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2010澳門fringe 今晚駐節藝評人說什麼??---你不知道的"民間"正從上海撞擊進來!!!!

小劇場、串得起——港、台、滬、新小劇場策展個案分享”座談會第二部分,今晚七時半在新橋亞美打街3A的窮空間舉行。
香港羅靜雯(<獨座婚姻介紹所>導演)介紹“香港有戲小劇場戲劇節”如何按部就班地培養劇場人才;上海的趙川、劉念、瘋子介紹如何營運內地最重要的劇場網站“當戲劇遇上流星……”、上海“下河迷倉”的“秋收季節”交流展演及由上海、台北、香港和東京合辦的“以魯迅為旗”戲劇節。聽實戰人士一席話,勝過盲搞十年戲,不容錯過!

日期:18/11/2010 ~ 23/11/2010
時間:1930-2230
地點:窮空間(澳門亞美打街3A信興大廈地下)
票價:免費

瘋子:[秋收季節] 下河迷倉戲劇節

面對上海權錢當道的戲劇環境,下河迷倉以特有的獨立性與包容性推動民間自發性創作與價值構建,而[秋收季節]戲劇節不僅是下河迷倉六年來默默積累的集中展現,亦是同仁們再次上路的起點。

趙川:草台班及社會劇場

介紹草台班的理想和實踐:通過戲劇創作、建立工作方式及策劃活動,宣導直面發展主義的新一輪社會劇場。並且希望以策動和參與海外合作,建設我們在全球化之下的亞洲身份。

劉念:當民間自建撞擊…

此戲劇博客如何而來?經歷過什麼?做過些什麼?為何獲得這麼多的關注?將向何方去?
我們常說:我們的戲劇環境如何如何,那麼,“我們”是誰?這個“我們”是否在變?誰是你們,誰是他們?是否可以形成更大的一個我們?“我們”對我們可以起到什麼作用?我們的未來是什麼?
其實這些都僅僅是思考,今晚我不講這些…… 今晚,我們來看看想想聊聊在大陸的劇場環境裡的“民間自建”,為何民間,如何民間…… 以及,這樣的民間自建,撞擊到了什麼?相關的生態,是什麼?等等。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2010澳門fringe《小劇場、串得起──港、台、滬、新小劇場策展個案分享》

再拒劇團兩屆《微型劇場─公寓聯展》即將於澳門第十屆城市藝穗節做策展個案分享,澳門的朋友歡迎前來。

18/11 - 台灣:張洁米、黃思農 / 新加坡:蔡兩俊
23/11 - 香港:羅靜雯 / 上海:趙川、劉念、瘋子

海報、傳單、大Banner很平凡、也許還要大筆宣傳預算,透過主題策展、聯盟、網絡串聯的方式,小劇場團體及創作者可以共同曝光,串聯創作,展現小劇場獨有的機動性與議題性,澳門、香港、台灣、上海、新加坡各有不同經驗,策展人、藝評人、參與者給你分享最前線心得!

日期:18/11/2010 ~ 23/11/2010
時間:1930-2230
地點:窮空間(澳門亞美打街3A信興大廈地下)
語言:中文(廣東話)
票價:免費
相關資訊:澳門城市藝穗官網
─公寓劇照回顧─





謝杰廷 x 周書毅《詩剝裂 Schibboleth》


詩剝裂。在記憶中 聽見時間的裂縫與靜默

文/謝杰廷

《詩剝裂》是一個階段性的展演計畫,從德語詩人策蘭的境遇與詩為創作的起點,發展出聲 音作品與空間裝置展覽,最後則是在劇場裡音樂與舞蹈的演出。

策蘭(Paul Celan)是二戰後最重要的猶太裔德語詩人。而《詩剝裂》是Schibboleth 的音譯,它是策蘭的一首詩名,在希伯來語有河流的意義, 卻也是古以色列人在戰敗撤退時攸關生死的密語。策蘭的猶太裔父母死於納粹集中營,對戰 後流亡巴黎的他而言,以德語寫詩成為他的痛與無解的困境,他的詩因而逐漸變得支離破碎 ,意義消失而僅剩下聲音,最終自沈塞納河。

他的境遇與詩成為我們創作音樂與舞蹈的起點,在過去與現在的距離下詮釋這靜默無語的記 憶。

在過去與現在的距離下,我們聽見他詩裡的聲音,在閱讀、書寫、對話的過程裡,我們將先 以展覽呈現、後以劇場詮釋,這一切並不是要呈現他的生平而是想要提醒自己該怎麼面對這 曾經的記憶,又是如何遺忘過去。

相關網址:http://blog.roodo.com/nanhai/archives/11815205.html

《HAMLET B.》

 文/陳炳釗、張藝生


這齣戲,早就不是Heiner Müller的《Hamletmachine》, 雖然他的身影仍在對話中一直存在
德國劇作家海涅‧穆勒(Heiner Müller)1970年代資本主義發展時期以劇作《Haml etmachine》,回應德國的歷史文化而產生的作品, 進行宏觀的文化反思。2008年,當資本主義和文化碰頭, 我們想,與其搬演在語言和文化脈絡下觀眾較難以了解的《Haml etmachine》,倒不如以其為藍本,直接和所處的文化、 環境對話,架構屬於我們血液的「哈姆雷特機器」

現時的劇場及文化環境,好像進入了一個「機器」時代, 過度亢奮卻非常有生命力。好像來到廿一世紀這個環境, 我們才能真正強烈感受到穆勒所描述的「當哈姆雷特成為機器」 的狀態

經過兩年的再思考觀察,2010年再作《哈奈馬仙之hamlet b.》,將台灣和中國也納入脈絡,提出更深入的探索和提問, 並分化出文化產業的四種觀點:代表文化工作者的哈姆雷特、 有態度的文化消費者奧菲麗、宏觀發展文創產業的領導階級, 以及隱晦批判的海涅‧穆勒或是我們。四種觀點相互角力, 反覆辯證著這幾年一直無法不去想一個問題:文化消費是出路, 還是不歸路?這是個關乎生存還是死亡的思考

在這首與「後現代文本經典中的經典」的對話詩篇,這場與「 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經濟為前題」的心靈抗爭,這些快被「 全球暖化而溶化的冰水覆蓋」的地球人,To be or not to be……我們該做出什麼樣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