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張小虹:小胖們的美國夢

轉載自2010/05/09 聯合報


【聯合報╱張小虹】

「牆外開花牆內香」乃過去幾十年來華文世界文化生產的重要流通模式之一,先得國際影展大獎再風光上片,先上國際舞台再紅回台灣。這個邏輯的思惟方式很簡單,連外國人都拍手叫好,鐵定是好。

而最新一波「牆外開花牆內香」的實證論,非素人歌手林育羣榮登美國脫口秀舞台的「一鳴驚人」莫屬。前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小胖已成「台灣之光、美國發光」的最新代表。說實在話,林育羣沉穩自信的大將之風,確實讓人由心底佩服,而他唱歌時全然投入的真誠,更深深打動人心。但就「小胖現象」作為一種文化事件而言,卻折疊了相當繁複的權力與慾望模式,可供探究。

首先,「小胖現象」乃是當下全球在地化新興媒體事件的複製繁衍。被英國媒體比為「台灣版蘇珊大嬸」的小胖,重點不在外型上的「複製」大嬸,而在於與大嬸一樣「複製」了當下資本主義暴紅邏輯中的「三位一體」:選秀節目加上素人歌手加上網路點擊,缺一不可。不論是對保羅帕茲、蘇珊鮑伊或林育羣的經紀團隊而言,素人是話題,歌聲是資本,而「純真」則是感性行銷年代最無往不利的商品。

但就在複製大嬸、複製三位一體的同時,「小胖現象」也在資本邏輯的重複之中創造了差異,凸顯了特屬於台灣當下的歷史時空與情感結構。想要破解這個文化現象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我們在人稱的單複數上做一點調整,再多加上一個字,讓小胖的美夢成真,成為小胖「們」的美「國」夢成真時,一個專屬台灣文化潛意識的慾望結構便昭然若揭:「美國夢」不正是許許多多台灣人的美夢。

這裡的「美國夢」有雙重交疊的意義。第一層的「美國夢」指的是將資本主義的結構性壓迫放在一旁、存而不論,只聚焦在單獨個人的「有志竟成」。於是一則則立志向上、奮發圖強的奮鬥故事感人肺腑,黑手可以變頭家,素人可以變超偶。於是單數的小胖可以一曲成名、一步登天,而複數的小胖們,依舊因身體外型與性別氣質不服主流規範而繼續被歧視、被霸凌、被邊緣化在社會的角落。我們為個體「小胖」喝采,讓我們不必面對集體「小胖們」的掙扎。

而第二層的「美國夢」則指向最能將此「個人成功神話」發揮得淋漓盡致的美國,在美國好漢不怕出身低,只要成功,只要有錢,就有社會殊榮與尊寵,而沒能成功沒能階級翻身的,問題永遠不在結構之不公,問題只在個人之懈惰。而同樣以移民社會為雛形的台灣,不僅直接承續了「美國夢」的精神與價值觀,更形塑了一個更大更深、想要「變成美國人」的美國夢。台灣的「五一俱樂部」(戮力將台灣變成美國的第五十一州)或許只是一個極端的特例,但戰後台灣在主體性建構中的「親美」,卻是從政治領域到文化領域的一以貫之。而當小胖以天籟高音,維妙維肖地翻唱美國流行天后惠妮休斯頓的英文歌時,我們看到聽到的,不僅只是外貌的越界、性別的越界,更是國族想像的越界,文化慾望的越界,真實得有如夢境,無比脆弱,極端殘酷。


(作者為台大外文系教授)

【2010/05/09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