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劇評】評再拒劇團《美國夢工廠計劃I》

文/于善祿
站台/LULUSHARP

時間:2010年5月29日,週六19:30
演出:再拒劇團《美國夢工廠計劃I》
地點:牿嶺街小劇場

一看到這樣子的劇名,大約就能夠猜出和批評美國流行文化的主題有關。整齣戲有點像是劇場版的流行音樂錄影片(這可能也是為了嘲擬1980年代MTV台開始風靡全球,而設計的演出結構;當然,要說它們是一段一段未完成的夢想,也未嘗不可),主要由十幾個片段所組成,對於傳佈到全球各地的流行文化圖像,進行幻滅式的嘲諷,這些圖像包括了安迪沃荷、瑪丹娜、瑪麗蓮夢露、麥可傑克森、麥當勞、華特狄士尼、米老鼠、披頭四等等,此外,尚有超級市場(及在裡頭大力推銷保險套的業務員)、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等,象徵現代人在後工業/資本主義社會文化邏輯裡,被異化的身心狀態。 

戲到最後,更將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我有一個夢〉的歷史影像與演說聲音挪用進來,但也只有快速和不斷重覆的「我有一個夢」這句話,而無後文,甚至到最後只剩下了「夢」一個字,象徵即使當年金恩博士極富人文理想的「人生而平等」的世界大同之夢,已被當今大量無限複製、快速消費、超扁平的全球化幻夢所取代,全球化企圖達到的統一化、規格化、假平等,事實上,正是對「人生而平等」的真平等,所進行的一個極大的諷刺。 

在戲的演出進行當中,由於是採取片段集錦式的結構方式,去凸顯整齣戲所要處理的批判主題,但也因為如此,每一段好不容易才建構起來的主題意識,便很難發展下去,或者才發展至值得繼續深入辯證時,該片段就要結束了,過場/換場之後,新的片段/主題意識則另起爐灶,重新開始。 

然而,這只是個人觀感,基本上並不影響該團想要對當代全球化/美國化這個文化邏輯的省思;更何況,這個作品依然保持該團歷來對於當代文化批判的路徑。至於批判勁道的強弱效果,則因戲而異,這次算是適中持平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