是演劇場的人要去演電影一般,那些眼球的移動、嘴角的抽動,一切都會被放大而且清楚。這裡也是,一切都被放大也更即時,演員光是一個笑,就會被看出整個"演"的過程,這時台下的觀眾就已經脫離這部戲了。不過劇本的語言就已經和現場氣味不符了,所以演員演起來勢必也困難重重。對我來說,這部戲的問題比較在於時間感。以戲劇手段濃縮的時間放在這裡,如果沒有處理好,就會像是辦家家酒男生女生說「我們做完愛了」「過了三天之後」。可以感覺此劇組很努力,但如果可以和環境、氣味對話,就可以有開展的空間,而不會鬼打牆。

第五段《暫住II、III》

經歷了上面兩段小片段的時間之後,之前的少女回來了,但是她多了一分成熟感,原來,她已經嫁作人婦,正擔心著自己的懷孕能不能被丈夫接受。出乎她意料地,丈夫接受了,女人很開心地進房準備她未來小寶寶的房間。

女人出了那未來的房間之後,竟然變年輕了。原來,時光已經過去二十多年,小寶寶都長大了,但是父母都不在台灣的她得要搬離這個相處多年的房子,似乎像是與愛人分開似的不捨。影像播放著整個劇組在這個房子做的事情,懷舊感穿過了之前的每一部戲,讓我們相信這個房子真的有生命。

很驚訝這樣溫馨的演出,巧妙地運用了片段的特性來製造時間感。表演也非常親切,對,親切。女演員的表演讓我有一種歡迎各位觀眾來到我家的親切感,很舒服,好像已經跟她很熟了。當然,她的表演自然也沒有一般劇場的距離才能如此,而編劇導演則是讓我感到有溫柔體貼的氣味,才能做出這樣的戲。

第六段《如題,以上》

連結上面的每個角色,由某個未知的人死去,讓整個房子的每個故事都看似有所關聯。不過對我來說,有點失望的是,如果我沒記錯,其中有一個說出了爺爺死去。雖然還是可以被連結,但是那個朦朧感就消逝了,我們只會知道是爺爺死了,而不是每個角色心裡的某個他者死了(創作者有在節目單寫爺爺跟阿公不是同一個),使得這最後的連結開放性變得更狹窄。事實上如果在《暫住III》的片段就結束全部的戲,感覺似乎是比較好的。多了這一段,像是在結尾後面多了一個結尾一樣突兀。

在這個日趨無聊的表演空間以及形式來看,「居﹢北新路二段80號4樓」整個展演是相當成功的,因為它的"不那麼劇場",造就了它的歷史性以及革命性。而它的表演方式也因此產生了變化,一個比小劇場更小的,比寫實更真實的,不能再用傳統的長距離劇場表演方式。我們期待再拒劇團能繼續朝這個方向前進,發展出更多這樣觀戲角度的演出,甚至成為一個在這個場地固定演出的劇團。如果成本效益可以滿足,表演者以及創作者也可因此固定演出自給自足。當然,也期待未來有更多這樣的表演場所以及表演內容,因為這是一個貼近觀眾生活的時代。

演出時間:2006年7月7日晚間8點
演出地點:北新路二段80號4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