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劇評】《接下來,是一些些消亡(包括我自己的)》澳門藝評I

演出日期:2012年11月12-13日 晚上七點半
節目:接下來,是一些些消亡(包括我自己的)
演出地點:連勝街no.47藝文空間
演出: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簡稱「再拒」)


文/清

台灣「再拒劇團」的《接下來,是一些些消亡(包括我自己)》,是一部由三個獨立單元《總共…天》(王詩琪)、《你最愛的晦暗和你最愛的意識》(蔣韜)及《入夜》(曾彥婷)等組成的演出,三者表現形式異迴,有形體的、有音樂的、甚至有「空無一人」的,共同圍繞著「沒有人」的概念發展起來,如王詩琪所言,具有豐富想像力的觀眾確是可以把三個單元串連在一起,組成一個或許能連戲的故事,但他們其實都是獨立的創作。

三個單元的演出雖然均沒有「主人公」的實體出現,卻是側面地深刻的勾劃出他/她的輪廓,和帶給我一份異常強烈的感受──孤獨。家庭主婦過著日復日的刻板生活,雖然有丈夫和兒子在旁,其心靈是孤單存在的;蔣韜的「那個人」正躲在漆黑的房間裡,懶理房外的家居聲響如何吵耳,他/她總會懂得選取美妙的音韻相伴,透過一台收音機,他/她可以自行選擇「接觸」外界的時刻和方法;曾彥婷創造的「單人房」,傳神的呈現了「某個人」的家居生活,他/她的一隻酒杯、一張書檯、一台電話,以及我從窗戶看望新葡京酒店映照下的小斜路中、那個似是歸家的女士,這不正是澳門眾多單身人士的現實寫照嗎?

刊場透露節目的名字與拉金(Philip Larkin)的詩有關,所以我嘗試從原來的語文中為觀演後的孤獨感尋找出口。“All that's left to happen, Is some deaths (my own included). Their order, and their manner, Remain to be learnt.” 「死亡」,現今已經未必再與孤獨扯上必然的關係,「消亡」在此間反而更有「苦海無涯」的痛苦。有說人的出生便是為了死亡而來臨,“… Remain to be learnt.”若是「留待給後世人所認識」,它將讓我不再感到孤單。(完)(觀看場次:2012年11月13日)




文/喬亞

看這個戲,好像在窺視一個女人的生活和生活空間。在天台,當「她」在那層白紗中扭動身驅,卻怎麼也離不開那個小小的洞,「她」亮著手電筒,卻什麼都無法看清,我忽然想起了蠶繭,或是瞎眼上的白翳,似乎什麼都能看到又什麼都看不到。結束時,「她」輕輕地喃唱起來,那種孤寂的感覺,不知道多少人聽得見。之後觀眾步入「她」生活過的屋子,聆聽「她」的痕跡:四面埋伏的音效,忽明忽滅的檯燈,這明明是一次又一次頑強的掙扎。物件自己動來動去(其實是表演者以線操控)的那個房間也是,我感到的並非消亡,而是一個孤獨女人的無聲吶喊。也有可能是,「不在沉默裡爆發,就在沉默裡死亡」。

雖然整齣戲沒有一句對白,但是借助靜止的裝置、物件,配以出色的燈光和音樂效果,戲中蘊含的詩意、哲理和思考,反而能夠借此無限擴張。這暫時是我在今屆藝穗節中,看到、體驗到最好的一個劇目。(觀看場次:2012年11月1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